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兩岸推崇的知名作家及詩人余光中12月14日辭世,享年90歲。兩岸官員、學術界和民間都深表哀悼。
余光中12月14日病逝於台灣高雄。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余光中一生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等文學工作的成就,對華文文壇有深遠影響,是台灣現代文學史上必須銘記的一頁。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於南京,1949年隨父母到香港,1950年遷居台灣,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取得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從60年代起,余光中陸續在台灣各大學擔任教職數十年,曾擔任台灣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和文學院長、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美國西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副教授等,受他影響的學生無數。
余光中幾十年來撰寫了大量詩集、散文集、翻譯詩集、評論集,獲獎無數,他的代表作包括《左手的繆思》、《狼來了》、《鄉愁》、《友情傘》、《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等。他的多篇作品不但被李泰祥、羅大佑等人譜成歌曲,還被收錄在兩岸三地的教科書中,其中思鄉作品《鄉愁》最廣為人知。
中新社報導,余光中2003年回到他的家鄉福建永春時,村民“傾村而出”,以最隆重的禮節歡迎他。他最後一次回到永春是2015年9月,為位於永春縣桃城鎮 的“余光中文學館”揭牌。聽到他的去世,當地村民也深感哀痛。
台灣中央社報導,中國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書面回應該社記者提問時說,余光中作為著名詩人,創作的《鄉愁》等表達兩岸骨肉親情,充滿民族情懷的詩作,為兩岸民眾廣為知曉。中央社援引安峰山的話說,“多年來他積極支持參與兩岸文化交流,堅決反對文化台獨,我們對他的去世表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