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關心中國下一步的經濟走向。畢竟,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與全球經濟的融合程度很高,其經濟走向必然牽動全球經濟。過去四十多年來,沿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治國路向,中國的國力大大增強,中國民眾的生活也得到了程度不同的改善。最近幾年來,特別是新冠疫情肆虐的三年多來,中國百業蕭條,民生艱困,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大放緩。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習近平在政治上清除了中共內部或者真實或者想像中的對手,接著在“應陽盡陽”的方針下以千萬民眾的生命為代價走向“後疫情”時代,經濟生活出現了恢復常規的跡象,是不是接下來將要出現中國經濟的複蘇乃至新的發展高峰呢?
據報導,中國一所核武器與核技術研究機構自2020年以來多次購買和使用美國先進的電腦芯片,儘管這個機構自1997以來一直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美國國會表示將對此展開調查。
德國總理朔爾茨星期六敦促儘快結束歐盟與南美洲共同市場(Mercosur South American)貿易集團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是他首次訪問該地區的第一站。
中國今冬大部分地區持續受到寒潮侵襲,多個省市出現入冬以來最低溫。然而,北方地區民生供暖不足使老百姓怨聲載道。有分析認為,天然氣價格上升使供暖單位壓力大增,而清零下地方政府財政失衡導致情況雪上加霜。
眾議院共和黨人本月第二次提出一項限制總統使用國家緊急石油儲備的措施。該提議已經讓白宮發出了要行使否決權的警告。
華盛頓週五(1月27日)宣布,美國已對世界貿易組織的四項裁決提出上訴;這些裁決指責美國對從中國和其他國家進口的鋼鐵徵收懲罰性的關稅。
一位駐日內瓦的貿易官員週五表示,世界貿易組織將任命專家組審查歐盟針對中國對立陶宛實施的專利和貿易限制提出的兩宗訴訟。
中國官方結束持續近三年的新冠清零政策後,開始全力拼經濟。中國官方本月派出代表團參加了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現年70歲的中國副總理劉鶴發表講話承諾繼續保持開放,顯示出中國正重返國際舞台。然而,中國在後疫情時代的政策不確定性以及近期的經濟表現,令分析人士對中國經濟的復甦持謹慎樂觀態度。
聯合國星期三預測,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的食品及能源危機、新冠病毒大流行、持續高漲的通脹以及氣候變化,全球經濟增長2023年將大幅降至1.9%。
南韓政府在周四(1月26日)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來首次出現經濟收縮後,誓言更強勁地支持出口。南韓經濟下滑主要是因為出口銳減以及可能陷入衰退的憂慮。
據報導,美國與荷蘭政府官員們計劃星期五(2023年1月27日)就限制芯片技術向中國出口問題再度舉行磋商,並可能達成協議。
歐洲最大的科技公司、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阿斯麥(ASML)星期三(1月25日)報告,去年第四季度的營收高於預期,儘管對中國出口可能面臨新的限制,2023年的收入預計仍將增加25%。
更多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