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印度製造”或致軍備不足 印度與中國軍力競爭被掣肘?


印度總理莫迪2016年10月16日在印度果阿召開的金磚國家峰會上同各成員國領導握手。美聯社資料照。
印度總理莫迪2016年10月16日在印度果阿召開的金磚國家峰會上同各成員國領導握手。美聯社資料照。

印度總理莫迪推動防衛系統國產化的項目近日被批評導致印度武器短缺,無法充分威懾中國。但有國防專家表示,中印兩國短期內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不大,放棄“印度製造”是短視的決定,因為該政策有助於在長期範圍內夯實國內國防工業基礎,甚至與中國爭奪武器出口市場。專家也呼籲印度政府加強激勵私營部門投入國防產業,同時探索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以色列等國擴展國防技術合作的方式。

“印度製造”或致軍備不足 印度與中國軍力競爭被掣肘?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3:16 0:00

彭博社9月8日引述印度官員消息稱,印度的陸海空三軍無法進口某些重要武器系統來替代陳舊的裝備。這可能使印度到2026年嚴重短缺直升機,到2030年將短缺數百架戰鬥機。

“我不擔心近期的短缺,挑戰更多在於建立必要的研發、製造、技術的基礎設施,以實現印度國防工業自力更生的自然目標。”印度智庫觀察者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執行董事德魯瓦·賈伊尚卡爾(Dhruva Jaishankar)對美國之音說:“國防本土化製造的目標在大多數國家都很普遍,但問題在於印度能否在長期內激勵必要的投資。”

中印會否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印度總理莫迪都將參加本週五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外界普遍預計這將成為自2020年中印兩國軍隊發生血腥暴力衝突以來,莫迪與習近平的首次會面。

經過兩年的邊境衝突導致外交關係緊張之後,印度和中國軍隊上週開始在喜馬拉雅山西部的戈格拉-溫泉(Gogra-Hotsprings)邊境地區脫離接觸。印度外長蘇杰生週三表示,兩國部隊已經完成脫離接觸。

斯德哥爾摩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南亞和印度太平洋事務中心主任潘杰根(Jagannath Panda)9月12日在《外交家》(The Diplomat)發文指出,中印兩國或將難逃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第四次台海危機就可能在喜馬拉雅山引發有限的中印戰爭,尤其因為這是中國軍事入侵戰術的預期結果。

“印度顯然面臨著複雜的中國困境—它跨越了長期的相互不信任與經濟區域合作的真正必要性(加上可行性),與亞洲脆弱、爆炸性的安全格局相一致,這些都表明這種事件是不可避免的。” 他寫道。

然而,前印度國家安全諮詢委員會成員、退役陸軍參謀部副部長兼克什米爾軍團司令蘇布拉塔·薩哈(Subrata Saha)告訴美國之音,中印短期內戰爭不會爆發,這既不符合印度的利益,也有違中國的利益,

“現在中國與台灣的東部戰線也已經啟動,另一側的形勢很脆弱和緊張。我願意相信,中國很清楚有兩條戰線這意味著什麼,以及在南中國海等海域保持如此好戰的姿態意味著什麼。綜合考慮全局,我不認為,戰爭局勢迫在眉睫。”

倫敦國王學院的國際關係高級講師、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RUSI)副研究員沃爾特·拉德維格(Walter C. Ladwig III)也對美國之音指出,外界可以從印度對中國的防禦準備上看出印度政府正在考慮的時間框架,“印度政府不會在預計自己面臨嚴重近期威脅的時候,頒佈並實施對這一(國防)範圍內子系統的進口禁令。”

他指出,也有評估認為即使發生最壞的情況,中國在中印邊境的野心也是有限的,或者由於地理和海拔等因素限制,任何暴力事件的爆發都將限制在當地,印度有足夠的資產來保護自己。“所以,在更嚴重的挑戰出現之前,印度要建立起本土國防生產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

在軍備水平的對比上,印度智庫觀察者研究基金會關注科技和國家安全的高級研究員薩米爾·帕蒂爾(Sameer Patil)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目前對印度構成最顯著的威脅,中國軍隊顯然在戰鬥機或坦克、艦船、核武庫的數量上佔據優勢。

但他指出,印度在某些武器的質量上勝過一籌,比如印度從法國購買的“陣風”(Rafale)戰鬥機就強於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生產的“梟龍”(JF-17)戰鬥機。與此同時,印度也在努力進行國防現代化,並將武器來源多樣化,確保不讓某個國家在其國防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

帕蒂爾說,在長期應對中國軍事挑戰方面,印度製造計劃有其成就,“印度製造計劃只有大約七年的歷史, 要升級其國防工業基礎肯定需要一段時間。但在過去的七年裡,印度武器進口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設備來自國內國防工業。而且,印度國防出口的份額也在上升。”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印度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武器進口國,但在2017-21年期間在全球武器進口份額中的佔比為11%,比起2012-16年期間下降了21%,在全球武器出口中的份額也從0.1%上升到0.2%。

一架印度戰機飛行在中印邊境兩國軍隊發生衝突的地區上空。(2020年6月23日)
一架印度戰機飛行在中印邊境兩國軍隊發生衝突的地區上空。(2020年6月23日)

印度國防本土化功過是非

印度政府2014起實施的“印度製造”政策要求在本國製造從手機到戰鬥機等產品,以創造就業機會並減少外匯外流。印度國防部在2020-2022年間三次出台及擴大“本土優先”國防產品清單。

