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流散海外港人拒絕被遺忘   呼籲積極保存身份持續推動國際線


流亡海外的前香港眾志創黨主席羅冠聰等8名海外港人,3月14日召開網上記者會,宣布發起《2021香港約章》,團結海外港人力量,繼續爭取香港民主自由 (互聯網截圖)
流亡海外的前香港眾志創黨主席羅冠聰等8名海外港人,3月14日召開網上記者會,宣布發起《2021香港約章》,團結海外港人力量,繼續爭取香港民主自由 (互聯網截圖)
流散海外港人拒絕被遺忘   呼籲積極保存身份持續推動國際線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9:19 0:00

自中國全國人大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安排後,流亡海外的香港活動人士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動國際線,讓香港議題持續曝光。五名自反修例運動後散居不同國家的香港人堅持,縱使流散各地,仍要為保持香港人身份重新注入活力,給予新定義,各盡本份投入行動,為不斷受打壓的香港作出實質貢獻。

自香港因2019年反修例社會運動出現了大批逃亡海外抗爭者後,“Diaspora” (流散)一詞便漸漸受到外界關注。有港人組織專門以“流散”在臉書上命名設立專門網站;更有討論香港人這個族群能否在海外保存身份認同,延續抗爭使命,就像當年還未有建立以色列國的猶太人一樣。中國全國人大上月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安排後,“流散”的定義與目標在一群正在流亡海外的香港人當中更激起了反思的迫切性。

總部設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 近日舉辦了網上研討會,邀請了五位目前散居歐美等地的香港流亡人士,探討“流散”一詞的最新涵意,他們當中部份人士目前仍然在香港警方的通緝名單上。

這五位講者包括了前香港大專學界國際事務代表團發言人張崑陽、獲得英國正式給予政治庇護的香港活動人士羅冠聰、目前在美國加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前秘書長周永康、香港反網絡23條組織鍵盤戰線發言人鄺頌晴,以及在香港創辦關注少數族裔權益組織“融樂會”的王惠芬。

王惠芬是五人中最新離開香港的一位。今年2月末香港警方拘捕47名因去年7月參與立法會初選而涉嫌觸犯“港版國安法”的民主派活動人士後,她便選擇離開了香港。在這47人中,後來獲警方給予保釋的少數人士之一印度裔社工安德里(Jeffrey Andrews), 正是“融樂會”的副主席。

王惠芬自言儘管她本人在中國大陸出生,但自離開香港移居海外後,如何保存她獨有的香港人身份促使她不斷反思。有著身同感受的鄺頌晴分享,流亡德國感覺頗為難受,除了無家可歸的情意結外;對香港又愛又恨的思緒,特別是明知它有百般可以批評的差勁之處,但卻又甘心情願地很想回去的慾望,確實是自相矛盾令人糾結。不過,當她冷靜下來,回想帶著身處海外的香港人身份時,便知道背負著一種責任。

鄺頌晴說:“這是一個真正反映作為一個香港人的過程的開始,以及這種身份帶來的涵意。我作為一位香港人,一個‘港女’,使我開始去想,意識到一些過往沒有關注過的事,就是我們其實很在意我們(香港人的身份),以及我們嘗試探索如何透過組織參與活動去保存(這種身份)。”

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出現的香港移民潮有別,眾多位講者都強調了他們流散海外的不同性質。他們稱,他們離開香港並非自願的,不是拋棄香港遠走高飛;相反,經歷了政治動蕩後,他們帶著香港人的身份,更蘊含著認同追求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觀,希望推動香港回復在民主自由道路上前進,使他們有朝一天可以重臨故地。

前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秘書長周永康明進一步解釋指,他們在海外訴說香港故事時,就是要指出香港若要走出困境再次邁向繁榮,便必須要擁有一個經濟上公正、政治上公平的制度,這樣才能保存自治及其獨當一面。

周永康說:“所以,為了香港未來,(我們這些在海外的)香港人就正是在此進行一場全球的戰役。香港人在新時代堅守這些(價值觀)。面對不斷演變的不明境況,其實我們有很多不同的機會在面前。我們站著盼望光明與希望。”

王惠芬很認同這種正面樂觀態度的必要性,指出已經身在海外的香港人,往往受著近期香港局勢發展感到悲傷無助,充滿負面情緒。她以近月眾多民主活動人士被捕為例,導致她充滿羞愧與罪咎感,困惑多時。

王惠芬說:“他們(被捕人士)大部份都是我的朋友。我感到非常難過。有時候會感到罪咎感與羞愧。我自我鼓勵說,我不能墮進這罪咎與羞愧的圈套。我必須懂得將自己的負面感覺與情緒,轉化成自我振作,或去幫助那些(香港的)年輕人。”

王惠芬坦誠,既然在海外肩負了香港人身份的認同感,更需要有責任地做實事,哪怕只是出版刊物承存香港歷史,參與粵語保育,又或幫助已經離開香港的年輕人,都是在為香港作出正面的貢獻。

前香港大專學界國際事務代表團發言人張崑陽與最近獲得英國正式給予政治庇護的香港活動人士羅冠聰也十分同意這種海外保存香港人族群的策略。他們均指出,“流散”不一定負面,身處海外的香港人,除了一般走入社區,講解香港故事外做連結推廣外,其實還有很多工作可以主動地應對香港的局勢發展。

張崑陽舉例,近期有關炒作得很熾熱的“蘋果日報”很可能將會被香港當局取締的新聞,其實流散海外香港人也可以提前準備應對。他解釋,若能有海外的香港企業可以聯合起來在取締前成立傳媒,準備吸納接收大批將會失去工作的蘋果日報員工,為他們在港提供工作,這便可將事件一旦發生後的傷害盡量降低。

張崑陽說:“因為我們知道,很多(在香港的)專業人士都將會被政權打壓,如果(在海外的)流散群體已經準備就緒,在打壓的一刻,為這些受影響人士提供各種就業機會,我想這將會十分有幫助。”

羅冠聰最後也分享了他對於英國“BNO簽證5+1計劃”下預計將有超過30萬名港人移居英國的期待。他表示,越多香港人移居英國,代表了“流散港人”這個群體在英國將會越來越龐大。如何組織、鞏固與壯大他們,使香港議題持續在英國社會得到認同與關注,將會是一項挑戰與艱巨任務。

羅冠聰說:“我們需要承傳了社會運動精神的香港人,建立更多樞紐據點,為他們與英國全國社區聯繫起來,提供更多的機會。”

多位講者在總結時再次正面強調,流散不代表永久流亡,縱使流散在外,他們也寄望終有一天,會踏上自己的故土,回到他們熱愛的香港。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