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不理小紅書嘲諷香港遺址論 廢墟愛好者寶藏中尋覓光輝記憶


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中國網民近月在“小紅書”上不斷嘲笑香港風光不再,是“國際金融中心遺址”,貨櫃碼頭也被戲稱為“廢墟”後,香港政府官員相繼反駁,部份輿論更指港府相當在意。不過對部份熱愛香港過去的市民來說,遺址與廢墟並不負面,它們更是寶藏,盛載著幾代人的豐富歷史,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這些特別愛好廢墟的人,在每一次的奇妙歷程中,得到心靈慰藉。

窮遊廢墟到訪的荒廢樓宇房間。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窮遊廢墟到訪的荒廢樓宇房間。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遺址與廢墟從來存在於香港 部份市民更愛好探究

儘管“遺址”與“廢墟”這些對香港帶有負面含義的詞匯,並且於去年底開始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小紅書”上高唱後,香港網民才認識到部份中國人對香港的最新看法,認真探討其意義。但對舊有事物有特別偏好的部份香港人來說,“廢墟”從來就存在於香港。他們熱愛廢墟,到廢墟探險,瞭解當時的居民生活,希望能構建社會面貌,為保育本土歷史作一分微薄的少少貢獻。

記者隨便在臉書上搜索“香港廢墟”一詞,便能尋獲多個相關組織。這些組織或提倡者大多在沒有道出真實姓名的情況下,介紹香港各處被遺棄的廢墟遺址。他們涉獵的地方廣濶,有昔日的電影片場、電影院、超級富豪的荒廢豪宅、商場、駐港英軍在1997年前留下的炮台、油漆廠、學校、馬鞍山礦洞、戰時防空洞地道與新界荒廢古村,包羅萬有。

英軍留下來的軍火機槍。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英軍留下來的軍火機槍。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昔日風光一時的邵氏片場。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昔日風光一時的邵氏片場。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窮遊廢墟”便是當中眾多組織的其中一員。由於議題敏感,這個組織中的其中一位成員以S先生名義接受了美國之音中文部的訪問。據S先生的介紹,早在中國大陸網民近期嘲笑香港成爲廢墟的20多年前,香港已經有“廢墟”界,可謂人才濟濟,更有前輩,定下尋找到訪廢墟的潛規則。他便是從那時起跟隨叔父輩,到訪各個不同的香港廢墟,孕育了對廢墟的濃厚興趣。

“窮遊廢墟”成員之一S先生 20多年前已經孕育廢墟興趣

S先生詳細回顧了他這種興趣的緣由以及表達了對當前中國網民戲稱香港為遺址廢墟的看法。現年30多嵗的他回憶說,20多年前他的父親已經帶他到香港軍事遺跡探險,由此對廢墟產生了興趣後,到近年更找得志同道合,成立了“窮遊廢墟”臉書專頁,上載探險經歷照片,更偶爾組團,成爲一個真正的廢墟專家。他解釋,今天的興趣更加濃厚,他們到訪一些鮮為人知或普通人去不到的地方後,成功感便會悠然自生。

S先生首先說:“這些算是一種懷舊,對我們來説,我們很喜歡一些舊東西,老香港的東西,可能是我爸爸或是我祖母年代的東西,我很喜歡的。我們這一群人都是很喜歡的,這些舊東西,一本書、一份報紙,甚至乎一張紙、一張相,我們也可以放在手中研究一翻。”

親歷廢墟搜尋歷史遺物 遠勝到博物館觀看展品

要了解香港歷史,在資訊發達的今天,不難在網上搜尋;香港也有多家相關的歷史博物館,存放了大量歷史展品,可供市民觀賞;市民更可在公共圖書舘借閲香港歷史書籍。廢墟界的愛好者爲何偏要棄易取難,非要到偏遠或鬧市隱蔽地區尋覓廢墟不可?S先生說,那份滿足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S先生繼續說:“是不同的!你去博物館,你只可以隔著那塊(展櫃的)玻璃去看。你如果親身可以看到這些舊物,放在手中,可以看到這些舊有物件之餘,也可以發掘一些古蹟,因為你有這些舊東西的地方,可能會有些文物、香港以前的70年代工業化香港玩具,Made in Hong Kong (香港) 製造的東西。這些基本上未必可以在博物館看到,有很多未必可以在博物館觀賞。我在廢墟看見過的東西,博物館也未必會有。”

