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國今年GDP目標設5.5% 經濟專家:低估俄烏戰事衝擊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3月5日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3月5日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
中國今年GDP目標設5.5% 經濟專家:低估俄烏戰事衝擊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0:42 0:00

中國星期六(3月5日)於北京召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首先聽取中國總理李克強發布年度的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於報告中坦言,中國經濟今年所面臨的內外部挑戰相當嚴峻,但中國政府將提高財政政策的刺激力道,以達到5.5%的中高速經濟增長率(GDP)。對此,多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經濟專家表示,中國今年的經濟前景“不容樂觀”,尤其李克強這份長達1.8萬字的報告竟隻字未提俄烏戰事可能帶來的經濟衝擊,一位經濟學家批評,“好像在月球做的工作報告一樣。”

為期一週的全國人大周六(3月5日)上午開幕,中國總理李克強首先發布政府工作報告,並宣布中國經濟今年的預期目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5%,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在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同步,進出口保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等等。

嚴峻挑戰下中國追求5.5%中高速增長

中國去年的GDP目標定在6%,但實際增幅高達8.1%。因此,李克強說,今年的5.5%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不過,這將是中國數十年來最低的GDP增長目標。

雖然李克強在長達一個小時的報告中,細數了中國去年亮眼的經濟表現,但他也不諱言今年所面臨的挑戰相當嚴峻。

李克強表示,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而中國境內的局部疫情也時有發生,消費和投資恢復遲緩,穩出口難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應也仍然偏緊,而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大,經濟金融領域更隱含較多的風險。

他說:“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困難,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在諸多宏觀挑戰下,中國要追求5.5%的中高速GDP增幅,就必須祭出包括寬鬆貨幣、財政刺激和減稅等景氣刺激工具。

李克強表示,今年中央財政將對地方政府轉移支付增加約1.5萬億元人民幣(2400億美金)、規模近9.8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增長18%,是多年來的最大增幅,其次,也為地方政府安排了和去年相當的3.65萬億元人民幣的專項債卷,以帶動投資。此外,為扶持企業,預計今年全年退稅減稅將達2.5萬億元人民幣,也會善用1000億元人民幣的失業保險基金來穩定就業和培訓人才。

經濟學家:李克強像在月球做工作報告

對於李克強長達1.8萬字的報告,一位位於香港因議題敏感而不願透露姓名的證券業經濟學家給了相當差的評價。他告訴美國之音,李克強在通篇報告內隻字未提俄烏戰事可能帶來的經濟衝突,只能說“這是一份沒有用的報告,好像在月球做的工作報告一樣。”

這位香港經濟學家說,中國設5.5%的GDP目標“表面上合理”,但西方國家近期對俄羅斯的製裁已經造成原油、天然氣、糧食和金屬等價格飆升,光是歐洲天然氣價格在周五一天內就飆漲了20%。此外,俄羅斯和烏克蘭加起來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麥出口國,未來若出口受阻,全球糧價也會走升。他認為,這份報告“低估了通脹的壓力,我看,CPI漲幅最保守都是7%”,遠高於中國希望維持的3%。

在失業率方面,他說,中國去年重拳整頓網絡經濟等諸多產業,拖垮了阿里巴巴等民企,紛紛裁員的結果造成就業機會減少,再加上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破千萬,大部分人都要求職,失業率維持在5.5%以內是“不可能的任務”。

位於台北的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也說,中國今年經濟趨緩是市場的共識,就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下調中國今年的GDP增幅到4.8%,但中國祭出景氣刺激方案,想把增幅拉抬到5.5%也無可厚非,只是若爆發負面經濟衝擊,很難連標。

梁國源告訴美國之音:“它就是現在要拼保五...... 它(今年的GDP增幅)應該在5%上下,就是有可能保五的。(但)如果有一些其他的負面因素出現的話,那可能保五保不到。”

經濟專家:中國經濟自己搞壞

梁國源說,中國經濟走弱部分是“自己搞出來的”,這和三大內部因素有關,一是中共去年一整年對民企和富人階層掀起監管風暴或“共同富裕”運動,其次是打房過猛,導致包括恆大等多家房地產龍頭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第三是中國在防疫上堅持“清零”政策,都打擊到了中國的景氣基本面和投資信心。因此,在這些三大整改面向上,中共絕對有調控的空間。只不過未來放緩的力道也不可能太大,因為這牽涉到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等中共領導班子的集權。

另一位位於北京也是因議題敏感而不願透露姓名的經濟學教授則分析,中國宏觀經濟一直處於下滑週期,外部壓力又大,再加上俄烏戰爭、中俄美歐關係緊張,以及既有的南中國海、台海、東海爭端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今年的經濟前景還是“不容樂觀”。

這位北京經濟學者告訴美國之音:“開兩會,不能做特別悲觀的報告。換句話說,盡量傳達正能量,讓大家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把那麼多不確定的因素都加進去的話,最終能不能達標是另外一個問題。”

中國景氣刺激對策衍生矛盾

只是麻煩的是,他說,中國打算出台的調控方案都面臨矛盾。以降息降準為例,如果力道太大,隨著美聯儲(FED)可望自三月後開始升息,將導致資金因為利差擴大而外流或人民幣走貶,這對中國經濟非常不利。因此,他不認為,中國政府有太多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只能倚重財政政策來實現經濟增幅目標。

中共打算對地方挹注近10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舉債3.65萬億元人民幣來刺激投資,但這位北京經濟學者說,若不能用在對的地方,且造成濫用或浪費,注資規模再大也不夠。而且,他說,中國地方債一向問題嚴重,地方政府也根本不具備發債的信用條件,正常市場機制下,投資人根本不會購買債信條件這麼差的產品,最後只能找官股銀行和國企來承擔地方債的風險。

根據中國媒體新浪財經引述政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餘額總計約26萬億元人民幣。不過,根據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司於2019年的預估,地方政府還藏有隱性債務,而且這個窟窿可能從2018年的42萬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20年的50萬億元人民幣。

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上述香港經濟學家說,全球多數政府都深陷以債養債的困境,中國也不例外。他說,中國的地方政府就和房地產公司一樣,借新債還舊債,甚至還不起債,只還利息的,這種債卷債的財政模式“遲早破產”。雖然中共中央今年允許地方舉債3.65萬億元人民幣,但他說,這規模根本不夠,因為不少財政出現赤字的省份早就背負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的債務。他還說,中國近十年大規模投資在基礎建設和脫貧運動,雖然做出成績,但也拖垮地方政府的財政。

根據中國國債協會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司所編著的2021年《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展報告》,截至2020年6月,中國有9個省份的債務率(債務馀額/綜合財力)超過100%的警戒線,包括位居前兩位的貴州和內蒙古,以及遼寧、寧夏、青海等東北或西部省份。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