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國舉辦“讀懂中國”國際會議 一場自說自話的另類“民主峰會”?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中共党旗在风中飘扬。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中共党旗在风中飘扬。
中國舉辦“讀懂中國”國際會議 一場自說自話的另類“民主峰會”?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2:18 0:00

中國未受邀參加美國民主峰會,但日前在廣州召開的一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宛如中國自辦的另類民主峰會。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通過視頻強調“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是一個有14億人口的龐大社會,又是一個快速發展且位居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很多人對它的認識都是“瞎子摸象”,外界應該回歸客觀事實看待中國的發展而非主觀理念的批評,才不會讓東西方陷入越來越尖銳的思想交鋒。

2021年“讀懂中國” 國際會議12月1日至4 日在廣州召開,習近平通過視頻致詞表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的歷史進程,他提出,要“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

中國央視網報導,以此國際會議為窗口,“聆聽中國故事,分享中國智慧,感受中國力量,正是讓世界'讀懂中國'的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會議的叢書發布會上表示,讀懂中國是因應時代的需要,因為隨著中國的崛起,國際社會對於中國往何處去有很多不確定性,一些西方國家總是把自己的邏輯強加在中國的身上,認為“國強必霸”,因此中國要主動讓國際社會知道,西方的邏輯不是中華文明的邏輯。

鄭永年還說,西方崛起的核心不僅因為經濟總量、經濟基數增加了,而且在於他們創造了一套建立在他們自己實踐經驗基礎上的“讀懂西方”知識體系,英國是這樣,美國也是這樣,所以中國崛起也需要確立一套以中國實踐經驗為基礎的中國自身知識體系。

西方世界對中共存在誤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研究項目主任李明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研究項目主任李明江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中國的發展與前途很大程度地由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決定,所以,如果想要了解中國,就必須對中國共產黨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而價值觀儼然成為國際政治的工具,外界對於中國的理解其實不夠客觀與全面。

李明江說:“從中國政治精英的角度來說,他們認為西方媒體,也包括西方的一些政治和社會精英,太多關注於中國的負面(評價),對中國取得的成績,對中國的進步和發生一些好的變化,沒有足夠的去注意到,也沒有從正面去評價中國過去幾十年取得的一些經濟社會方面的發展成績。”

中國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當世界將更多目光投向中國卻又充滿各種誤解時,中國有必要向國際社會說清楚、講明白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故事。

中國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王海良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中國共產黨發展過程大體上分為建國前、建國到改革開放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後至今三個階段,這一路走來,中國從一窮二白時期到現在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不是一個自然形成的過程,而是長期推動努力的結果。

王海良說,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一套經驗制度,並且在改革過程中逐漸完善,包括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有其遠大的目標,並且能夠動員廣大的人民齊心協力地來達成,當遇到困難危機時,會有來自傳統文化力量的八方支援等。他說,中國共產黨的這一套機制在中國很受用。

“但是在我們對外交往和互動的過程當中,其實越來越多的發現,有的時候存在了很多的誤解、誤區。我認為,實際上中國太大了,又是一個這個快速發展變化的一個大的經濟體和這麼龐大的社會,那周邊多少有一點盲人摸象的感覺。”王海良說。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所主任凱瑞·布朗(Kerry Brown)今年6月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也提到,西方世界對中共存在誤解,西方可能將中共視為一個西方意義的政黨—一個只包含有限政治功能的團體,但中共在中國其實是一個全能的政黨,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中共負責,這是很獨特的地方,這種現像只存在於社會主義國家中,而中國又是現存這種社會主義體制下最大的國家。

王海良表示,特別是近兩、三年來,西方主流媒體發表了很多中國的負面消息,雖然中國在改革過程中並不是毫無缺點,但中國人民的感覺普遍是正面的,用他的話說,如果中共真的這麼糟糕,怎麼可能有那麼大的進步和那麼多人民可以吃飽穿暖,所以負面評價是站不住腳的。