70年代香港某銀行為鼓勵幼童開戶口儲錢而提供的唐老鴨膠錢箱。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70年代香港某銀行為鼓勵幼童開戶口儲錢而提供的唐老鴨膠錢箱。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細心瀏覽“窮遊廢墟”臉書專頁,網民可以發現各種千奇百怪的相片,除了一般平平無奇的廢墟外觀外,網頁上更會近距離展示一些年代久遠的物件,如香港現代人聞所未聞的一份中文報章“平報”,報章展示的日期正是1941年12月26日-日本皇軍攻陷香港之日。此外,還有一張限用至1970年9月底為止的學童半價乘搭巴士的優惠證件,以及一樽唐老鴨塑膠錢箱,這些對於上了50嵗以上的香港人來說,或許都是兒時的美好回憶。

現代香港人聞所未聞的“平報”,於1941年12月26日香港淪陷當日出版的報章。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現代香港人聞所未聞的“平報”,於1941年12月26日香港淪陷當日出版的報章。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到廢棄殮房探險 外人看作“瘋癲”

不過,S先生坦言道,並不是每一個香港人都理解他們這份追尋本地歷史的初衷,有人會覺得他們是瘋癲,是“痴線”的,尤其是他們百無禁忌,不僅是廢村與廢棄建築物,還有生人勿近的廢棄殮房(停屍間)。他解釋,他們那次並不是要故意到訪殮房,只是順道一遊而已,正因平常沒有機會接觸,所以,他們並不介意到訪親身瞭解其過去的運作情況。

S先生說:“你雖然每個人也會接觸,最後也會,但到那時候,已經死了的你,你也看不見。現在,對於我們一個探索者來説,是一種好奇,即是說與其也必會去一次,那麽在自己還未死前,去一次看一看,看看到時候會是如何模樣?”

網民嘲諷殮房空間狹窄,就如香港的居住空間一樣。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網民嘲諷殮房空間狹窄,就如香港的居住空間一樣。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殮房被人感覺陰森恐怖,非一般人能理解到訪的滿足感從何而來,但對瀏覽“窮遊廢墟”的網民來說,或許會有一份禍心的暖意及笑意。有網民看罷相關照片,嘲諷世界聞名香港的居住細小空間,笑言寫到:“爲何停放遺體的冰櫃内這麽狹窄,會否鼻子頂著上一層的那個同伴?”有網民仿佛分享人生感悟,寫到“每個人都會入去(殮房),天天看著時鐘,看著自己正在倒數,其實也頗殘忍,出生就是一種折磨。”

每次出訪廢墟均會事前搜集資料 不會為保安帶來麻煩

S先生這位廢墟老手分享到,他們並非外界錯誤理解的他們擅闖民居,在每一次出訪廢墟前,皆會上網找地圖,搜集資料,做足事前的準備,而且會秉承宗旨,不會為到訪地點的保安帶來任何不必要的麻煩。

S先生說:“因為如果故意去看,恐怕會有些保安看見。你還未進入内裏,已經被驅趕出來,這樣沒有意思。我們如果在資料搜集OK了,真的要出發到達了,看見有保安,我們通常都不會進入。因爲,你也不想為這保安帶來任何麻煩。…….他也不知道你進入,你在内裏拍照。你上載到網上,最後別人看到會弄到這保安叔叔失去工作,那末不需要這樣害人,我覺得,我只是覺得,盡自己能力去入,入到的便入,有時候真的要避開保安,那麽便避開去入。”

幫助老人搬家 籌集捐款協助流浪貓狗組織 廢墟活動並不無聊

他並解釋,有時候他們更會舉辦廢墟團,讓網民報名參與,在過程中,他們會將籌集得到的款項,捐贈給予關注流浪貓狗的民間團體,務求使參觀廢墟活動變得有意義。

目前,大坑西村清拆在即,有一天S先生與另一fb專頁負責人到大坑西村拍攝留念之際,看到一名長者正在搬家,S先生看到這個情況之下,決定同民間博物館負責人在大坑西村做義工 。

在廢墟中尋回殖民時期“天佑我皇”杯碟 對70後而言是情意結

有皇冠圖案的港英殖民政府前朝杯碟遺物。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有皇冠圖案的港英殖民政府前朝杯碟遺物。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在過去的一年期間,“窮遊廢墟”臉書網頁追隨者於2023年由一下子的七千多人上升至二萬多人,瀏覽者皆對感到興趣的照片留言,引發討論,抒發過往的眷戀情懷。這種喜歡舊物的愛好,會否是一種戀殖行爲?戀殖在今天的香港時空,又會否是“政治不正確”的表現?在其衆多的上載照片中,不難發現廢墟中有港英殖民時期的政府物件,如杯碟上印有皇冠,一些更寫上中文“天佑我皇”字樣。S先生不否認的回答說,這是一種情意結。

