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香港文化人舉辦導賞團 反思六四與本土關係


香港社運及文化評論人陳景輝舉辦「八九香港導賞團」。(美國之音湯惠芸)
香港社運及文化評論人陳景輝舉辦「八九香港導賞團」。(美國之音湯惠芸)
香港文化人舉辦導賞團 反思六四與本土關係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4:26 0:00

今年是六四事件28周年,適逢5月21日與28年前同樣是星期日,有文化評論人在這一日舉辦今年第一場六四導賞團,紀念28年前的這一日,香港首次有百萬人大遊行,聲援北京民運。導賞團重回當年百萬人大遊行的部份路線,了解當年跑馬地馬場首次開放讓公眾集會,標誌著香港人從此不一樣,不再政治冷感、「搵錢至上」。主辦者希望藉著六四導賞團,反思六四與香港本土的關係。有參與導賞團的大陸留學生表示,希望香港人悼念六四可以影響中國。

八九香港導賞團參觀當年的「民主台」。(美國之音湯惠芸)
八九香港導賞團參觀當年的「民主台」。(美國之音湯惠芸)

過去10年多次參與保衛天星、皇后碼頭、反高鐵、反國教等社會運動、35歲的香港社運及文化評論人陳景輝,2014年開始舉辦「八九香港導賞團」,帶領參加者重回當年八九民運,港人聲援北京學生及市民的多個標誌性地點,以本土視角,重溫屬於香港人的六四記憶。

六四導賞團紀念5-21百萬人大遊行

陳景輝今年5月21日開始,一連三個星期日,直至6月4日,舉辦新一輪的「八九香港導賞團」。第一場5-21的導賞團,適逢與28年前的1989年同樣是星期日。當年的5月20日北京正式宣佈戒嚴,香港同一日爆發了史無前例的8號風球遊行集會,聲援北京民運,當晚有4萬人冒著颱風暴雨遊行,引發翌日5-21香港首次有百萬人大遊行。

陳景輝今年首次出版有關港人支援八九民運的小冊子封面。(美國之音湯惠芸)
陳景輝今年首次出版有關港人支援八九民運的小冊子封面。(美國之音湯惠芸)

陳景輝表示,選這一日舉辦今年第一場導賞團,是要特別紀念1989年5月21日這個日子。導賞團的第一個點,就是重回當年首次百萬人大遊行的集會地點:跑馬地馬場。

陳景輝表示,1989年的香港總人口約有576萬,5-21有百萬人上街,佔超過總人口的6分之1,而跑馬地馬場破天荒在當日開放讓公眾集會,也是一次很重要的分水嶺,是當年香港人支援北京八九民運進入全民階段,標誌著香港人重此不一樣,不再政治冷感、「搵錢至上」。

陳景輝說:偏偏就在(1989年)5月21日就有一個歷史分水嶺,就是大家是在馬場、是在跑馬地這裡,不是賭馬、不是賺錢、不是怎樣,而是舉行了一次民主集會,當時的輿論、專欄,香港人對自己都另眼相看,即是覺得自己同以前不一樣了,所以就是一次擺脫政治冷感,不再是「馬照跑、舞照跳」的香港標誌。

素人成立民主台李鵬小豬等趣事

陳景輝表示,香港支聯會在1989年5月21日公開宣佈成立,之後由香港演藝界發起的「民主歌聲獻中華」,以及1989年6月4日的「黑色大靜坐」,都是在跑馬地馬場舉行,馬場中央的熒幕不是用來顯示賽事馬匹的名次,而是民主信念。

陳景輝展示1989年5月21日香港百萬人大遊行及跑馬地馬場集會的照片。(美國之音湯惠芸)
陳景輝展示1989年5月21日香港百萬人大遊行及跑馬地馬場集會的照片。(美國之音湯惠芸)

導賞團第二站是跑馬地馬場對面的小巷,1989年小巷的巷口對著北京駐港最高機構新華社。當年有學生在新華社門外發起絕食靜坐抗爭,中國總理李鵬5月19日宣佈北京學運是動亂,當晚有大批香港市民自發到小巷聚集,一起聽收音機,討論北京民運局勢。到5月30日這條小巷正式成立為「民主台」,陳景輝形容是「素人自發的空間」,亦發生了「李鵬小豬」等趣事。

李鵬小豬插圖。(美國之音湯惠芸)
李鵬小豬插圖。(美國之音湯惠芸)

陳景輝說:有一日有一堆都是來集會的市民,然後他們見到有個盒子,裡面有一杯清水,有一條鎖鏈鎖著一隻小豬,身上寫有李鵬兩字。跟著大家見到牠,就想拉牠到新華社支持學生示威,但是那隻李鵬小豬堅拒不從,最後交了給漁農署。

新華社眾叛親離香港學生遊行絕食

導賞團第三站是舊新華社,現在改建為一家酒店。陳景輝表示,當年有新華社員工在門外掛上「堅決支持北京學生愛國民主運動」的橫額,社長許家屯更仿效時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慰問在新華社門前絕食的香港學生。陳景輝形容當時的新華社是「眾叛親離的空間」。

陳景輝說:即是如果以往群眾運動反共,可能有這樣的過往,但是八九還做到一件事情,好像我們現在都未能做到的,就是連裡面、它們自己的親共組織的人,都倒戈相向。

1989年北京民運期間的新華社照片。(美國之音湯惠芸)
1989年北京民運期間的新華社照片。(美國之音湯惠芸)

導賞團第四站是中環遮打花園。陳景輝表示,這裡是1989年5月4日香港13間大專院校超過3千名學生,各自組隊在校園出發遊行後集會的所在地,當年有幾千人遊行集會,對社會造成很大震撼,亦為香港日後以遊行集會作為表達訴求的方式奠定基礎。