客觀事實與主觀理念

中國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王海良

王海良認為,這些外部批評和媒體上的“嘴仗”,其實都不是來自於事實層面,而是思想理念衝突而形成的交鋒。

他說:“我必須坦率地說,我發現有很多西方政治家,還有西方的一些精英人士,當然也包括我們中國大陸內部的一些人,他不是從事實層面來得出一個結論,而是從他的理念出發來看這個情況,也就是說,主觀的作用要比客觀事實的能量大得多,所以他沒法正確地來估計、評判,就會陷得越來越深,矛盾也就越來越大,這個思想交鋒就會變的很尖銳。”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研究項目主任李明江也說,中美應該要把注意力放在“治理”上面,而不是用意識形態相互批評對方的政治體制。

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范世平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下,把自己當做“主”,將世界視為“從”,認為全世界都要來了解中國,而不是中國去了解世界,“讀懂中國”會議就是出於“西方要來順應我中國”這樣的目的舉行的。

這場會議搶在美國12月9日登場的“民主峰會”前舉辦,出席者包括俄羅斯國家杜馬第一副主席伊万·梅利尼科夫、保加利亞前總統羅森·普列夫內利埃夫、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意大利前總理馬里奧·蒙蒂、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等15位國際政要,以及來自美俄歐和發展中國家的學者專家,總共600多人用線上或線下的方式與會。

分析人士說,在中國未受邀參加美國主辦的“民主峰會”的情況下,“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猶如一場中國自辦的另類“民主峰會”,目的是要外界透過讀懂中國共產黨,來理解中國式民主。

在會議中,習近平提到,中國共產黨將堅持人民至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弘揚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中美博弈的新場域

就在“讀懂中國”會議的最後一天,中國國務院12月4日發布“中國的民主”白皮書。12月5日,中國外交部更發布“美國民主情況”報告,用1.5 萬字痛批美式民主。分析人士認為,中國這一連串的動作,就是想跟美國搶奪民主話語權,民主話語權也成了中美博弈的另一個新興場域。

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范世平(美國之音陳筠攝)

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范世平表示,中共在鄧小平、江澤民以及胡錦濤時期,認為西方民主是個好東西,只是礙於中國國情,認為尚不適合全面實施,但他們並沒有否定西方民主的價值或其存在的意義。在改革開放後到1989年民運時期的階段,很多人甚至認為,中國有可能跟當時的蘇聯解體一樣走向民主,但是後來並沒有。

范世平表示:“那到了習近平時期,他是根本地否定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意思就是說,西方民主政治沒有什麼優越性,他否定西方民主體制,然後來凸顯他自己體制的優越性,等於是把中國的民主跟西方的民主做了一個切割,我(中國)可以詮釋我所謂的民主。”

范世平說,在習近平上台之前,中國曾經想要轉變成類似於新加坡的開明專制,或是所謂的新威權主義,就是雖然沒有民主,但是有法治和自由。但是習上台之後,他完全否定自由與法治,他不走新加坡模式。法治是為中共服務,而且也沒有司法獨立,這可以從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2017年公開抵制司法獨立的發言可見一斑。

學者:習對西方民主嗤之以鼻

范世平認為,習近平對於西方民主是嗤之以鼻的,雖然對未獲邀參加美國民主峰會或有不悅,但他實際上更多的是不屑參加。范世平指出,尤其是,緬甸軍頭跟中國外長王毅見面之後就逮補昂山素季、阿富汗神學士政權成功地把美國趕走讓中共勢力得以進入,以及香港國安法通過讓中共成功抵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香港的影響並保住香港體制的穩定等等事件,都令習近平對自己上任後,能夠成功地把中國共產黨體制向外輸出到其他地方並取得成就,感到相當自豪。

范世平說:“中國未來的確可能自己也會召開一個民主峰會,他自己重新定義民主,然後甚至找一些比如說像北韓(朝鮮)、緬甸這些國家。其實習近平他也非常自豪,就是說他上任後,他的某種體制輸出也是成功的。”

按照目前西方對國家製度的劃分,中國屬於“威權”國家,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王海良說,東西方政治體制的好壞,就跟鞋子好不好一樣,要穿的人自己才知道,所以中國沒有必要一定去痛批美國的民主,也不要因為美國的民主最近表現不好,就認為它打從一開始就不好,不如留給參加美國民主峰會的第三方去做比較和鑑別。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