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德國大選白熱化 對華強硬成共識


中國和德國國旗。
中國和德國國旗。
德國大選白熱化 對華強硬成共識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4:52 0:00

在默克爾領導的16年後,德國的下一任總理將面臨重新權衡與中國關係的壓力。分析認為,無論哪個黨派贏得選舉組成政府,都將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中國不可能指望像默克爾時代那樣繼續得到德國的遷就了。

距離9月26日德國聯邦選舉還有不到三週時間,新的民調呈現齣戲劇性的轉變,沒有一個黨派佔據絕對優勢,這為大選結果和政府組成添加了變數。

德國民調機構Forsa週二發布的調查顯示,德國社民黨的支持率較上月大幅上升7個百分點至25%,總理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跌至19%,綠黨緊隨其後為17%,自民黨為13%。

據政治諮詢公司歐亞集團等多個機構的預測,基民盟、綠黨和自民黨,或者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最有可能組成新一任德國政府。

民意的轉變可能意味著由基民盟和社民黨組成的大聯合政府時代的落幕。無論是綠黨還是自民黨,他們都對中國持更為批評的態度,有這兩個政黨參加的新政府無疑將重塑德國與中國的關係。

歐盟對外關係委員會亞洲項目主任厄特爾(Janka Oertel)週三在威爾遜中心的一場在線研討會上說:“由於綠黨和自民黨很可能成為任何執政聯盟的一部分,而且他們對中國的立場非常明確,這將對政府政策產生調節作用。”

綠黨要求推行以價值觀和保障人權為重點的中國政策。據路透社上月的報導,綠黨的總理候選人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表示,德國需要對華保持強硬,限制中國參與敏感經濟領域,並團結歐洲一致對華。

貝爾博克當時表示:“必須保持強硬,不能被這樣一個存在非正當經濟行為的威權政權牽著鼻子走。”

自民黨也要求對中國的人權侵犯行為採取強硬回應。自民黨在5月的黨代會上刪除了其競選綱領中的“一個中國政策”的表述,稱這個政策讓中國有藉口打壓香港的異議人士,並威脅台灣的民主自由。

默克爾提倡的親華政策常常遭到國內反對黨和歐洲盟友的批評。她所在的基民盟被指以經濟利益為藉口,拒絕在國際舞台上直言不諱地批評中國日益加劇的侵略性和顛覆性外交政策。

社民黨外交政策發言人施密德(Nils Schmid)曾對媒體表示,默克爾的中國政策“已經過時”,通過深化經濟關係中國就會變得更自由民主的設想沒有取得成功。

德國普通大眾對中國的態度變得更加消極。民調機構Forsa上月的一份調查顯示,58%的德國人認為,即使對華經貿關係受損,德國也應該採取更強硬的對華政策。僅有不到20%的受訪者反對任何形式的強硬路線。

德國商業界的態度也在發生轉變。在業界具有影響力的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表示,歐洲企業在與中國做生意時必須劃清價值觀上的紅線,並呼籲中國遵守現行國際規則。

協會主席魯斯武姆(Siegfried Russwurm)日前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說,任何想繼續享有歐盟自由市場准入的國家“必須遵守基本的規則,同樣地開放本國市場。”

外交專家厄特爾認為,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引發的內部商業條件惡化已經影響到德國企業的經營,業界開始反思德國的經濟模式和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她說:“保持現狀將不利於德國的繁榮,不利於德國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改變是德國對華政策的唯一現實答案。這種變化不會以大變革的形式發生,將是漸進的,我們會看到很多關於多樣化的呼籲。”

專家還指出,目前德國的對華政策更多以雙邊為導向,如果德國新政府選擇響應歐洲大陸整體的對華更為強硬的呼聲,這可能促進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協作應對中國挑戰的能力。

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專家邁斯特(Stefan Meister)在周三的同場在線會議上表示,中國與俄羅斯日益密切的關係,特別是在網絡技術方面的合作,需要引起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警惕,共同合作確保國家安全。

邁斯特說:“他們在技術上的合作越來越多。俄羅斯越來越依賴中國的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我們也必須在情報方面進行合作。”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