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雨傘運動後港人移民台灣持續上升


據台灣官方統計,去年獲發台灣定居許可的香港人,較2013年雨傘運動發生前大幅上升55%。(美國之音湯惠芸)
據台灣官方統計,去年獲發台灣定居許可的香港人,較2013年雨傘運動發生前大幅上升55%。(美國之音湯惠芸)
雨傘運動後港人移民台灣持續上升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5:35 0:00

香港經歷前年的雨傘運動,以至今年初的銅鑼灣書店事件後,港人移民潮再度引起關注。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66%受訪市民表示,香港不是讓孩子成長的理想地,另有42%的受訪者表示想遷離香港。據台灣官方統計,去年獲發台灣定居許可的香港人,較2013年雨傘運動發生前大幅上升55%。有去年移民台灣的香港人表示,近年的政治爭拗,令他們覺得香港的環境不適合子女成長。

經歷2014年底持續79日的雨傘運動,以至去年中立法會否決港府政改方案、今年初的銅鑼灣書店事件等,一連串的政治問題,令香港各界再度關注港人移民外地的情況。

*研究指42%港人想遷離香港*

香港思匯政策研究所最近公佈亞洲福祉指標研究報告,對象為香港、上海及新加坡三個亞洲城市,在去年9月至今年1月期間,以隨機電話形式,於以上三地各訪問1,500人,了解受訪者對當地的管治、房屋、教育、醫療等10個政策範疇的滿意度評價。

研究結果顯示,有66%香港受訪者認為,香港不是讓小孩子成長的理想地方,遠高於上海和新加坡受訪者的16%及13%。研究又顯示,有70%香港受訪者認為,香港較以往相比變得更差;另有42%香港受訪者表明,如果可以自由選擇會遷離香港,比上海和新加坡受訪者的17%及20%,高出一倍或以上。

據香港保安局最新公佈的數字,根據希望移民外國而向警方申請無犯罪紀錄證明書(俗稱良民證)的數字,以及其他相關資料推算,香港人移民外國的人數,去年估計約有7,000人,較前年的6,900人輕微上升約100人。

*傘運後港人移民台灣大幅增加*

不過,港人移民台灣的人數,去年則大幅上升。據台灣內政部移民署數字顯示,發生佔領行動的2014年,有687名港人移居台灣,較2013年的575人增加20%。至去年增加到891名港人移居台灣,較前年上升28%,兩年累計則急升高達55%。至於今年頭4個月,亦已經有312名港人移民台灣,按比例計全年人數可能會再高於去年。

Edward與太太May及兩個女兒去年9月從香港移民台灣高雄。(美國之音湯惠芸)
Edward與太太May及兩個女兒去年9月從香港移民台灣高雄。(美國之音湯惠芸)

在香港從事網絡出口生意的Edward,去年9月與太太及兩名8歲及6歲女兒從香港移民到台灣南部的高雄。Edward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他在香港土生土長,對政治一向「看得開」,不過,香港近年的政治爭拗太多,尤其2014年的雨傘運動加速了Edward移民的決定。

Edward說:工作的背景接觸了大陸很多年,很坦白講大陸有甚麼的不好,其實我在心深處是知道的,但是始終香港這個地方同大陸不同,我開頭是持著一個很安心。但是自從雨傘運動就看不到安心,好了我們有家庭,我有沒有去到這麼熱血上街呢﹖有一刻我想的,連我一個這麼看得開的人,我都想衝出去的,不過我們的長輩都會壓著我們,叫我們不要去、有小孩,我們也明白的。去到那個階段已經好緊張,最後還要搞到這麼「大件事」,我就看不到後面的香港可以如何,這樣就離開了。

*香港政治爭拗多不利小朋友成長*

Edward表示,小時候在新界上水居住,當時的環境很樸素,近年上水變成逼滿大陸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他們搬到元朗錦繡花園,希望過比較寧靜的生活,但其實元朗和上水的情況差不多,他們夫婦感覺到香港的未來只會一直變差,不適合讓兩個女兒成長,為了兩個女兒的學業及未來的前途,決定趁她們年紀還小的時候離開香港,提早適應另一個地方的生活。

