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新冠清零和房產危機 中國經濟增長承壓


新冠清零和房產危機 中國經濟增長承壓
新冠清零和房產危機 中國經濟增長承壓
新冠清零和房產危機 中國經濟增長承壓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9:15 0:00

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正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新冠“清零政策”引發的國內限制、物價飆升,以及房地產危機加深,都在對經濟活動產生長期不利影響。

投資銀行瑞銀週二稱,中國經濟增速將從今年的7.6%放緩至2022年的5.4%,主要原因是房地產低迷削弱了投資,而要求新冠病例“清零”的防疫政策抑制了消費復甦。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暨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在分析報告中寫道:“風險主要來自與新冠相關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國內限制,以及房地產低迷的程度、政策支持的時機和規模。如果國內‘清零’政策持續時間更長,或房地產活動出現更大程度的持續下跌,2022年GDP增速可能會降至4%。”

中國“清零”政策

本週早些時候,美國放鬆了疫情後的入境政策,向33個國家接種了獲批疫苗的旅客重新開放了邊境。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和韓國等國都在逐步走向解禁,小心翼翼地恢復到疫情前的日常生活。

就當全球更多國家轉向與病毒共存的模式,中國仍然實施嚴格的封鎖,即在發現少數病例後,對人群展開大規模新冠核酸檢測,追踪密切接觸者,嚴格限制疫情區域的人員流動,這種突發的不確定性極大地影響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經濟活動。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管軼近日表示,相比動則全員檢測核酸,中國應該檢測抗體,並更透明地公佈疫苗效果,如果繼續執行“清零”政策,中國的經濟將面臨巨大風險。

他在接受香港鳳凰衛視採訪時說:“如果說要以清零為目標,我估計我們沒有機會了,因為這個病毒已經長住下來了。像甲型流感病毒是一樣,不管人類高興與否,都會長期在我們人類中流行。”

管軼被譽為“病毒獵手”,他在疫情初期到訪武漢,警告新冠疫情已大規模擴散,當時受到國內的網絡暴力。這段在11月7日發布的採訪視頻也很快遭到中國國內的審查和刪除。

對各地不時的封鎖已經造成中國的製造業產出和物流變得緊張,進一步推高了生產成本,零售業的供應和銷售情況不穩定,國內居民的消費支出隨著病毒的波動而恢復和衰退。

中國國家統計局週三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升幅跳漲至13.5%,追平1995年7月水準。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哈夫鮑爾(Gary Hufbauer)對美國之音表示:“零新冠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減緩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通貨膨脹在中國達到10%, 這太高了,反映出新冠的影響。”

較高的生產成本正在向下滲透。中國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5%,是上個月的兩倍,創下去年9月以來最高。

中國商務部日前還發布通知,鼓勵家庭囤積日常用品,這一突如其來的警告引發了公眾的恐慌性購買,令受到新冠限制政策、電力短缺、運輸成本上漲影響的供應鏈變得更為脆弱。

經濟學家認為,生產企業此前利用庫存作為緩衝,避免將更高的成本轉嫁給顧客,但現在他們的庫存已經耗盡,生產者價格到消費者價格的傳達將更為明顯。

一些分析還認為,中國經濟出現了“滯脹”(Stagflation)跡象,因為物價繼續上漲,而製造業生產放緩。中國10月工廠活動收縮程度超過預期,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2%,連續第二個月進入萎縮區間。

花旗銀行的分析師近日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稱:“由於電力配給和相關供應限制,‘滯脹’的特徵已經變得更加明顯,將限制近期的政策選擇”。該行預計今年第四季度GDP增長將下滑至4%。

儘管面臨經濟壓力,但沒有跡象表明中國很快會放寬“清零政策”。中國官媒《環球日報》週二在一篇英文報導中稱,零增長政策仍然是以最低成本遏制病毒的一個必要戰略。

報導引用一位接近中國衛生健康委的匿名高級公共衛生專家稱:“我們現在不能放棄零增長政策,因為考慮到全球大流行的形勢,改變我們的防疫政策和取消嚴格的控制會導致災難性的結果。”

房地產危機加劇

從房地產巨頭恆大開始的中國房地產行業危機還在不斷蔓延,全國更多房地產開發商面臨債務違約風險,為中國的長期經濟前景埋下隱患。

中國政府去年開始出台政策要求房地產企業降低負債率,恆大隨後陷入債務困境,引發了廣泛恐慌,許多開放商降價促銷來維持現金流,但政府為打擊投機收緊了借貸,買房的人更少,房產價值下降,中國開發商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債務壓力。

哈夫鮑爾表示,房地產市場低迷正在拖累中國經濟,削弱了地方財政、消費者支出和對重工業產品的需求。

他說:“房地產約佔中國經濟的20%以上,房地產危機肯定會讓建築業等行業放緩,這些行業會很受傷。”

本週,美國央行罕見地就中國房地產危機發出警告。美聯儲在其關於金融穩定的半年報告中指出,中國持續的房地產困境可能會加劇中國的金融壓力。

報告稱,儘管“中國當局已經推出措施為房地產市場降溫”,但存在中國市場“金融脆弱性將繼續上升”的風險。

《華爾街日報》週三援引知情人報導稱,中國計劃慢慢拆解恆大,向中國公司出售一些恆大的資產,以控制購房者和參與其項目的企業等各方遭受的損失。報導也指出,由於恆大的規模如此之大,中國政府是否有能力保證其軟著陸還有待觀察。

路透社在本週援引知情人報導稱,中國央行可能會謹慎地放鬆貨幣政策以支持經濟,在必要時選擇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增加貸款供給,但全面降息的可能性很小,兩者都受到目前物價高漲的製約。

無論中國政府有意願在多大程度上出手救市,房地產危機對中國的經濟影響很可能是長遠的。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Sheana Yue週三在一篇分析報告中表示,儘管政策制定者已經開始放鬆貸款,應對房地產行業的緊張狀況,但預計信貸不會出現大規模增長,緊縮的信貸條件仍將對經濟活動產生不利影響。

她寫道:“政策制定者希望讓高負債企業更容易償還債務,但他們也希望控制槓桿率。在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實施新一輪以信貸為主導的刺激措施之前,經濟活動可能會出現更大幅度的下滑。”

瑞銀報告估計,如果2022年初房地產和宏觀政策有一些適度放鬆,2022年房地產銷售和新開工仍將下降10%,房地產投資將下降5%。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