按照莫迪的計劃,印度國防裝備要求30%至60%的自製組件。但印度如今仍然無法在本國生產足夠多的優質武器來滿足國防需求。

彭博社的報導稱,印度尚不能生產諸如柴油動力潛艇和雙引擎戰鬥機等複雜平台。印度空軍到2030年可能剩下不到30個戰鬥機中隊,遠低於軍方認為充分保護邊境所需的42個中隊;海軍的潛艇艦隊也仍然依賴四十年前購買的數量有限的重型魚雷。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公共事務學院的助理教授、曾在印度導彈研發機構從事國防科研的加根南斯·桑卡蘭(Jaganath Sankaran)告訴美國之音,武器短缺的可能性是一個長期問題,印度主計審計長公署(CAG)幾年前就這個問題發表過一份報告。

“在最近的辯論中,我沒有看到明確的證據表明現在發生的短缺是‘印度製造’倡議的直接結果。”他說。

據美國媒體防務新聞(Ddefense News)9月14日報導,印度諮詢公司Insighteon Consulting的報告顯示,“印度製造”計劃在過去五年幫助國防部節省了大筆資金,燃氣渦輪發動機的本地生產將有助於在 20 年內節省 378 億美元。

桑卡蘭認為,印度生產本土武器具有明顯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這些長期利益必須與短期國家安全需求相平衡。

“我認為印度對中國構成的威脅有足夠的了解,可以激發合理的努力,在有爭議的邊界進行備戰。”他說,“對印度來說,在2000 年代初以前,各種高科技武器系統(導彈、核技術等)都被禁運。所以,本土化的努力對於獲得這些技術至關重要,放棄本土化將是短視的。”

拉德維格也指出,印度戰鬥機中隊數量減少、無法達成採購 126 架中型多用途戰鬥機的交易、常規潛艇艦隊的規模、現代海底平台的招標延遲等等,這些都是幾十年來存在的問題。

他說:“暗示印度軍隊僅僅因為‘自力更生’(Aatmanirbhar Bharat)倡議就突然面臨戰備挑戰是錯誤的。 積極本土化的清單涵蓋了一系列項目,清單上有些物品比如魚雷是一個問題。但如果國內工業無法及時供應特定物品或者部隊安全面臨風險,則可以實行豁免、允許進口。”

印度國防工業多年來面臨研發睏難、經費不足、採購過程漫長等多重挑戰。拉德維格分析說,印度製造業普遍處於低迷狀態。與國際標準相比,可用的熟練勞動力的數量和生產力存在問題,國防領域的低水平研發投資加劇了這種情況。

此外,印度的國有軍工企業長期以來主要從事許可生產(licensed production),他們使用國外製造的部件組裝坦克或戰鬥機,儘管已有數十年的經驗,但並不一定能成功向價值鏈上游移動(move up the value chain)。

“印度國防工業的大部分由國有企業組成,能力良莠不齊。比如在導彈方面,印度本土開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在其他領域將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成世界一流的產出。”他說。

印度經濟學者沙馬(Mihir Sharma)8月29日投書《華盛頓郵報》指出,在短期內,本土化以犧牲質量為代價來交換可負擔性和自主權。印度政府與私營部門的不良關係,是武器生產本土化的最大障礙之一。

拉德維格對此表示,私企雖然可能更靈活並具有創新力,但尚不清楚會在國防領域獲得多少機會,以及能以多快的速度開發主要系統。儘管莫迪政府比其前任更傾向於私營部門並且提供激勵措施,但私企直到近年才被允許和鼓勵參與國防領域,無法與幾十年來用於發展公營國防企業的公共資金相提並論。

資料照片:2020年6月的中印邊境衝突後,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一次抗議活動中,印度商人焚燒中國商品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海報。(2020年6月22日)
資料照片:2020年6月的中印邊境衝突後,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一次抗議活動中,印度商人焚燒中國商品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海報。(2020年6月22日)

在2022-2023財年的財政預算中,莫迪政府將國防資本採購開支68%的份額預留給了本土軍事工業。

薩哈(Subrata Saha)強調,印度面臨來自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多重地緣利益挑戰,無法通過依賴進口來滿足此類安全期望,國防部門向自力更生(self-reliance)的關鍵過渡期是必不可少的。

他說:“至於最終目標,我們應該能夠在未來幾十年內將這一比例提高到至少 80% 到 90%。由於安全挑戰,印度不得不保持堅實的武裝力量。”

9月14日,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印度防長拉杰納特‧辛格(Rajnath Singh)通話,討論了東亞、印度洋等地區的安全挑戰,強調兩國致力於加強國防技術和工業合作,以支持印度崛起為工業領導者和地區安全提供者。

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政治學和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瓦薩吉特·班納吉(Vasabjit Banerjee)對美國之音表示,印度需要系統性加強與夥伴國家的國防技術合作。中國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後經歷了類似的武器自製歷程,而印度會以更加光明正大、尊重知識產權的方式迎頭趕上,不僅致力於滿足自身防衛需求,還要與中國競爭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Global South)的武器市場。

“如果印度沒有本土的武器製造系統,就不可能成為大國。” 班納吉說,“印度遵循著三管齊下的戰略: 正在將武器系統本土化,正在從美國和法國出口高科技武器,而且肯定會堅持和俄羅斯合作滿足一些核心國防需求,比如戰鬥機或潛艇等等。我認為印度會可能靠著這種混合戰略,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實現目標。”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