Edward說:太多爭拗了,不去說誰對誰錯,但當你有這麼多爭拗的時候,每日打開新聞就好像、是很不開心的了,總之你不停地看新聞,就不停地不開心,但你又不可以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不可以不知道這個香港是怎樣,生活在這個地方又會見到很多不開心,連你去迪士尼都會見到那些不開心的事情,那麼這個地方我就覺得,如果可以就離開吧。即是小朋友長大都是一樣了,即是她們見到這些東西,在這樣的地方成長,我都覺得好像不太好。

除了政治因素,兩個女兒的教育問題也是Edward一家離開香港的主要原因。Edward表示,大女兒是2007年的豬年出生,在新界北區很多小學都要跟大陸的「雙非」(即是父母均非香港人)的學童爭學位,後來大女兒入讀一間直資小學,但是小學一年級的功課壓力已經很大。

*高雄國際學校吸引港人移民*

Edward表示,他們曾經有打算移民新加坡,但是不喜歡當地的專制,而決定移民台灣,主要是由於投資移民的門檻相對其他西方國家低,Edward去年申請的時候,港澳人士投資移民台灣的最低門檻是接近20萬美元,他將香港的網絡出口生意轉移到台灣經營,以20萬美元左右的資金開設一間公司,一家4口去年9月正式移民到台灣高雄生活。

Edward表示,不選擇移民台北,因為台北是大都市,壓力較大,他們夫婦最初考慮台中,因為聽聞當地氣候怡人,不過,台中沒有適合的學校,讓兩個女兒就讀,後來找到高雄的IB義大國際學校。

Edward說:國際學校都是IB,但它這家學校國際化之外,它每個班有一個(老師)教中文的,有一個(老師)就是外國人,教英文的。中文的程度不會比其他的(學校)低,只不過它是活動教學,國際學校的形式,是輕鬆學習,這樣而已,我是被這間學校吸引,我對高雄其實沒有甚麼特別感覺。

*女兒在高雄讀書比較開心*

Edward表示,當初有擔心在台灣南部的高雄生活,日常需要更多用台語溝通,不過,後來發現當地人講國語也可以溝通,到目前移民到高雄差不多8個月,他覺得適應上沒有遇到太大問題。Edward的太太May對美國之音表示,作為家庭主婦,一開始比較難適應可能是飲食上。

May說:即是你買(菜),那些都會有一點不同,那種不同是名稱不同,即是你平常去買魚,那個魚的名稱不同。例如「三文魚」叫「鮭魚」,「吞拿魚」這裡叫「鮪魚」,即是變相那些魚,所有的就算菜,生菜叫「大陸妹」這樣,這些東西你就要重新再認識過。

Edward夫婦表示兩個女兒入讀高雄的國際學校比在香港讀書開心。(美國之音湯惠芸)
Edward夫婦表示兩個女兒入讀高雄的國際學校比在香港讀書開心。(美國之音湯惠芸)

Edward和May都認為,兩個女兒到高雄讀書比香港開心,因為這間國際學校採用活動教學,上課形式比較靈活,有戶外教學等,功課壓力沒那麼大。Edward表示,目前就讀小學二年級的大女兒Cloris,之前在香港就讀直資小學一年級,功課壓力已經相當大。每天下午4點多放學回家,都有4至6樣功課要做,聽說已經比官立小學少功課,但是Cloris每晚7點多吃完晚飯,還要做功課,翌日早上6點多又要起床上學,周末也不能夠放心去玩,因為還要應付逢星期二的默書,Edward認為,香港的學校生活對女兒是很辛苦。

*學費及生活開支較香港低*

May也表示,就讀幼稚園大班的幼女及大女Cloris,到高雄入讀同一間國際學校,比在香港讀書開心很多,她和女兒之間的感情也好很多,因為之前在香港的學業壓力,令她對女兒的要求比較高,很緊張女兒追不上學校的進度,以至同女兒及丈夫都會有衝突。

May說:其實是環境影響到你是要去緊張,即是你逢二、四就要默書了,不是中文就是英文,跟著過兩星期又要測驗了,你是不停地、不停地,除了做功課之餘又要溫習。其實這裡都一樣有,但是那種形式就沒那麼緊張,即是這樣開心一些。

