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尚德破產的啟示(二):誰之過?


中國光伏業巨頭無錫尚德
中國光伏業巨頭無錫尚德

中國光伏業巨頭無錫尚德的破產打破了這一行業龍頭企業不會大而不倒的神話,也暴露了這一行業和中國可再生能源領域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今天VOA衛視為您播出這部系列報導的第二部分:中國光伏業四面楚歌,誰之過?

中國光伏行業的一大困境是嚴重依賴海外市場,產品出口率在90%以上。 “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量很大,但國內消費卻不高,”韓美妮說,“這就意味,儘管中國在太陽能市場佔據支配地位,但只是在生產方面,而不是消費方面。”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市場對光伏產品的需求下降。進入2011年,美國和歐盟等主要中國光伏產品進口市場加大了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力度。 美國已經從去年年末開始,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徵收24%-36%的關稅。而歐盟也有可能效仿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

但中國光伏行業的真正問題並非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圍剿,而是其自身內部。

*產能過剩拖累技術革新*

幾年前,在中國光伏產業迅速崛起的時候,很多業內人士都曾認為,中國企業參與競爭將有利於太陽能領域的技術革新,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但事實卻是中國企業通過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而非技術革新。

“中國廠家在生產方面的創新只是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來降低成本,大批購入生產原材料。中國在設計和提高太陽能電池功能方面創新不足。這方面的創新主要還是在美國、歐洲和日本,”茨魏貝爾說。

長期以來,中國的光伏企業,無論大小,一直遵循相同的發展模式。它們在地方政府扶植下從國有銀行獲得大量低息貸款,然後從國外採購生產設備,建越來越大的廠房,生產常規太陽能組件,卻很少將精力用於研發。

事實上,自中國企業大舉進軍光伏產業以來,業內就鮮有重大的技術突破。一些業界人士認為, 中國光伏廠商肆無忌憚地擴張生產規模使整個行業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扼殺了技術創新。

茨魏貝爾表示,產能過剩造成的低價格使以薄膜為基礎的下一代光伏技術難有作為,因為在目前的價格水平上,新技術無法進一步降低成本。

*地方政府要臉面*

生 產規模的不斷擴大雖然降低了生產成本,卻造成光伏產品價格暴跌,產能嚴重過剩。本來,效益不好的企業可以在正常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但地方政府的介入打破 了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美國進步研究中心的韓美妮說:“你會發現地方政府基本上會認為它們當地的太陽能企業太大而不能倒,所以會調集很多資源讓這些企業存 活。”

出於形象和政績考慮,地方政府不願看到自己地盤上的光伏企業倒掉。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動用地方財政為企業提供支持。這就使得本該 破產的企業得以苟延殘喘。長此以往,地方政府阻礙了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加劇了光伏業產能過剩的根本性問題。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擔心,這些大型光伏企業 一旦破產所帶來的大規模裁員,會引起群體性事件和社會動盪。

據中國媒體報導,另一家巨虧的大型光伏企業江西賽維曾經申請破產保護,但被江西政府駁回,原因是政府無法接受如此大的一家企業破產。

*國家政策不給力? *

在 出口受挫的情況下,中國的光伏企業不得不把目光轉向國內市場,希望政府出台新的措施,刺激國內市場對太陽能的消費。實際上,中國中央政府的確在加大努力吸 收部分過剩的產能。中國國務院公佈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報告提出,在2015年將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提高到21吉瓦,達到2010年的25倍。

但即便如此,如果產能降不下來,政府所做的也是杯水車薪。此外,中國電網和電力輸送配套設施的限制也成為瓶頸,限制了中國光伏電力的發展。

中國最大的電力公司國家電網一直沒有購入光電和風電,原因是擔心電力不穩會破壞電網。而且國家電網在收購光電和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價格與傳統煤電的價格一樣。因此,如果得不到政府補貼,光伏發電和風能發電等新能源就幾乎沒有競爭力。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