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1月份的出口意外地結束六個月來的跌勢,首次微增,顯示中國的工廠透過降價在吸引買家,熬過了需求持續疲軟的階段。
首爾的一個人權團體星期四(12月7日)表示,多達600名於今年十月被中國強行遣返回北韓的脫北者現在已經“消失”,而且這些失聯的人很可能面臨平壤當局的監禁、酷刑、性侵和處決。
本週四,歐盟領導人將與中國官員就各種緊迫問題進行接觸,包括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持續衝突和貿易問題。
11月24日美國感恩節--美國人最不關注世界新聞的那一天,中共當局對中國公民運動的兩位領袖許志永和丁家喜涉嫌顛覆國家政權案進行不開庭二審宣判,維持對兩人有期徒刑14年和有期徒刑12年的一審重刑判決。
G7(七國集團)領導人週三(12月6日)發表聲明,表示準備好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和穩定的關係,但也強調了對南海局勢、台海兩岸關係、人權、供應鏈依賴、非法技術轉移、資料外洩等問題的關切。
澳洲和鄰國巴布亞新畿內亞週四(12月7日)簽署了一項雙邊安全協議,澳洲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和巴新總理詹姆斯·馬拉佩(James Marape)共同表示, 該協議顯示了兩國之間的緊密關係。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Charles Michel)週四(12月7日)於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會晤。這是歐盟高級官員和中國領導人四年來首次的面對面峰會,雙方討論從貿易失衡到烏克蘭等一系列的問題,議程充滿強硬言辭,但實際成果可能會相對較少。
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週三(12月6日)舉行2023年最後一回合黨內辯論,中國對台灣的潛在威脅再次成為熱門話題。佛羅裡達州州長羅恩·德桑蒂斯(Ron DeSantis)闡述阻止中國進犯台灣、進而向全球輸出威權的重要性;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妮基·黑利(Nikki Haley)則強調與印太國家團結應對,「要讓中國知道,若入侵台灣,將付出慘痛代價」。
大眾汽車(Volkswagen)委託進行的一項審計沒有發現其在中國新疆地區的工廠有強迫勞動的跡象。西方國家的政府指控中國政府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侵犯維吾爾少數民族的人權。
德國經濟研究所(IW)星期三(12月6日)在論文中說,歐盟應該與非洲國家共同改革世貿組織(WTO)的補貼規則,以對抗中國的市場扭曲和外交影響力。
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本週發佈一份研究中國殘疾人處境的幕僚報告,稱中國的殘疾人士依然面對持續的困難,政府提供的福利不足且難以獲取,而戶口制度等社會控制政策以及缺乏有效的反人口販運措施則使某些殘疾人群體特別容易受到傷害。
美國司法部星期三(12月6日)宣布,在星期二公佈的兩份不同的起訴書中,比利時人漢斯·馬利亞·德吉特雷(Hans Maria De Geetere)被控犯有陰謀非法從美國向位於中國和俄羅斯的終端用戶出口敏感與軍事級技術有關的罪行。
更多
2023年是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10週年。中國已投入萬億美元,在世界各地建設基礎設施項目。 自倡議首次提出以來,習近平進一步擴大“一帶一路”項目的範圍,以覆蓋醫療、教育和技術等領域。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