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印度罕見邀請中國開發印東北 印媒提醒政府謹慎


史迪威公路是二戰時期為中國西南大後方輸送物資的生命線。 (2017年12月19日,美國之音朱諾拍攝)
史迪威公路是二戰時期為中國西南大後方輸送物資的生命線。 (2017年12月19日,美國之音朱諾拍攝)
印度罕見邀請中國開發印東北 印媒提醒政府謹慎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8:50 0:00

據《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8月16日報導,正在中國訪問的印度執政黨 - 印度人民黨總書記馬達夫(Ram Madhav)向媒體透露,印度正在尋求中國企業參加一個新近規劃的、旨在連接印度東北部各邦與孟加拉吉大港的專案。

印度媒體稱,馬達夫此次的聲明“意義重大”,因為此前印度曾公開抵制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而且,由於印度東北部的阿魯納恰爾邦(中國稱為“藏南地區”)仍與中國存在著邊境爭議,中國公司在印度的投資一直不被允許涉足這一地區,中國遊客進入印東北也受到相當嚴格的管控。

提醒政府不應放鬆警惕

馬達夫介紹了印度正在計劃中的BBIN項目,即連接孟加拉、不丹、印度、尼泊爾四國間的區域合作網路。他表示:“中國西南部地區可以利用印度東北部,作為通過吉大港伸向印度洋的樞紐。” 馬達夫認為,中國企業可以投資在消費品和像電動車電池一類的產品上。不過,馬達夫並沒有提及中國企業更為看重的基礎設施項目。

《印度時報》在隨後的一篇社論中對印度政府向中國發出的這一邀請做出了評價,社論認為:“印中是兩個大國,也是兩個必須保持接觸的鄰居。通過發展共同的利益,兩國之間保持和平相處的機會就會更大。印度政府的這一做法是一種成熟的方式。”社論還表示:“向中國提供通過東北部地區進入印度洋的通道,可以提振這一地區的經濟……一旦進入可運營階段,對中國人來說,這條線路會比中巴經濟走廊更具吸引力。”

不過,《印度時報》的社論也提醒道:與中國合作“並不意味著印度應該放鬆警惕和放棄底線”,“鑒於北京對阿魯納恰爾邦存在著訴求,為中國提供進入東北部的通道確實帶來了挑戰。馬達夫承認了這一點,他表示印度願意在可能的地方實施互利合作,而規避那些有爭議的地區。這表明政府採取了雙軌方式,與中國合作的同時,保護自身的戰略利益。”

印東北與中國的關係

印度東北部是指印度最東部互相毗鄰的七個邦(阿薩姆邦、阿魯納恰爾邦、曼尼普爾邦、那加蘭邦、梅加拉亞邦、米左拉姆邦、特裡普拉邦)和70年代併入印度的錫金邦。

有歷史學者指出,歷史上,這一地區從來沒有被印度本土的政權統治過,只是在殖民時期被英國征服而納入版圖。在英國人到來之前,這裡曾經先後存在過多個獨立的王國和眾多的山民部落,其中最強大的阿霍姆王國由從雲南瑞麗遷徙而來的撣族(與泰國泰族、中國傣族同族)王子于13世紀建立,沿襲了將近600年。

印度政府在獨立後的70多年間,先後對東北部實施了一系列的懷柔或同化政策,以期將眾多的少數民族“融入印度大家庭”。不過,這些政策的效果並不顯著,印東北地區至今仍存在著很多股分離勢力和少數民族武裝,其政治訴求從“更大的自治權”到“脫印獨立”,不一而足。

印度“東北人”從文化習俗到相貌特徵上被認為和中國南方人或東南亞人更為相近,他們經常被印度本土人稱為“中國佬”,並在社會生活中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加之印度中央政府對東北部的發展缺乏長期的規劃和政策扶植,使得東北部的經濟建設和基礎設施長期落後於印度其它地區,也使得“東北人”多年來怨聲載道,缺乏認同感和“向心力”。

印度政府一直懷疑中國在背後支援印東北地區的分離勢力,因而對中國人進入這一地區採取格外謹慎的態度。中國遊客或商人至今不得進入阿魯納恰爾邦,而申請進入曼尼普爾邦、那加蘭邦、錫金邦等地也要經過嚴格的審查和特別的批准。

