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預測拜習會:有合作 也有各說各話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釐島20國集團峰會期間舉行面對面會談前伸手握手。(2022年11月14日)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釐島20國集團峰會期間舉行面對面會談前伸手握手。(2022年11月14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睽違7年將前往美國出席亞太經合會峰會(APEC)並會晤美國總統拜登,連日來,中國輿論從官方媒體到知名博主都表達積極態度。分析人士認為,這反映出美中雙方都對此次元首見面有所期待,希望能降低彼此間已經持續一段時間的緊繃態勢。

預測拜習會:有合作 也有各說各話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9:06 0:00

就在中國外交部證實習近平將於11月14日至17日赴舊金山舉行美中元首會晤,並應邀出席亞太經合會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後,中國官媒一連發表多篇文章,宣傳此次會晤的重要性。

拜習再會 中國官媒態度積極

中共黨媒《人民日報》的國際評論專欄“鐘聲”11日以《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世界負責的態度發展中美關係》為題發表文章,稱拜習會對推動中美關係真正穩下來、好起來具有重要意義,“對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世界和平發展亦具有重要意義。”

文中強調,歷史一再證明,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美方有人炒作“對華接觸失敗論”背離歷史真相。並稱美方將中國定位為“最主要競爭對手”和“最重大地緣政治挑戰”不符合事實,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相比“鐘聲”此前文章,多為疾言厲色地批評美國,例如《美國“戰爭成癮症”給世界帶來災難》或《甩鍋推責解決不了美通脹難題》等,似可看出不小的差異。

同一天,官媒新華社標題則為《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 領航亞太發展繁榮新程》。

官媒報導之外,“戰狼”形象鮮明的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在微博發文稱中美兩國和全球輿論都期待這次會晤,希望它能對穩定兩國關係產生作用,因為“中美關係怎麼走,必將對整個國際政治的氛圍產生深刻影響。”

以反美言論著稱,擁有323萬粉絲的另一名知名博主司馬南則是維持一貫論調,在11月10日發文批評美國是要構建對中國壓迫、冷淡的關係,“在盡量不與中國激烈衝突的情況下,讓中國的發展熄火,逐漸自我窒息。”

李尚福遭解職 學者:掃除美中軍事交流障礙

位於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研究項目主任李明江認為,從上述輿論鋪陳可以看出,美中兩國都對於高層互動的恢復和延續抱有期待。

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危機管控,兩國共同處理可能出現的衝突。李明江分析,先前是美方積極尋求恢復因美國眾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而中斷一年多的高層軍事互動,但中方態度冷淡;但近期出現了微妙變化,因為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遭解職,反而替兩國軍事互動掃除障礙。

李明江告訴美國之音:“之前解除職務的部長(李尚福)因為(向俄羅斯採購武器而遭)美國制裁,沒有辦法跟美國軍方高級別的官員直接交流。這個障礙現在沒有了,就是在兩國關係總體出現穩定的大氛圍下,兩軍的高層交流就相對比較容易。”

李明江指出,美中軍機、艦近期接連在南中國海跟西太平洋靠近台灣的海空域發生近距離接觸並互相指責危險動作,提高了擦槍走火的風險,也更凸顯高層軍事交流的重要性。

台灣問題繞不開 預計仍將各說各話

除了軍事互動之外,另一個美中元首峰會繞不開的敏感議題是台灣。

台灣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在11月13日舉行的一場簡報會中指出,台灣問題跟科技管制議題已成為美中戰略競爭的基本格局,他認為美方在此議題上無法讓步,可預期的是,雙方將會再次表達各自立場,各說各話。

拜習直接對話 雙方各取所需

在彼此談判前提獲得滿足之後,顧立雄分析,拜登政府積極想要安排元首峰會的主要原因是對於習近平一人統治下,極為不透明的情況感到擔憂,所以除了透過國務卿布林肯等高階官員展開對話,更要透過峰會直接了解習近平的想法,也直接把話說給習近平本人聽。

另一方面,習近平面對國內經濟不振等問題,也需要這一場峰會,對內對外展現他與拜登平起平坐、相互抗衡的態勢。

位於南台灣嘉義的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助理教授孫國祥同樣認為,經濟壓力確實是促使習近平決定與拜登見面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所面臨的不僅是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還有俄烏、以哈戰爭等地區衝突,讓中國投資在“一帶一路”戰略上的資金更加難以回收。

孫國祥分析,中國當初規劃一帶一路建設,都是以世界和平為前提,預判其對於沿線貧窮國家的長期投資都能得到回報,但如今看來,相比這些地緣政治上高度不穩定的區域,中國經濟還是需要美國市場。

放大來看,孫國祥說,雖然美中之間複雜的結構性議題不可能透過一次會晤全盤解決,但光是拜登跟習近平能夠再次見面,就已經讓包括美中彼此在內的許多國家都鬆一口氣。

孫國祥告訴美國之音:“這一次拜習會是給世界一個喘息的機會,世界上現在紛爭不斷,包含緬甸北方的戰事,其實(讓)中國也受到了某一些的壓力,這種地緣政治斷層線不斷地在爆發,那其實美國也有這種備多力分的壓力。”

氣候變遷、AI治理 或成美中合作亮點

孫國祥形容,此次拜習會需要處理的可謂是“全光譜”、“包山包海”的繁雜議程,相對於上述難解的國際政治議題,共同應對氣候變遷以及人工智能(AI)治理,諸如限制AI技術武器化和軍事化等議題,較可能成為此次實質的亮點。

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一逵在以電郵回覆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美中之間的貿易跟民間交流可能在元首見面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為這不僅對美國選舉與中國應對內部問題都有益處,美中兩強在印太地區競爭態勢的降溫,也有助提升各界對於投資印太的信心。

楊一逵分析,在貿易層面,美方將再次強調“經濟上不尋求與中國脫鉤”而在高階芯片領域,中國則會想要討論美國的“小院高牆 (Small Yard, High Fence) ”政策,但他認為美國不會讓步。

此外,楊一逵認為如何控管鴉片類藥物芬太尼(fentanyl)的製造與化學原料供應鏈網絡,也會是議題之一。美國在6月間起訴了4家中國製造芬太尼化學原料的公司。

回到安全領域,不僅俄烏戰爭、以哈戰爭預計都將排入議程,中國也可能對美國強化印太軍事同盟提出討論,但美國同樣不會讓步。

楊一逵在電郵中指出:“預計美國在其印太軍事同盟強化的手段上不會退讓。中國海上民兵的灰色地帶襲擾,與菲律賓海警隊之間的“碰撞”預計將朝降溫的方向來討論。”

綜上所述,楊一逵認為,在拜習會後,美中關係並不會有突破性的變化,高度競爭仍將持續;不同的是,在競爭中保持對話與維持護欄機制,控管危機。他同時強調,對話不代表讓步,對美國而言,良好的戰略溝通也可以是一種嚇阻手段。

“對話”習近平 旅美異議人士籌劃示威

除了應付與美國總統拜登的對談,這次習近平訪美期間預計還將聽到另一種更直接的“對話”。有多個來自美國各地的人權團體已經組織前往舊金山,準備在習近平抵達時展開示威抗議。

目前位於美國的前北京六四學運領袖王丹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海外異議人士集體動員,也是希望時隔七年再度赴美的習近平能夠親耳聽到反對的聲音。

王丹說:“主要針對習近平,希望他能夠聽到反對(他)的聲音,因為我們認為他在國內是聽不到的,既然到了海外,我們希望他能夠聽到。目前我們會是一個大匯合,包括民運人士、法輪功、藏族等等,一定會超過上千人。”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