八九民運令香港變得不一樣

導賞團的終點是中環天星碼頭舊址,現在已經被拆卸及填海。陳景輝表示,1989年4月22日香港社會還沒對北京學運有太大反應,四五行動已經在當日發起在天星碼頭靜坐24小時。後來又隨著北京學生發動絕食,四五行動在5月14日宣佈無限期靜坐,並持續了100日,陳景輝形容當年的中環天星碼頭是「先鋒的空間」。

陳景輝在舊新華社現址。(美國之音湯惠芸)
陳景輝在舊新華社現址。(美國之音湯惠芸)

陳景輝表示,舉辦「八九香港導賞團」是要講述,香港人在支援八九北京民運的過程中,令香港變得不一樣,而這些變化是因為,當年很多不同的香港人的忘我投入,例如數以萬計的普通市民,冒著8號風球的狂風暴雨參與遊行。

陳景輝說:學運變得激進化,開始對中國的關係不再是純粹的良性的東西,開始對所謂獨裁、專政有一種更加強烈的表態,以致剛剛講的四五(行動),即是它們的語言開始進入這個社會,而事實上後來,即是好多我們現在站在香港社會去看,其實都是八九後的結果來的,即是譬如八九後,反共這種感覺可以被明白、得到共鳴、被理解,是一個八九後的事情。

首次出版小冊子反思六四與本土

陳景輝今年首次將過往幾年導賞團的資料,整理成一本圖文並茂的小冊子:「《從支援中創造》有待相認的八九香港」,描述1989年香港各界如何聲援北京民運,以香港人為本位,反思北京八九民運給香港人帶來的啟蒙及覺醒。

陳景輝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小冊子的插圖由一位90後的年輕人繪畫,可以用不同情感及表達風格,將八九民運與香港的不同元素抽取出來,變得更立體,亦可以連結香港不同世代對八九民運的情感。

陳景輝並表示,小冊的標題也有特別意思,表達香港人支援北京八九民運,不只是配角、不只是協助別人做一些與自己無關的事。

陳景輝說:因為在那個支援的過程,我們變成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自己,所以《從支援中創造》,就是想將那個創造的部份取出來,然後這個香港是我們暫時都是無知無覺的,我們不是很認得這個香港,因為我們很少提及、我們很少去講這一段故事。

香港大專學界不參與六四燭光集會

2014年底雨傘運動後,香港本土以致港獨思潮冒起,香港大學學生會2015年首次另起爐灶,在港大校園舉辦六四論壇,不再參與支聯會維園六四燭光集會。港大學生會今年將會連續第三次舉辦六四論壇,主題是「愛國情懷到盡頭、燭光悼念為何留」,邀請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支聯會秘書李卓人以及時事評論員練乙錚出席,探討28年過去,六四屠城對今日的香港社會還有甚麼意義;以及香港新一代有人主張不再悼念六四等議題。

包括香港中文大學等,多間大專院校學生會都表明,今年不會再舉辦聯校六四論壇,亦不會參與支聯會維園六四燭光集會。

陳景輝指維園燭光是良心表達

對於近年香港大專學界將六四事件視為「鄰近地區內部事務」,與香港本土無關,陳景輝認為,香港面臨中港矛盾之下,有一些人主張自保切割,他們會認為六四燭光集會是「中國的事」,不過,陳景輝表示,持續28年在維園點起的悼念六四燭光,是香港本土以致港人身認同的象徵,也是良心的表達。

陳景輝說:六四本身其實就是一件很香港的事,因為當年香港發生了很多好意想不到的事,通過支援一場學運,香港人的經歷產生了一種很大的變化,好多人因而支持自由民主,所以只要它見到這一部份的香港,他們就不會誤以為這件事純粹是大陸的事,而且香港人、香港社會都沒有一件事,可以自下而上、連續28年,這樣去將一個記憶自發地傳播、傳遞下去。

陳景輝表示,參與5月21日第一場導賞團的人數不足10人,但是參加者的反應相當熱情,而6月4日當天的導賞團,目前已經有超過20人報名,他相信會有更多人繼續報名。

中國留學生冀多了解六四真相

化名阿May、參與5月21日第一場導賞團的中國留學生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由於六四事件在中國不可以公開談論,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當年發生甚麼事,有些人知道,都很支持北京那套論調,即是有滋事份子動亂。阿May表示,香港是唯一一個有舉辦大型悼念六四活動的地方,她想多了解六四事件的真相,所以參與導賞團。

阿May說:其實我之前是知道香港對六四很有紀念,但是其實不是太明白為何香港人要這麼記得這個日子,即是這次過來香港就多些了解,就慢慢知道,其實六四對於香港來說,都是有它自己的故事及意義。

希望港人悼念六四可以影響中國

來自廣州1989年出生的阿May表示,回到中國都只是會同最熟悉的朋友談論六四事件,她希望香港人悼念六四可以影響中國,她亦注意到多年來支聯會維園六四燭光集會,都有關注中國的政治環境及政治犯。

阿May說:其實我很希望好似我這樣過來(香港)讀書的留學生,可以打開他們的眼睛,看看這個世界是怎樣,有不同的故事,其實我了解到香港及大陸其實都有很多民間交流,特別這幾年在NGO(非政府組織)。

阿May表示,近年中港兩地的NGO有很多交流,不過,最近中國開始收緊境外NGO在中國的活動,可能影響某些交流,但是以往香港人保育喜帖街等行動,亦激發廣州民間重視保育。阿May不認同近年香港大專學界的本土思潮,她認為很多爭論都可以回到歷史尋求共識。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