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德國的窘境:去年對華直接投資在“去風險”中創歷史新高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大會堂會面的德國總理朔爾茨。 (2022年11月4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大會堂會面的德國總理朔爾茨。 (2022年11月4日)

德國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在中國的直接投資金額成長了4.3%,達到創紀錄的119億歐元,約127億美元。這個數據在去年歐美國家對華貿易下降和「去風險」力度走強的背景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三年疫情讓全世界發現,以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為核心的全球供應鏈非常脆弱。北京政策多變隨時可以造成供應鏈中斷。為了汲取這個教訓,歐盟集體決定在不與中國經濟脫鉤的情況下,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並提出了「去風險化」的對華貿易政策。

路透社說,德國政府雖然一再要求德國企業減少對華貿易,並大幅削減了給德國企業提供的對華投資擔保,但結果卻是,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大規模投資並未因此而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根據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報告,德國企業過去三年在華投資規模與前六年的投資規模大致相當。報告也發現,德國對華投資結構較為複雜,對華投資的資金幾乎全部來自德國企業在華投資產生的利潤。德國企業甚至還出現了將部分資本從中國調回國內的情況。

路透社引用科隆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尤爾根·馬特斯(Juergen Matthes)的話說,「我們可以認為,少數(德國)大企業與大多數中小企業之間的情況存在很大的差別。 ”

“其它的研究和非正式證據支持這個觀點,一部分中小企業在尋求減少他們與中國商業聯繫,或者完全退出中國,”馬特斯說。

德國在華商會上個月發布的一項調查發現,退出中國市場或準備退出的德國公司比例在過去的四年中增加了一倍多,達到9%。

科隆經濟研究所的報告說,去年由於德國經濟處於衰退邊緣,德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從2022年的1,700億歐元減少至1,160歐元。

而同時,德國的在華投資在德國整個對外投資中所佔比例去年反而增加至10.3%,這是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德國在亞洲其它國家的直接投資的比例仍停留在8%左右。

德國面臨的困境是:一方面它希望降低對華貿易風險,但另一方面,截止到去年,中國已經連續八年保持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國的地位。

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對中國的進出口總額為2,530億歐元,約2,720億美元。但德國與美國的貿易總額非常接近,達到2,523億歐元,差距只有七億歐元。如果不出意外,可以預測,2025年美國將取代中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德國總理朔爾茨領導的聯合內閣內部在需要降低多少對華貿易風險敞口的問題上意見分歧。朔爾茨所在的社民黨希望這個削減力道不要太大,而內閣中的少數派自民黨和綠黨則主張削減的力度要更大一些。

朔爾茨準備在今年四月15日至16日率領商業代表團訪問中國。

德中貿易中困擾柏林的一個棘手問題是龐大的貿易赤字。 2022年,德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為860億歐元。去年這項赤字明顯下降,達到580億歐元,但仍位於史上第二高的位置。

柏林方面對這種嚴重失衡的貿易關係深感不安。本月初,德國政府撥出十億歐元建立了一個國家基金,投資中國以外的礦業計畫。彭博社說,此舉的目的是降低德國在電池、半導體和綠色能源等未來技術發展所需的關鍵性原材料方面對中國的依賴。

彭博社引用科隆經濟研究所的馬特斯的話說,「我們(與中國的貿易)規模讓我們感到很不好受,因為與單一國家的貿易赤字如此巨大,這太不正常了。」

中國電動車大批進入歐洲市場也進一步加劇德中之間的貿易摩擦。德國是一個汽車製造大國,中國電動車崛起對德國車企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比亞迪宣稱該公司將集中力量成為歐洲電動車市場的最大企業。

歐盟已經啟動對中國電動車企業的反傾銷調查。如果這項指控成立,歐盟將對中國產品加徵懲罰性關稅。中國政府對此多次表示反對,並稱歐盟的做法是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是一個政府主導的非市場經濟體系。中國企業,特別是獲得政府支持的企業往往能夠在爭奪外國市場的過程中得到國有銀行的強大支持。這對西方私人企業來說構成了嚴重的不公平競爭。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