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牧民定居, 有利於生態?


內蒙的牧民
內蒙的牧民
牧民定居, 有利於生態?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5:11 0:00

中國政府正在全面推行遊牧定居的計劃,宣稱這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並提高牧民收入。但一些專家和相關人士說,這一決策是錯誤的,不僅不利於生態,而且會導致遊牧文化消亡。

根據中國國務院2011年發佈《關於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到今年年底,中國的遊牧民要全面實現定居。根據該《意見》的要求,青海省提出,到2013年全面完成該地區11.3萬戶的定居工程建設任務,基本實現牧民有房住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而預計到“十二五”末,西藏遊牧民將全部實現定居。

遊牧破坏還有利於生態?

《農民日報》2013年的一篇報道說,青海牧區“天然草場牲畜超載50%以上,致使90%以上的草地出現退化,局部已失去支撐畜牧業發展的基礎。牧業產出率降低,牧民增收速度趨緩。人草畜嚴重失衡,草原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減弱……生態安全問題嚴重。 ”

中國官方將草原生態持續惡化,歸咎於草畜不平衡,過度放牧所致。這也成了牧民定居的理論依據之一。

面對這樣的理論,許多環保人士和專家都持反對意見。中國資深環保人士趙連石說,這樣的數據很片面,缺乏調研。他認為,草場退化跟全球氣候變化有關係,不能轉嫁到牧民身上。他說:“在牧區裡,不用你管它,牛羊會自行調節的……遊牧民族對自然的運用、掌控和駕馭相當完善,相當有智慧。”而牧民定居實際上是用農耕的理念管理牧業,會出現很多問題。

據另一位長期關注環境問題的人士以不透露姓名為條件告訴美國之音,自然放養是遊牧民族幾千年來積累的經驗,是遵循自然規律的,不會對生態造成傷害。她說:“自然放養羊群的草場,比圈養羊群的草場長得更加繁茂,因為羊群會遵循自然規律,有選擇的吃草。而這種情況會消耗乾草,從而促進新草生長。”她說,只有圈養的羊群,因為沒有足夠的草吃,才會違背自然規律,啃食嫩草,破壞植被。

趙連石說:“草場必須是流轉的,越不讓他遊牧,草場就惡化得更厲害。”遊牧會更加合理的利用草原水土資源。

《中國青年報》退休編輯李大同是曾在內蒙古插隊的知青。他說,草原的土地板結、沙漠化早在他們受政府指示圍草場的時候就開始了。據他的觀察,越是定居房的週圍,草場的土地板結越嚴重。“草原的生態絕對是應該遊牧,只有遊牧才是草原正當的生產方式。”

而流亡海外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發言人、美國維吾爾協會主席阿里木‧斯依托夫說,中國政府讓牧民定居,而將牧場開發做房地產、旅遊,或開採石油,對環境的危害遠遠超過放牧。

遊牧文化是否會消亡?

除了生態方面的擔憂,遊牧民族文化是否會因為定居而消亡,也引起了眾多爭論。

中國官方媒體紛紛報道遊牧民定居後安居樂業,收入增長。例如中國新聞網報道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個哈薩克姑娘定居後開了一家“牧家樂”,開業不到三個月,收入就超過了定居前全年的收入。據統計,2014年此間牧民人均年收入10500元,較2012年增長162.5%。

而《紐約時報》的報道展現了事情的另一面。青海瑪多縣定居了的牧民格勒對《紐約時報》說:“我們不會挨餓,但是丟掉了祖宗延續了數千年的生活方式。”

夏威夷大學地理系主任姜鴻是專門研究中國文化環境的學者,她曾經常年在內蒙古草原做研究。她說,她說:“目前把遊牧民全都遷到城裡去之後,實際上是對草原文化的一種滅絕。中國政府肯定說是為了經濟發展,但這個經濟發展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是不是就是經濟?是不是就是在城市那樣一種住房?那樣一種發展方式……是不是整個這個策略考慮到了一種民族的發展?這裡的民族就包括整個蒙古民族的發展和文化的承傳,和自然之間的關係。”

趙連石說,定居的牧民偷偷告訴他,他們把自己叫做“生態難民”。

國際特赦組織東亞分部主任林偉對《紐約時報》說,中國的定居工程“幾乎是斯大林式的,完全不考慮這些社區的人想要什麼,”他說。“用不了幾年,政府就會把本土文化徹底清除乾淨。”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