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南韓移民新政遭反華情緒阻力


位於首爾鐘路區青瓦台路一號的南韓總統府。
位於首爾鐘路區青瓦台路一號的南韓總統府。

南韓政府緩解老齡化和低生育問題的努力遭遇民間反華情緒的阻力。今年4月底,南韓政府預告將對《國籍法》進行修改,方便持永久居住資格外國人的未成年子女入籍。然而該修改案招致民眾的強烈不滿。他們說,受惠者絕大部份為中國朝鮮族和華僑,這實際上是“中國人特惠法案”。

但是美國之音採訪的南韓移民政策和法律專家並不認同這種看法。他們認為,無論從理論還是現實角度來看,中國人特惠法案的說法都不成立,且南韓移民政策的修改是中長期必然趨勢,不能因對特定國家的負面情感而受到影響。

人口形勢嚴峻韓欲放寬永居資格外國人子女入籍

南韓法務部立法預告網站公開的資料顯示,目前南韓尚無針對持永居資格外國人子女的入籍制度,這部分群體即使出生並生活在南韓,在其父母入籍或本人成年後獲得入籍批准前,基本不可能取得南韓國籍。修改案將新設入籍制度,“持永居資格外國人在韓國出生的未成年子女,只需申報便可獲得南韓國籍”。

資料指出,該制度的目的在於“提前應對低生育、老齡化社會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以永居資格外國人子女與南韓社會的紐帶為基礎,通過相同國籍的凝聚力,確保未來人才和勞動人口”。

南韓是全球低生育和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其速度甚至快於鄰國日本。據南韓全國經濟人聯合會下屬南韓經濟研究院今年3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書,自1970年至2018年,南韓總和生育率以年均3.1%的幅度下滑,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則以年均3.3%的速度攀升,均為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最快。

雙重夾擊之下,南韓總人口於去年首次自然減少。南韓財長洪楠基日前在臉書發帖警告,該國最快將於2030年發生“人口地震”。人口地震是指人口老齡化導致經濟、文化等社會各領域發生根本性變化的現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份名為《南韓經濟增長展望:克服人口因素與新冠病毒》的報告書顯示,目前為2.5%的南韓經濟潛在增長率到2030年將跌至2.0%,而人口因素將是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

面對這種情況,南韓國內越來越多的意見認為應將移民政策與人口問題掛鉤。事實上,南韓統計廳與法務部自2017年起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南韓移民人口(15歲以上常住外國人和5年內獲入籍許可者)逐年增多,去年已達到138萬。

被質疑“中國人特惠法案” 韓民眾強烈反對

根據法務部的推算,若新制度得到通過,以去年統計為準,適用對象為3930人,今後每年還將有600-700人成為適用對象。不過《朝鮮日報》等南韓多家傳媒報導指出,在目前的適用對像中,中國國籍朝鮮族和華僑子女為3725人,佔比高達94.8%。

這在南韓民眾之中引起一片嘩然。不少網民認為該制度是政府的親華政策,意在“給予中國人特惠”;甚至還有意見激烈地指責此舉是“要把國家讓給中國”。立法預告2天後,南韓民眾在總統府青瓦台的聯署網站上發起聯署,聯署人數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超過30萬。

隨著爭議持續發酵,南韓法務部上月底先後通過線上聽證會和例行記者會進行說明,強調“並沒有考慮過讓某個特定國家的國民成為南韓人”,選定標準是經過兩代在南韓國內出生、與南韓擁有血統和歷史淵源,“韓裔中國人、在南韓出生並成長的第二代台灣人以及高麗人等僑胞為適用對象”。

不過反對聲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南韓在野黨重量級人物也紛紛提出反對意見。國民之黨黨首、被認為是下屆總統大選有力候選人的安哲秀在臉書上發帖指出,“法案的受惠對象集中於特定國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通過修改國籍法向中國人提供特惠,政府是真心在思考大韓民國的未來嗎?”

最近當選的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黨首李俊錫也在MBC電視台的競選電視討論會上表示,“除技術、投資等特殊目的以外,對移民需進行嚴格管理,沒有必要實行比韓國現有入籍制度更簡便的程序”。

在韓國旅遊的中國遊客
在韓國旅遊的中國遊客

反華情緒不斷升溫專家:移民政策不應受干擾

從去年的泡菜紛爭到今年韓劇《朝鮮驅魔師》因涉華場面下檔、韓中文化城項目喊停等一系列事件中體現出的不斷升溫的反華情緒,在這場爭議中再次得到了凸顯。

數據印證了這種情緒。韓國時事周刊《時事IN》與民調機構韓國調查(Hankook Research)上週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韓國人普遍對中國持有負面看法,打破了過往“左派親華、右派反華”的公式,多達58.1%的應答者認為中國接近“惡”,僅有4.5%認為中國接近“善”。韓國人對中國的好感度甚至低於朝鮮和正因歷史問題而處於關係低谷的日本。

值得關注的是,韓國人對中國的負面情感並非僅出於政治體制差異等理念問題,更多地與切身經驗有關。這份調查顯示,沙塵暴和霧霾是導致對華負面看法的最大原因(89.4%),其次分別是新冠疫情(87.3%)、新冠疫情應對(86.9%)、中國漁船非法捕撈(84.3%)等。

但是韓國有關領域專家認為,僅僅出於這種負面情感就認為這次修改案旨在給予中國人特惠,是非常不合理的。韓國漢陽大學政策學系教授李三植向美國之音指出,“按照人口移動理論,移動量與距離是成比例的;距離越近、人口移動總量越多”,因此“雖然從統計上來看,很容易讓人認為是給中國人特惠,但移民往往來自於鄰近國家,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比如德國、美國等等都是如此。移民或海外勞動者政策進行修改時,受惠者集中於特定國家的現像是很難避免的”。

韓國移民政策研究院研究委員李昌源也告訴美國之音,從現實角度來看,“取得韓國國籍後需要履行兵役義務,在大學入學考試中放棄外國人特別考試資格、與韓國人競爭。因此即使能夠相對容易地取得國籍,很難說有多少適用對象會申請。如果說願意放棄所有身為外國人的好處來申請韓國國籍,那麼意味著這個人是希望作為韓國人生活下去的。因此我認為這次修改案的宗旨應該說是為了使那些自我身份認同是韓國人的群體更簡便地獲得韓國國籍”。

韓國DIDIMDOL律師事務所律師朴智壎向美國之音表示,全球化趨勢為韓國帶來的變化也是此次法案修改的原因之一。“給予國籍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簡單來說是血統主義原則和屬地原則。一般多民族移民國家採用屬地原則,單一民族國家傾向於血統主義”,“美國是典型的屬地原則;南韓一直以來是單一民族,所以重視血統,只有父母是南韓人才能獲得韓國國籍。但目前南韓正逐漸在向多民族國家轉變,法案修改也是為了跟上這種趨勢”。

正因如此,南韓的移民政策不應受到反華情緒的影響。“對於特定國家的感情會隨時代、時局而改變。當前南韓國內的反華情緒比較嚴重,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反華情緒又有可能消失。我認為從中長期來看,南韓國籍法和移民政策的修改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應受到反華情緒的影響,而是著眼於客觀、中長期的觀點來製定”,李三植認為。

朴智壎也強調,“僅僅因為對中國的反感情緒、因為3000多名華僑可以獲得國籍而不讓法案通過,是不合理的。法案的總體宗旨與生育率有關,簡化外國人入籍程序也是正確的方向,與全球趨勢也是吻合的”。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