S先生說:“其實說一說,先不要說是否戀殖,說真的,殖民地就是香港的歷史,這是無可厚非,是嗎?以前香港真的是讓英國統治過,這是無可厚非的。我就是經歷過九七前的人,我九七前都已經懂事,所以,會有種叫做情意結。你會看到一隻皇家杯碟,你會看到,哇!我以前小時候看過,現在長大後終於讓我重新看見。一張政府藤椅,你不去廢墟,你也很難會看見。以前政府的前朝文物,我們叫做前朝遺物,很難會看見這些東西,除非你上網,你上網特地尋找相片,但你不是在看實物?所以有時不一定是戀殖,只是我覺得一個80後或者係70後,都算係一個集體回憶。”

荒廢學校課室中的英國國旗。(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荒廢學校課室中的英國國旗。(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在今天2024年的特定香港時空,戀殖還有否市場,有否討論的自由與空間?每一個仍在香港生活的香港人也心中有數。若然與戀殖無關,那麽又如何解釋“窮遊廢墟”臉書網頁的追隨者去年以倍數暴增? 這社會現象是否反映了部份選擇留在香港生活的人寧願不問世事,不理會當今社會事宜;而選擇躺平,只顧回看過往香港在殖民時代光輝的一面?S先生坦言說,他與組織内其他負責人也不能解釋這現象,他們到訪廢墟的目的,也不是宣揚,即使是上網刊載資料相片,也只是簡單做紀錄而已。他回答,瀏覽者暴增應該與當下的香港局勢無關,與他們組織早前到訪一家滅門慘案的房屋,引起了坊間的興趣。

不僅只顧玩樂 也從廢墟中反思人生

被外界看似無聊的興趣,廢墟追尋者可有認真看待他們的行爲,在追求滿足感之餘,得到更高層次的啓發領悟?“窮遊廢墟”成員S先生説,他們每次到訪一些廢墟時,成員均會默默觀察環境,默不作聲,看到一些別人的家庭遺物,也有可能作出一些人生的反思。

窮遊廢墟組織者喜愛在廢墟中讓自己沉澱,享受那寧靜舒服的感覺。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窮遊廢墟組織者喜愛在廢墟中讓自己沉澱,享受那寧靜舒服的感覺。 (圖片來源:窮遊廢墟 臉書網頁)

S先生說:“會的!會的!因為我們成員當中有女性,你也知道女性比較感性,有一次我們去幫幫助別人搬家時,你也看到了我個page(網頁) 會幫人搬遷,幫了一位99歲的婆婆去搬,當時我與這一位女性,是我們的成員,也是負責人,她也是‘窮遊廢墟’負責人,她聽到婆婆說,我也很老,兩個子女要照顧我,也99歲,死也死不去,我也想快點死!不想妨礙我兩個子女…….然後那位女性朋友也眼濕濕,隨後也有與我私下交談,如果她的母親這樣對她說,她也真的會嚎哭,我回答說當然。這些就正是我們在玩樂中呢的感觸。”

不會在小紅書上回應廢墟論 避免香港廢墟遭受破壞

“廢墟”與”遺址”論調此起彼落之時,已經有數十萬香港人選擇移居西方國家,身體力行不再理會香港的事情。選擇留下來在香港生活的S先生謝絕記者的建議,邀請中國大陸人到訪香港廢墟,讓他們看看“廢墟”美好的一面,瞭解“廢墟”如何保留了香港過往一個多世紀光輝的一頁。他說,組織内也討論過這議題,認爲暫時沒有必要回應。

“窮遊廢墟” 早前到訪現已拆卸的九龍石硤尾白田邨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0:37 0:00

S先生說:“我寧願我不公開這些東西。我不會(公)開(地)名,因為我一旦(公)開(地)名,不要說大陸人,我就算是在香港這樣做,一群人去,本身一個地方,都變成了一窩蜂一起去,就變成了破壞,不僅是一個大陸人,香港人也是這樣的。”

面對廢墟揶揄論沒有半點怨言 提醒香港不進則退

面對部份中國大陸人今天的“遺址”與“廢墟”揶揄論述,身為香港人的S先生倒沒有半點怨言,沒有半點要反抗這種言論的意味。他贊揚中國大陸支付方式電子化,也表明自己也會如其他港人一樣北上深圳消費,並批評香港不進則退,落後於人。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