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全球實力大轉移受質疑


全球實力大轉移受質疑
全球實力大轉移受質疑

2010年東西方經濟出現的“一強一弱”狀態引起公眾對“亞洲世紀來臨”的激情和興奮。但是也有不少學者和專家認為﹐“西弱”和“東強”未必會長期持續下去。

*2010年亞洲增長超過歐美地區*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亞洲確實成為低迷的世界經濟中的一個極為閃亮的光點。亞洲開發銀行在12月7日上調了亞洲地區(不包括日本)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從原來的百分之8.2%提高到百分之8.6%。對比歐美地區的“亞常速”經濟增長(1-2%)﹐亞洲的百分之8.6%是何等的強勁!

面對這樣的反差﹐全世界的基金經理都把目光轉向了中國﹐轉向了亞洲。各種各樣的樂觀預測令人目不暇給﹐有評論認為再過15年﹐也有評論說再過17年﹐中國的GDP規模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最樂觀的可能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香港渣打銀行發佈的預測。兩家都是以購買力平均價格為計算依據而認為﹐中國可在未來五年到10年內完成對美國的超越。

*約瑟夫‧奈﹕看法只是心理作用*

美國著名的國際問題專家約瑟夫‧奈(Joeseph Nye)對這樣的看法深表懷疑。約瑟夫‧奈說﹕“衰退論的浪潮很有誤導性。如果你看近代歷史就會發現﹐有關美國衰退論的說法每隔10年到15年就會循環出現。這些說法的基礎是從大國興衰論出發﹐告訴我們的情況與其說是現實﹐不如說是某種心理。”

約瑟夫‧奈認為﹐真正的實力並不能夠從GDP的大小上反映出來。除了經濟實力外﹐還有軍事實力﹐還有“軟實力”。他指出﹐美國在亞洲擁有的優勢之一就是所有亞洲國家都希望能夠獲得美國的保護政策﹐對抗中國。

*普萊斯托威茨﹕論據不顧經濟規律*

華府智庫經濟戰略研究所所長克萊德‧普萊斯托威茨(Clyde Prestowitz)指出﹐這些預測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它們忽視了一個重要的的經濟發展規律﹐就是沒有任何經濟體能夠直線發展下去。

普萊斯托威茨對美國之音說﹕“公眾在作出預測的時候總是按直線預測。說中國經濟多大﹐印度經濟多大﹐按照某種速度﹐過多少年﹐這個數字就變得非常大了。但實際上﹐經濟從來沒有直線增長的。”

普萊斯托威茨說﹐美國剛剛經歷了一場破壞性很大的危機﹐歐洲還身處這樣的危機之中。它們都遭遇了挫折﹐日本也走了彎路。他認為﹐中國﹑印度等也不會一帆風順﹐也會遭遇危機。挫折和危機與增長和繁榮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現象。現在就說這場實力轉移將會長期持續下去﹐美國已經走上一條持續衰敗的不歸路﹐實在有失嚴謹。

*包道格質疑‘實力大轉移’觀點*

另一位美國資深的亞洲問題專家包道格(Douglas Paal)對“實力大轉移”的這個提法也提出了質疑。他說這個說法給人的感覺是美國要出局﹐中國要取代。但從歷史上看﹐美國遇到過許多挑戰﹐比如德國和日本﹐但結果是美國並沒有出局。目前發生的實力大轉移看起來規模很大﹐但過幾年後公眾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

包道格對美國之音說﹕“美國過去有過多次下滑的階段﹐一般會持續6年到10年﹐美國才能夠走出來。這次的下滑只有兩年半﹐我們可能還需要經過兩次選舉才會大體完成政府人員的更換﹐才會處理好面臨的問題。”

包道格特意表示要提醒美國之音的聽眾﹐不要急於作出結論﹐以為美國現在下滑﹐就代表著美國很快要出局了。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這位副總裁認為﹐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發展很快﹐但它們在全球經濟中所佔份額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發達國家不會從此萎靡下去﹐它們完成調整後也會加快增長。

包道格和其他不少學者都注意到﹐導致日本陷入長期衰退的一些問題中國遲早也難以避免。其中一個就是人口結構。美國東西方中心學者麥克‧薩頓(Michael Sutton)的一個研究發現﹐中國的人口增長率過低﹐在一些主要人口指標上的走勢上看﹐如總生育率等﹐中國還不如美國﹐甚至低過日本。再加上中國老齡化速度很快﹐中國經濟增長的活力將因此受到很大的制約。薩頓說﹐“如果日本在人口壓力下變得失去了活力﹐那麼中國也不會例外。”

*艾肯格林﹕中國人口因素將影響發展*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政治經濟學教授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認為﹐人口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比公眾預料的來得更早。艾肯格林對美國之音說﹕

艾肯格林說﹕“中國的勞動力在五年之內就會停止增長﹐而印度的勞動力還會持續快速增加。如果我們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很清楚﹐21世紀如果說是亞洲的世紀﹐那麼它也將是南亞的世紀﹐而不是現在普遍認為的﹐是東亞的世紀。”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