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拜習會”前美中就氣候變遷達成諸多共識 但能否真誠合作仍令人擔憂


美國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2023年7月18日在北京會晤中國總理李強。 (媒體聯訪照片)
美國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2023年7月18日在北京會晤中國總理李強。 (媒體聯訪照片)

星期三(11月8日),美國總統的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和與中國氣候變遷事務特使解振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結束了長達五天的氣候變遷會談,並就諸多相關議題 達成共識。 分析家認為,美中的共識向即將舉行的新一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發出了積極的信號,但兩國能否真誠合作仍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美中就甲烷排放等諸多議題達成共識

克里與解正華的會晤是在加州蘭喬米拉奇的 “陽光之鄉”(Sunnylands)度假村舉行的。 “陽光之鄉” 也是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剛上任不久與時任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進行會晤的地點,彼時中美兩國之間合作緊密,並且在不久後的2014年 簽署了美中第一份有關氣候變遷聯合聲明,為兩國在氣候變遷領域的合作奠定基調,也為促進2015年《巴黎氣候變遷協定》的簽署和早期生效注入了政治推動力。

雖然截至美國之音發稿時為止,雙方還沒有就此次對話發表任何聲明,但是,克里在11月9日凌晨在前身為推特的X平台上寫道:“我們與中國(PRC)進行了 五天的全面和建設性討論,並就許多問題達成了共識,我們預計這些問題將在COP28 之前的關鍵幾週內取得富有成效的成果。”

克里所說的COP28即是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阿聯酋杜拜舉行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會議(COP 28)。 大會將對世界各國在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進展進行首次盤點,會制定下一階段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

2023年,全球經歷前所未有的高溫,氣候危機越發緊迫。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Petteri Taalas)指出今年9月的極端氣溫或將使2023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比工業化前的平均氣溫高出約1.4℃。 南極今冬海冰範圍則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水準。

克里並未詳細說明兩國在哪些方面達成共識,但是,美中能否在甲烷減排這一已經有所進展的領域達成共識是外界對這次美中氣候變遷會談的焦點之一。

在2021年舉行的格拉斯哥氣候大會上,包括美國在內的105個國家簽署了《全球甲烷承諾》,承諾在2030年將甲烷排放量減少30%,但甲烷排放佔全球14%以上,作為全球最大 甲烷排放國中國並沒有加入協議,美國政府當時也對此表示了批評。

11月7日,在美中就氣候變遷舉行會談的同時,中國公佈了期待已久的解決導致氣候變暖的甲烷問題的計劃,承諾在截至2025年的五年計劃期間“有效改進”甲烷監測 和監管體系,並於2026-2030年 “顯著改善” 這些系統。 不過,計劃中並沒有包含減少排放的具體目標,只提到將其重新用作燃料的目標。 有人認為,這個計劃含糊,令人失望。

克里與解振華的這次會談也是美中為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與習近平下週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峰會(APEC)期間舉行雙邊會談所做的努力的一部分。 除了氣候變化,中美雙方也就核武軍控、海洋事務、外交政策、殘障事務等舉行和一系列對談。 這一系列的會談,包括「拜習會」都被視為美中關係變暖的跡象。

美中在甲烷排放方面存在著許多合作的領域

華盛頓的智庫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的中國環境論壇主任詹妮弗·特納 (Jennifer Turner)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美兩國未來在氣候變遷領域有許多可以展開對話與合作的地方。

她說:“圍繞著石油、天然氣和農業的甲烷減排是兩國可以比較政策的領域,還可以分享各自在鼓勵人們採取改善氣候的行為上的經驗和教訓。美國和中國可以在許多非敏感 領域進行對話。”

她解釋說,單從農業(主要是水稻和乳牛)角度來說,農業上的甲烷排放量約占美國和中國甲烷排放總量的 40%。 在乳牛和水稻甲烷減排方面,美中就可以有許多潛在的農業氣候合作與研究的領域。 此外,鑑於糞便和食物垃圾也是甲烷排放的另一個巨大來源,兩國可以在減少食物浪費方面合作。

特納說,美中的共識是向《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發出了正面的訊號。 不過,她也承認,美中合作可能不會像以前那麼緊密。

“我們會看到(中美之間的)一些新的對話。但就密切合作和大量交流而言,兩國關係可能不像以前那麼緊密,但我認為他們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她說 ,“如果兩國都以減少和捕獲甲烷為目標,將大大有助於他們實現巴黎氣候目標。”

雙方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就面臨障礙。 特納指出,中國對電動車電池的關鍵礦產供應鏈的控制顯示兩國在這個領域的合作存在敏感性。 不久前,中國宣布對生產鋰離子電池的關鍵原料--石墨實施新的出口管制,令全球電動車供應鏈深感不安。

美中氣候變遷合作曾因政治中斷,美議員懷疑中國的誠意

隨著美中競爭的加深,氣候變遷被認為是美中兩國為數不多的可以合作的領域。 全球氣候面臨的危機也要求美中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共同努力限制地球變暖,但是,美中在氣候變遷上的合作卻也屢屢因政治原因而中斷。

去年八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後,中國宣布中斷與美國在氣候變遷、軍事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

去年十一月,拜登和習近平藉著印尼峇裡島二十國集團峰會進行會談,並同意重啟兩國間中斷的國際氣候談判。 但很快,隨著美國擊落了侵入該國領空的中國間諜氣球,兩國關係又下降到冰點。

今年7月,兩國在氣候變遷的合作才隨著克里的訪華打破僵局。 克里在中國訪問了四天,與解振華和中國總理李強以及中國最高外交官、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等高級官員會面。 但克里這次訪問並沒有達到任何實質的作用。

