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總統尹錫悅星期二(12月3日)深夜突然下達戒嚴令,雖然僅6小時就遭國會否決而解除,但這次風波仍受到同為亞洲民主政體的台灣各界的高度關注。分析認為,雖然台灣法律制度不同於南韓,總統無權獨自宣布戒嚴,但由於台灣也曾走過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因此對於這一限制人民自由的權力,仍感到格外警惕。
在聲稱要對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以及中國加徵關稅後,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最近還表示,要對意圖棄用美元的金磚(BRICS)國家加徵100%關稅,以捍衛美元的地位。分析認為,在中國國內經濟疲軟,且因大量出口過剩產能早已引發各國警惕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恐怕不易對抗特朗普的 “關稅大棒”。
中國國防部星期四(11月28日)證實,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因涉嫌嚴重違紀遭到調查。今年較早時候,台灣媒體指出苗華為“軍中巨虎”。分析家認為,苗華中箭落馬,可視為習近平把反腐重拳指向解放軍工系統。
中國外交部星期三(11月27日)駁斥了英國《金融時報》早先有關中國國防部長董軍因涉嫌貪腐已遭調查的報導,斥之為“捕風捉影”。不過,董軍遭調查的消息還是在華文網絡引發熱議:部份中國網民以隱晦字眼在微博探尋此消息的真實性,並問“連續三任都進去嗎?” 在海外X平台上,早於兩週前就有傳言直指,中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遭調查後,他一手提拔的董軍也恐遭牽連。
第6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週六(11月23日)揭曉,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和影帝等多個主要獎項,都由中國電影人獲獎。獲獎電影由於涉及新冠疫情和同性戀等中國政府眼中的敏感內容,在中國無法上映。在得知獲獎消息後,有網民感嘆,台灣的金馬獎真的比較開放、包容。
中國吉林省一棟斥資5,000萬元人民幣興建的滑冰館,11月18日發生屋頂垮塌事件,引發輿論關切,而在此前僅三天,雲南一家剛開業的超市則是地板塌陷,導致顧客墜入下方的河道;分析師認為,儘管個案情節存在差異,但類似這樣的”、“豆腐渣工程”屢禁不止,凸顯出中國政府相關的監管效能,存在嚴重疏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8日在巴西里約熱內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期間,與英國首相施紀賢舉行場邊會談。這是香港“反送中運動”等問題導致中英關係惡化以來,雙方領導人首次面對面交流。然而,分析普遍認為,隨著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即將重返白宮,英中關係修復的前景將受到美國政策的製約,恐難一帆風順。
美中兩國領導人秘魯峰會落幕,但更關鍵的看點是新任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未來將如何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交手。分析人士說,習近平通過秘魯「拜習會」釋出的合作意願,更多是說給特朗普聽的,因為習希望兩國關係未來「高開高走」。不過,特朗普的強硬姿態、他籌組中的「鷹派」政府團隊都顯示,美中兩強關係未來恐仍是競爭、對抗大於合作,尤其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已是定局。
致力於維護全球中文作家言論和寫作自由的“獨立中文筆會”週五(11月15日)分別授予人在獄中的中國人權律師丁家喜和維權人士張海濤“第15屆劉曉波寫作勇氣獎”。獨立中文筆會秘書長張裕表示,頒獎不僅是給予兩人精神鼓舞,更要呼籲外界持續關注他們身陷囹圄的困境。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選前提及台灣應為自身安全“交保護費”的說法,凸顯台海局勢敏感。一位台灣國安高層官員對此表示,台灣高度重視自我防衛,在過去八年間,國防預算增幅達80.47%,未來也會持續強化美台合作及協調機制,建構更強韌的防衛。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在即,中國將如何應對並調整外交策略備受國際矚目。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2.0」時代的對華政策或將更為激進,中國可能採取“戰略收縮”,加強與日本、印度等近鄰國家的關係,並藉助歐洲各國對特朗普政府的不確定感,推動中歐關係發展。然而,由於中歐長期缺乏互信,實際合作恐面臨挑戰。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星期五(11月8日)通過議案,批准未來三年地方政府新增舉債額度達6萬億元人民幣(約8300億美元),用於置換現有隱性債務。儘管這是近年來最大的債務化解方案,但規模低於市場預期,導致當天三大股指同步下跌,反映出投資人的失望情緒。市場觀察家指出,舉債用於化解債務與刺激經濟成長並不等同,未來地方政府能否拿出有效刺激措施尚待觀察。