Edward和May都表示,在香港就讀同類的國際學校,學費比高雄貴很多,目前高雄的學費每年超過1萬美元,而香港一年的學費超過2萬美元,比高雄貴一倍。至於其他生活開支,例如房租,以高雄同樣的地段、設施以及面積等,香港的租金貴3、4倍。

*建議港人移民台灣需調整心態*

雖然移民高雄有很多優點,不過,Edward和May坦言,一切重頭再來是一件相當艱難的事,他們比較幸運,因為香港從事的網絡出口生意比較靈活,將辦公地點遷移到高雄,收入都沒有減少。Edward表示,打工的香港人來到台灣,同類的工作,收入可能只有香港的一半或者3分之1。Edward並表示,以香港人的賺錢心態,在台灣做生意並不容易,也可能會覺得台灣人不夠積極。

Edward說:即是可能你在香港,你做生意你會想怎樣變、怎樣發達之類。不是說台灣人不會,事實上有很多我們見到的他們都會,譬如好像早餐店那樣,他們可以早上5點開,下午1點鐘就關門。我們一開頭的時候(會想),你的舖位租了,你在賣早午餐、三文治也賣咖啡了,你為甚麼不做下午茶呢﹖你很正常,一個香港人的反應就是,有沒有搞錯啊,開7小時收舖﹖不是吧﹖他們就是這樣,那為何要這樣呢﹖他們就會覺得「夠食」就可以了。

Edward表示,這是台灣人的生活態度,如果以香港人的角度看,會覺得做人不夠積極,但他和太太May都已經融入台灣的生活態度。May認為,香港人的心態和台灣人完全不同,她建議打算移民台灣的香港人應該要想清楚。

May說:在香港人的角度,如果說要過來「搵錢」,打算過來「搵食」的,即是如果想著發達的,就不應該過來了。

*台灣經營高檔餐飲服務業不容易*

大約3年半前與太太從香港到台北投資,開設咖啡店的陳偉民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他們以接近16,000美元的投資門檻,在台北圓了開咖啡店的夢想,而這個投資額不足夠以投資移民的方式申請永久居留台灣,所以他們夫婦3年多以來是旅居台灣。而陳偉民夫婦的咖啡店經營了3年多,到今年5月底正式結業。

旅居台灣香港人陳偉民。(美國之音湯惠芸)
旅居台灣香港人陳偉民。(美國之音湯惠芸)

陳偉民表示,在台灣要認真做零售服務的生意,是一件相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台灣的零售市場主要是競爭低價格,以他3年多在台北經營咖啡店的實驗證明,很多台灣消費者對於休閒餐飲的要求,以簡單、隨意為主,不一定要有殷勤的服務,而陳偉民的咖啡店走高質素的路線,他覺得這樣的標準在台灣未必太容易受歡迎,再勉強經營下去其實很吃力。

陳偉民說:所以我就決定暫停了,因為我相信台灣這個市場的需求,比我想像中窄,所以一些其他地方的觀念、或者一些服務的標準,在台灣並不容易生存。

*理想敵不過經營困難*

陳偉民表示,在台北經營咖啡店之後,發現台灣的社會氛圍、運作,比以前多次來台灣旅遊所感受的不一樣。

陳偉民說:即是譬如說有民主選舉,好像人民的參與程度比較高一些,又或者是社會比較相對和諧、溫和,即是這些所有的印象,表面上還是成立的,但實質上可能令我覺得有很多問題,即是內部有很多問題、背後有很多問題,令到我覺得當我在這裡做事、開舖做生意、在這裡生活,很直面地面對整個社會的運作、面對制度的運作,面對每一個人存在的狀態的時候,你就發覺這些差異就帶來了很多、很多的困難。

陳偉民表示,理想敵不過經營上的困難,他發現台灣雖然有民主,但是政府的運作人治色彩很濃厚,很多事情不能循正常途徑去解決,要靠人脈關係、走後門,對於來自香港講究法治、原則的他很難融入。不過,陳偉民表示,他同太太還有3年居留權,咖啡店結業之後還會在台灣居住一段時間,再考慮日後的路向。他認為台灣還有好的一面,例如生活節奏比較慢,公共空間的運用比較人性化等,沒有香港那麼利益掛帥及短視。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