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9月4日)是美國勞工節。這個節日最初是為了慶祝勞動的尊嚴,後來逐漸演變為享受夏季接近尾聲時的一個長周末。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展覽刻畫了過去250年間美國工作環境的演變。
這個名為《美國企業》的展覽從1770年代到1850年代的所謂商人時代講起。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南希·戴維斯說:“這裡有皮毛獵手,有農民、工匠和商人。所有人都在一起工作。”
中西部的皮毛獵手把皮毛賣到800公里以外的南方,來換取他們想要的物品時,貿易就開始發展了。
戴維斯說: “這和東海岸的工匠們是非常不同的。工匠們在家里和屋子後面的車間里工作。他們生產物品,賣給他們認識的人,賣給鄰居。”
最終,這些物品改為由工廠製造。工業化改變了工人們的生活。
館長彼得·萊候德負責1860年代至1930年代的企業時代的布展。
他說: “工人和農民從郊區搬到城市,成為產業工人。這是工作性質的一次重要轉型。”
萊候德說,農民和工匠曾經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但工廠的出現使他們失去了控制權。
隨著國家的工業化,以及企業主和經理的權力愈發膨脹,衝突隨處可見。投資者想分得更大的蛋糕,而工人們也為更多的福利而戰鬥。
萊候德說:“美國唯一的傳統就是沒有傳統。在這個國家的整個歷史中,人們有過非常強烈的意見,沒有人獲勝。”
那時最大型的企業如卡內基鋼鐵公司、標準石油公司和福特汽車公司僱傭了成千上萬的工人。
萊候德說:“工廠規模變大,設備也愈發專業。個人的工作範圍越來越狹窄。有技術的工人不再承擔整個流程的操作,而是變成了這個機器的齒輪。”
隨著工廠成為常態,工作被完全的去個人化。但是萊候德說,創新在美國歷史上是一個關鍵點。
他說: “這個國家一直在不斷地快速改變。當掌握了一項技術時,一個新的技術就出現了,舊技術就被拋在後面。”
在1940年代至1970年代的消費者時代,消費者們受到廣告商的鼓舞,購買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萊候德說:“隨著零售業和服務業的興起,工作性質在1900年代的確開始改變。”
在1980年代,女性在美國經濟中開始扮演更為廣泛的角色。而一個新的全球化時代也降臨了。
萊候德說:“國家間的邊境開始不那麼重要,而進行全球貿易的能力變得愈發重要。勞動力的流動性增加。”
如今,一些美國人在質疑全球化的想法,專家們也在爭論它是否會持續下去,各國是否會在未來設置貿易壁壘,退回到較小規模的製造和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