美國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2023年7月18日在北京會晤中國最高外交官、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 (媒體聯訪照片)
美國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2023年7月18日在北京會晤中國最高外交官、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 (媒體聯訪照片)

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 3月初在華盛頓郵報主辦的一場線上討論會上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 他說,中國對與美國在打擊毒品、預防大流行病、應對氣候變遷、反核擴散等問題上的合作並非真的有興趣,他們更傾向於把合作當成槓桿,迫使美國在台灣等中國視為 核心利益的問題讓步中國用氣候變遷作為籌碼。

面對美中此次的氣候變遷會談,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眾議員麥可‧麥考爾(Michael McCaul)在給美國之音的電子郵件中這樣警告:

“雖然我一直支持外交,但克里特使必須記住,中國不是一個誠實的中間人。在政府開始展示實力並在這些談判中要求明確的行動項目之前,他們可以預期到中共將繼續侵犯人權、進行 經濟脅迫和破壞環境。”

他也對中國堅持將自己定位為發展中國家,並按照發展中國家的要求制定排放量不滿。 他寫道:“中國是地球上第一大污染國。他們也是第二大經濟體,但他們將自己定位為發展中國家--這一地位使他們能夠在美國大幅削減排放量的情況下, 根據國際氣候條約繼續增加排放量。”

減排也符合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不過,威爾遜中心的特納認為中國可能會因為自身的利益而採取這些減排措施。 她說:“中國希望被視為氣候變遷的領導者,而只有真正採取行動,特別是與美國合作,才能被視為領導者。”

她也提到,從環境方面來說,這也符合中國自身的利益。 “中國於2014年簽署了美中氣候協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內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減少排放也有助於中國解決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 。

她向記者解釋道,“中國政府和科學家並不是氣候問題的否認者,他們認識到氣候變遷對中國的威脅。但脫碳所需的努力可能代價高昂。”

中國是現在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根據中國清潔能源發展機制基金的數據:2022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3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佔全球排放總量的27%。 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116億噸,其中,能源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約101億噸,佔全球能源活動排放量的30%左右。 中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已達10噸,是全球人均水平的約1.4倍。

特納擔心,從與俄烏戰爭相關的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到新冠疫情後中國的經濟衰退等多種危機可能會減緩中國的氣候行動。

目前,在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方面,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但近年來,中國在環保領域的發展呈現兩極化:一方面,中國在清潔能源的發展上遙遙領先,但同時,中國也快速興建燃煤電廠。 中國超過80%的煤炭是直接燃燒使用,高耗低效燃燒煤炭向空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煙塵。

智庫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 (Clean Air)以及非營利組織 “全球能源監測” (Global Energy Monitor)2月27日發布的報告指出,“中國在2022年批准82個興建燃煤電廠項目, 總計106百萬瓦(gigawatts)的發電量,相當於每週啟動2座大型燃煤電廠”。

威爾遜中心的特納認為中國現在興建燃煤電廠可能和2022年夏天中國多發生停電事件有關。 2022年,中國遇到60年最嚴重的酷暑,乾旱的天氣導致河流乾涸,影響了不少靠水力發電的地區的電力供應,造成多家工廠停工,百姓也因為停電而在網上抱怨紛紛。

“中國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投資者,但燃煤電廠仍在興建中。在過去兩年與熱浪相關的停電之後,我們看到習近平政府的政治反應是宣佈建造更多燃煤電廠作為 過渡或備用能源。” 特納說,她在中國的同行告訴她,“中國僅使用了現有煤電產能的約50%,因此實際上沒有必要建設新的煤電產能。”

特納認為,中國持續興建燃煤電廠的原因中有一部分也在於這些傳統能源產業為許多人提供了工作:「在向清潔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但也有一些人會 失業。美國和中國都面臨著這一挑戰。我認為這是美國和中國應該相互對話的領域。”

美中非國家層級的交流應加強

不過,美中在氣候的交流也有亮點。 10月23日至29日,美國加州州長紐森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一星期的訪問,該訪問最主要的議題就是在應對氣候變遷上尋求合作。 10月25日,紐森代表加州政府同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簽署了加強低碳發展和綠色轉型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2023年10月23日加州州長加文紐森 (Gavin Newsom) 在香港大學參加爐邊談話
2023年10月23日加州州長加文紐森 (Gavin Newsom) 在香港大學參加爐邊談話

特納提到了紐森訪華期間前往深圳巴士集團參觀,並試乘了比亞迪電動車。 她認為這是中美雙方在非國家層級進行有關氣候議題的交流與合作的成功案例。

“中國的清潔能源汽車政策是以加州的零排放電動車計劃為基礎的”,她說,“中國專家訪問了加州,研究了零排放電動車項目,該項目為新政策和投資奠定了基礎, 為中國的電動汽車革命奠定了基礎,並使其成為全球汽車行業的規則改變者。”

她認為,在中美關係緊張,兩國在氣候議題上的合作可能會受到台灣問題等因素掣肘時,中國和美國可以進行區域性的合作,就像加州可以和深圳展開合作一樣。

她也表示,即使在中美關係最緊張的那段時間,中國和美國的環境科學家仍保持著交流與合作,在出行受到限制的時間裡,他們也透過zoom等進行線上會議。

但讓她擔憂的是,中美可能不會續簽《科技合作協定》。 這項協定於1979年由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和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在美國簽署,旨在鼓勵中美兩國的政府機構、研究機構、高校等在科學與技術 領域的合作。 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總統在任內將協議擴展到了中美在能源、環境、氣候、健康等領域的合作以應對全球挑戰。

特納認為該協議為中美兩國的科學家在氣候變遷領域共同合作奠定了基礎,但是這持續了44年,並且每五年續簽一次的重要協議今年八月並未按照慣例續簽,而是 在協議即將失效的最後一刻才延長了六個月。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