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民調顯示港人對中國的認同下降


香港一份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市民自認為“中國人”的比例下降到回歸中國以來的最低點﹐而自稱為“香港人”的比例則大幅度上昇。分析人士認為﹐香港身份認同變化莫測﹐不宜過份解讀﹐但是劉曉波獲獎和趙連海案件肯定造成香港市民對中國心理上的疏離感。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12月初以隨意抽樣形式對1千零13個人進行問卷調查﹐被調查者可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份。結果﹐百分之36稱自己為“香港人”﹐百分之21說自己是“中國人”﹐百分之28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百分之14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

*港人對中國認同感降到新低*

這次調查比較引人注目的變化是﹐香港市民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僅為百分之21﹐和半年前相比下降了7個百分點﹐降到香港回歸中國以來的最低點。與此同時﹐綜合分析顯示﹐百分之64的人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的比例為百分之35。而在半年前進行的一項同樣的調查中﹐港人對于自己是廣義中國人的認同首次超過了對廣義香港人的認同。

*劉曉波趙連海案損害北京形象*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鐘庭耀認為﹐香港民意對中國認同的下降與北京阻撓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有關。香港時事評論員何亮亮同意這種判斷﹐他說今年下半年內地發生的許多事件讓香港市民難以對中國有好感。

他說﹕“先是趙連海﹐趙連海事件在香港引起的反響大概比在其他地方都要大﹐因為它涉及到有毒奶粉。趙連海為了維護受害者群體﹐不斷試圖通過司法來取得公正﹐但是沒有想到他們反而受到司法的打壓。這對于香港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香港是一個法治環境比較好﹑司法比較公正的地方。劉曉波事件就更明顯了﹐相信香港大部份人都不同意中國政府對他的指控。”

*成功舉辦世博和亞運無濟于事*

許多香港評論人士都認為﹐趙連海和劉曉波事件的負面影響看來完全抵消了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的積極影響﹐因為香港民眾傾向于認為﹐中國國力強大﹐成功舉辦一些國際盛會的能力是無庸置疑的。何亮亮認為﹐正是由于近年中國國力日漸崛起﹐人們對于北京的期望值也日漸昇高﹐所以對于趙連海案件和劉曉波獲獎﹐港人原本期待北京會做得更好﹐結果卻令他們非常失望。

但是香港時事評論員何亮亮也提醒人們不宜對這類民調結果做出過份解讀﹐他說香港是個多元社會﹐市民身份認同歷來比較複雜。

*專家﹕香港的國家認同問題複雜*

何亮亮說﹕“香港的身份首先是國籍就比較複雜﹐這種情況在其他華人地區比較少見。另一個就是香港人歷來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也比較多元﹐其中自認為中國人的比例一直不是很高。這跟香港這個社會受到英國人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有關﹐跟中國大陸和台灣在心理上都比較疏離﹐也沒有什麼人認同中華民國。”

最新民調也顯示﹐百分之75接受調查的香港市民反對台灣獨立﹐贊成者只佔百分之15﹔百分之72的人反對西藏獨立﹐贊成的僅佔百分之13。另一方面﹐百分之49的人對兩岸統一有信心﹐表示沒有信心的佔百分之42。

*中國還是港人最關切的話題*

何亮亮認為﹐儘管港人自認為是中國人的比例僅為兩成多一點﹐但是他們在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卻表現出不成比例的關切和熱情﹐這恰好說明了港人身份認同的複雜性以及這類民意調查的局限性。

他說﹕“所謂局限性就是說﹐不同年齡﹑不同教育水平﹐還有不同族群對于自己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或香港人身份認同是有區別的﹐比如年輕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比例很低﹐但中年人以上要高一些。另外教育水平低的人可能認為是中國人的比例高一些﹐而教育水平高的人就要低一些﹐”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每年舉行兩次抽樣調查﹐每次接受調查的人大約有1千人。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