美國2024總統大選星期三(11月6日)塵埃落定,共和黨候選人、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獲勝,不僅重返白宮,他所屬的共和黨還取得了參議院的多數席位,或可望“完全執政”。分析家認為,基於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華圍堵政策,加上競選期間對華激烈的言辭,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可能進入新一輪震盪期。美國的盟友和最大競爭對手中國,都需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
中國知名獨立記者高瑜因堅持揭露社會弊病、直言批評,屢屢觸碰中共紅線。自8月底以來,當局已切斷她的手機號碼、家中座機,甚至連寬帶也被停止。高瑜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這些打壓手段使她在高度依賴網絡的北京生活舉步維艱,甚至無法預約就醫。盡管面臨重重困境,她堅定表示不會關閉在社交媒體平台X上的賬號,也不會因此沉默。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逼近,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Dounld Trump)近期針對台海議題頻頻放話,包括中國若對台動武,他將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並要求台灣繳納“保護費”等。中國方面對此冷嘲熱諷,中國國台辦稱台灣恐從美國的“棋子”變成“棄子”。分析家說,中共把特朗普的選舉語言,套上一貫的統戰話術,意在離間美台關係,但真正難掩的恐是中方對選後美中關係的極度焦慮。
日本眾議院大選結果週一(10月28日)出爐,日相石破茂(Shigeru Ishiba)所領導的執政聯盟落敗,這是該執政聯盟15年來首次未贏得過半席位,顯示出選民不滿的情緒。多位台灣學者對此表示憂慮,認為日本若缺乏強勢的政治領導者,其與許多民主國家共同嚇阻中國的合作恐將停滯,尤其石破茂倡議的亞洲版北約若破局,也對印太地區的和平不利。
台灣半導體公司台積電(TSMC)生產的高階人工智能芯片,疑似經一家“白手套”中資公司轉售給被美國列入黑名單的中國電訊設備商華為,引發國際關注。分析家指出,儘管台積電尚未證實芯片流向的具體途徑,但此事件不僅暴露了其出口管控中的潛在漏洞,也進一步凸顯出近年來美國對華科技封鎖的愈加嚴峻和複雜的局面。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星期二(10月22日)抵達俄羅斯喀山(Kazan)出席2024年金磚國家元首峰會(BRICS Summit),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會晤。據俄羅斯媒體報道,習近平在會晤中再次強調中俄兩國的“全面戰略協作”,而普京則重點討論了兩國在金融和貨幣結算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分析家指出,雖然中俄兩國目前聯手對抗西方,合作大於競爭,但中國對俄羅斯的態度正變得更加謹慎,兩國關係或許已不再是「無上限」的。
中國國家統計局星期五(10月18日)發表今年第三季的經濟增長為4.6%,雖優於外界預期,但已連續兩季低於年初設定的5%的全年目標。中國官方自9月底以來,救市態度轉趨積極,接連祭出一攬子的景氣刺激方案,但分析人士說,刺激方案來得太遲,而且未對症下藥,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要靠第四季扳回一城,達標保5%的難度很高。
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五部門,週四(10月17日)聯合召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情況”發佈會,強調官方會打好“穩樓市組合拳”,但有分析人士認為,會中所提及的內容,僅是將現有政策重新包裝,聽不出新意,更無助於解決中國房地產嚴重供過於求的問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