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醫學專家: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難以防控


戴口罩的邁阿密民眾走在街頭(2020年6月26日)
戴口罩的邁阿密民眾走在街頭(2020年6月26日)
醫學專家: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難以防控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8:41 0:00

全球相關領域200多名科學家呼籲醫學界重視新冠病毒的空氣傳播感染,並建議修訂相應的防疫指南。美國一線從業醫生認為,沒有現實可行的手段最大程度防止“氣溶膠”空氣傳染;無論如何改變防控策略,“人類恐怕要做好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的準備”。

7月6日,牛津大學出版社期刊《臨床傳染疾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接受了239名來自32個不同國家和不同科學領域的科學家致全球醫務界的公開信的手稿。

公開信呼籲世界衛生組織和其它公共衛生組織,關注新冠病毒的第三種傳播途徑:空氣傳播,並且希望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

簽署這封公開信的科學家認為,漂浮在空氣中的微小、通常被稱為“氣溶膠”(aerosol)的呼吸道顆粒,可能會被附近一定範圍內的他人呼吸進入體內而被病毒感染。

這封由澳大利亞昆士蘭理工大學教授莉迪亞·莫勞斯卡(Lidia Morawska)主筆的公開信寫道:“我們呼籲醫學界和有關國家和國際機構認識到新冠病毒病(COVID-19)在空氣中傳播的潛力。在中短距離(高達數米或一個房間範圍)的“微飛沫”(microdroplet)中吸入病毒的可能性很大,我們提倡使用預防措施來減少這種空氣傳播途徑。”

昆士蘭理工大學的莫勞斯卡教授是國際公認的空氣質量和健康專家。

莫勞斯卡教授對澳大利亞媒體表示,科學家已經“毫無疑問”地證明,這些微飛沫能夠在1至2米範圍內構成風險,從而可能使得1.5米的社交距離規則不夠充分。目前,美國疾病防控中心建議的社交距離是至少6 英尺,約等於1.8米。

世界衛生組織迄今為止的正式觀點是,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大型的呼吸飛沫傳播:例如咳嗽、打噴嚏和說話時噴出的飛沫;但是這些飛沫從呼吸道飛出後,很快會落到地面上。

簽署公開信的科學家認為,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南淡化和低估了新冠病毒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的風險。

莫勞斯卡教授說:“我們擔心,人們可能認為他們完全按照目前的建議得到保護,但事實上,還需要額外的空氣傳播的預防措施,以進一步減少病毒的傳播。”

莫勞斯卡教授等科學家,在公開信中引用一份尚未經過同行評議的研究,作為例證來解釋他們的觀點。這項研究對中國廣州一家餐館的感染者進行調查,這家餐廳有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10個人被感染;而餐廳服務員和其他68名顧客都沒有感染。

這項發表於印前網上刊物“medrxiv.org”上的研究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感染分佈與呼出的含病毒氣溶膠的傳播模式一致。結論:由於通風不良,新冠病毒(SARS- CoV-2)的氣溶膠傳播,可以解釋新冠病毒病的社區傳播。”

還有科學家認為,集體唱歌(如合唱和教堂中集體唱誦)也會成為導致感染,原因是在狹小的空間裡,一大群人在一起或多或少地存在與他人共呼吸的情況,而在唱歌時的呼吸比平時更有力。

不過,世界衛生組織負責感染控制的技術主管貝內代塔·阿萊格蘭齊(Benedetta Allegranzi)醫生認為,新冠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的證據無法令人信服。

“特別是最近幾個月,我們多次表示,我們認為空氣傳播是可能的;但肯定沒有確鑿甚至明確的證據支持,”她對媒體說。

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早在4月初就開始了。當時一組36名空氣質量和氣溶膠專家,敦促世衛組織考慮有關新冠病毒在空氣中傳播日益增多的證據。世衛組織迅速反應,由長期擔任世衛組織顧問的莫勞斯卡教授(公開信主筆)安排了一次會議。

據參加了這次會議的人士透露,當時的討論由少數幾名家主導;他們堅持強調“洗手”方針,而不是防止氣溶膠傳播。因此,當時世衛組織的委員會沒有改變建議指南。

如果如簽署公開信科學家所言,新冠病毒能夠以比飛沫(droplet)更加細小的“微飛沫”(microdroplet)或者“氣溶膠”(aerosol)形態,通過空氣傳播,是否需要特殊防護,來防止感染病毒?

賓州聖盧克大學醫院的王海鷹(Hai Ying Wang)醫生說:“最好的防護,那就是N-95口罩;因為N-95 口罩能夠過濾更細小的顆粒(particle)。”不過,他同時表示:“N-95口罩的材料,一般民眾耐受性比較低,戴上以後會受不了。所以,要求民眾在公共場合人人佩戴N-95口罩是不現實的。更不消說要求在室內環境佩戴了。”

N-95口罩的技術標準,是由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NIOSH)嚴格規定的,必須能夠過濾空氣中至少95%的小於300納米(0.3微米)的顆粒。包括漂浮在空氣中的一切顆粒:細菌、碳煙灰、花粉、柴油尾氣、病毒等等。

王海鷹醫生說,他所任職的醫院條例目前規定,所有醫護人員在工作環境中必須佩戴N-95 口罩,但是一天下來會感覺到非常不舒服。

“另外,N-95口罩的成本很高。我們醫院現在都是重複使用,每天用後將口罩放在回收處,由專門人員統一收集並紫外線消毒一夜後,第二天再用,一直用到不能再用,”他說。

與此同時,在沒有研發出可用疫苗和特效藥物之前,科學家們關於新冠病毒傳播方式的爭論或許還會繼續下去。而對於疫情籠罩之下的公共衛生體制和全球民眾來說,無論這些科學家的呼籲最終是否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應該如何改變全球防控策略和方法呢?

賓州聖盧克大學醫院醫生王海鷹對美國之音說,人們對於新冠病毒的始源、傳播方式和未來的免疫和治療,爭論不休、眾說紛紜;其實世衛組織和其它公共衛生專家,並沒有排除空氣傳輸的可能性,只是認為空氣傳播的證據不夠紮實和清晰。

王海鷹認為,無論世衛組織或者任何國家的公共衛生機構如何改變防控策略,恐怕“人類要做好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的準備”。一種病毒進入人體宿主之後,按照生物進化的理論,它不會主動離開宿主。通常會發生兩種可能情況:“一種是大量用藥引發病毒變異和毒性更強;再一種就是不去動它,任其適者生存,病毒自身並不想主動造成宿主死亡;因此可能會發生自動減毒的可能,因此與宿主進入一種共存狀態,”他解釋說。

包括王海鷹醫生在內的許多醫學專家預言,新冠病毒完全有可能會像流感病毒那樣長期存在,人類無法徹底對它徹底免疫;而是每年研發新的疫苗,要求醫務工作者和高危人群必須接種,病鼓勵民眾自願接種。

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弗契醫生日前曾經對媒體表示,研發出的新冠病毒疫苗如果有效率能夠達到70%到75%,他便能夠“接受了”。而美聯社和芝加哥大學在5月份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只有50%的受訪者表示願意接種新冠疫苗。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