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顯示,中國各地解封復工之後,如果放鬆對新冠病毒的監控,就可能出現第二輪的疫情。
武漢解除封城,很多地區也相繼復工,有人擔心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國是否會出現二次高峰。香港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數學模型對中國放鬆目前疫情控制措施的後果進行了模擬,得出了上述結論。英國最新一期的《柳葉刀》醫學雜誌刊登了這份研究報告的內容。
報告指出,中國採取的積極干預措施似乎阻止了新冠病毒在湖北以外地區的第一輪疫情,但目前病毒存在海外輸入的實際風險,而且經濟活動在增多,中國需要對新冠病毒的傳播力和殺傷力進行實時監控,防止出現第二輪疫情。
報告說,武漢等地1月23日封城後,新冠病毒的即時繁殖率在湖北以外地區降到1以下,即單一確診病患的平均傳染量不到一人,而且持續保持,顯示疫情從快速增長變為緩慢收縮。但如果過早解除這些防範措施,可能會讓病毒的即時繁殖率再次大於1,導致發生第二輪疫情。
研究人員強調說,全球很多國家都在封城措施的早期階段,如果過早解封,可能導致疫情復原或出現二次高峰。報告共同負責人、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鬍子祺表示,“儘管這些控制措施在沒有對新冠病毒實現集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情況下似乎極大降低了傳染數量,可隨著商業、工廠生產和學校逐漸復原,隨著社會交融(social mixing)的增加,尤其是海外輸入病例的持續增加,確診病例就很容易再次攀升”。
鬍子祺並說,“儘管保持社交距離與行為改變等控制政策可能會保持一段時間,可在有效疫苗廣泛使用之前,主動維持恢復經濟活動與把病毒的即時繁殖率控制在1以下之間的平衡就可能是最佳對策”。
報告因此認為,湖北省以外地區應該逐漸解除管控措施,把病毒的即時繁殖率繼續控制在1以下,否則確診病例將會持續增加。病毒的即時繁殖率一旦升高,將很難恢復到鬆動控制措施之前的水平,極大增加醫療負擔和經濟的損失。
報告共同作者、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凱西·梁(Kathy Leung)說,“我們很清楚,隨著中國的經濟活動在未來幾個星期內的增長,地方或輸入感染可能會導致病毒傳播再度升高”。她因此認為,“對活動增加和社交距離對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實時的監控,可能會讓決策人能夠對控制措施進行微調,阻止病毒傳播,降低可能出現的第二波感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