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紐約時報記者談中國採訪經歷


紐約時報記者談中國採訪甘苦
紐約時報記者談中國採訪甘苦

紐約 - 一名紐約時報記者在上月初因工作簽證無法順利延期被迫離開中國。外國新聞媒體在中國採訪究竟有多大困難,再度引起美國人的關注。總部設於紐約的亞洲協會日前邀請了5名先後在中國大陸採訪過的紐約時報記者, 講述他們在中國採訪的經歷。

這5名記者各自描述了他們到中國時的各種情況。包德甫(Fox Butterfield)是改革開放初期, 頭一個到中國的紐約時報記者。他想要找個旅館落腳,但是因為沒有“單位”所以幾乎露宿街頭。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 娶了位華裔太太﹐強調自己是華人女婿﹐不過沒佔到甚麼便宜。
紀思道 紐約時報記者
紀思道 紐約時報記者

到羅森紹(Elizabeth Rosenthal)派駐中國的時候, 她還是不能自行聘請保姆來照顧小孩﹐而必須接受有關單位安排的保姆。她在中國居住了6年(1997-2003)。 而這段時間正是中國經濟快速起飛的時候, 所以她感覺到﹐後來所採訪的對象,漸漸地顯示了積極的態度。

*受訪者拒絕透露姓名*

羅森紹回憶他採訪有關愛滋病的新聞時遇到的障礙。她對受訪者說這消息會刊載在美國的報紙上, 所以問對方﹕我稱您為“王小姐”好不好? 但沒想到對方一口拒絕。
羅森紹 紐約時報記者
羅森紹 紐約時報記者

羅森紹說:“她說﹕‘不要。不要稱我作王小姐。’等我把她的名字寫下來後, 她還說“‘等一下,你把我的名字寫錯了。’”

*開始有較大空間*

從2002到2008在中國駐點的周看 (Joseph Kahn)說﹐他到中國的時候,正是沙士(Sars)最厲害的時候, 但是他覺得﹐那時的新聞媒體已經能夠自由的報導疫情, 中國人可以直接上紐約時報的網站,各種維權運動也開始展開, 新聞採訪也有較大的空間。
周看 紐約時報記者
周看 紐約時報記者

周看說:“你不再碰到90年代我頭一次到中國時那種受訪者的反應﹔不會再問﹕‘你想做甚麼?為甚麼要問這個問題?"”

*太子黨把持利益*

黃安偉是紐約時報派往中國唯一的一名華裔記者。他剛好碰上了金融危機。他認為中國處理得相當不錯,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中國政府手上有足夠的資金, 投入基礎建設,來振興經濟。可是黃安偉也質疑﹐有許多的工程都是落到“太子黨”的手裡。
黃安偉 紐約時報記者
黃安偉 紐約時報記者

黃安偉說:“問題是:在今天這麼一個成熟的全球經濟的時代, 你是不是還能夠把錢給那些和你有特殊關係的人呢?”

*專制政權是否會改變*

天安門事件發生, 給當時在北京採訪的紀思道很大的衝擊, 令他開始思考中國政府的體制會不會有所改變。他認為專制政府,或者因為中產階級興起, 或在國際壓力下,總會有改變的一天。

紀思道說:“像台灣的國民黨一樣, 在改變後仍然能成為一股領導的力量。”

第一位被紐約時報派到中國的包德甫則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台灣能和平的轉移政權是因為蔣經國願意放下權力, 讓國民黨從專制體制轉型成民主的政黨,但是共產黨的態度顯然強硬很多。
包德甫 紐約時報記者
包德甫 紐約時報記者

包德甫說:“我不知道有哪一位中國大陸的領袖會作此改革。”

*中美觀念的不同處*

有出席的現場聽眾提問說, 既然中國政府不給紐約時報記者發簽證, 美國政府是否應該以牙還牙,也取銷一些中國記者的簽證?

周看表示﹐多一些中國記者來在美國報導新聞, 對促進中美的了解是有幫助的。亞洲協會中美關係中心主任夏偉說﹐美國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 拒絕記者簽證﹐有違反自己的原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