印度的東北部政策

意識到東北部經濟發展滯後對地區安全產生的影響,印度於80年代後才開始了針對這一地區大規模的、政府主導的投資。但是,由於基礎設施嚴重匱乏、人力資源短缺、各級政府貪污腐敗嚴重、官僚系統的低效率等原因,印度的各種“倡議”或“戰略”口號很多,卻缺少長遠的統籌規劃和系統性的實施。幾十年下來,印度東北地區的經濟仍然處於欠發展狀態,遠低於印度國內的平均水準。

印度政府於1991年推出了“向東看”戰略,希望借全球化和區域性合作的大潮,將印東北與印度全境的經濟整合跟印度與東亞、東南亞的經濟合作融為一體。不過,與以往許多國家戰略的執行情況相似,印度政府“雷聲大,雨點小”,20多年後,“向東看”戰略幾乎沒有獲得什麼實際的成果。

現任總理莫迪於2014年上台後,將“向東看”(Look East)升級為“東向行動”(Act East)。不過,“東向行動”存在著客觀的地理性限制。印度“東向”僅有的切入點是基礎設施同樣匱乏、經濟水準低下的緬甸,一條通過緬甸、連接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高速公路在規劃了將近5年之後,至今仍未修通。

中國曾於2013年提出“中緬孟印經濟走廊”的設想,對此,緬甸和孟加拉頗為上心,而印度政府則一直抱持三心二意的態度。究其原因,印度希望其東北部與東南亞實現對接,卻不希望與中國直接連通。中國一直希望打通廢棄多年的史迪威公路(又稱“雷多公路”),並幫助緬甸修繕了這條公路的部分緬甸路段,但印度卻遲遲沒有完成印度境內路段的貫通。

這條二戰時期中國後方獲取物資的生命線,以美國將軍約瑟夫·史迪威的名字命名,起於印東北阿薩姆邦的雷多小鎮,經過緬甸進入中國雲南,本應是連接印度東北部與中國西南的最近、最直接的通道。曾經有觀察家猜度,印度之所以遲遲不願打通這條公路,是擔心中國軍隊可以通過此路長驅直入印東北,畢竟,1962年中印戰爭時,中國軍隊曾經翻過喜馬拉雅山、逼近阿薩姆邦。

尋找中印共同利益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印度政府多年來對中國“染指”印東北部地區的擔心,使得此次馬達夫的“邀請”顯得異常罕見而格外引人注目。實際上,這次隨同馬達夫出訪中國的還有阿薩姆邦、特裡普拉邦和那加蘭邦三個邦的首席部長(相當於省長),更凸顯出印度官方對於邀請中方合作的誠意。

儘管中國媒體對於印度的邀請做出了“令人驚訝”的報導,但是,從中國企業的角度來看,在印度東北地區投資實業並不一定是明智的選擇。印度本部都缺少製造業的熟練技工,東北地區更是人力資源匱乏。加上這裡道路和電力等基礎設施非常落後,從製造業的成本方面考慮,印東北與印度本部相比沒有什麼競爭力。

此外,馬達夫的“邀請”回避了中國更為看重的基礎設施項目。印度當然有自己的顧慮,但是,對中國來說,連接印度東北部與孟加拉吉大港的專案缺乏利益交集。馬達夫提到的“中國西南部進入印度洋的通道”看似一張美好的藍圖,但中國雲南已經開啟了通過緬甸皎漂港進入印度洋的通道,而從雲南進入印東北仍要通過緬甸(參考史迪威公路),馬達夫的藍圖其實沒有多少吸引力。

此前,在印東北的外國投資主要由日本一家獨大,但進展緩慢,印度政府並不滿意。中國當然不希望日本勢力壟斷印東北的發展,進而阻斷中國與印度深化合作的遠景,所以,中國或許會因為地緣政治的考慮而對印度的“邀請”做出積極的回應。另外,如果中印雙方真有解決阿魯納恰爾邦邊界爭端的誠意,投資印東北進而加深合作、培養互信,不失為一種長期的戰略考量。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