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揭謊頻道- 俄媒移花接木抹黑烏軍 中國媒體集體學舌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號召國際志願兵與烏克蘭並肩作戰。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號召國際志願兵與烏克蘭並肩作戰。
揭謊頻道- 俄媒移花接木抹黑烏軍 中國媒體集體學舌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2:12 0:00

自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開打以來,中國官媒屢屢“學舌”俄羅斯官媒的虛假報導。

從避稱戰爭為“入侵”,到聲稱俄軍不攻打烏克蘭平民,謊稱烏軍屠殺布查(Bucha)平民,再到散播有關美國在烏克蘭研製生物武器的陰謀論,等等,中國官媒不加過濾地散播和放大克里姆林宮扭曲戰爭真相的虛假信息攻勢。

近日,一名曾在3月被俄媒“陣亡”的加拿大狙擊手又被俄媒說成正發聲控訴烏克蘭軍隊。

5月8日,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援引俄羅斯官媒“今日俄羅斯”(RT)的報導稱,一名先前志願與烏克蘭軍隊並肩抗俄的加拿大籍狙擊手已返鄉,並向當地媒體抱怨自己在烏克蘭的經歷。

“(RT)報導說,他回國後告訴當地媒體,自己在烏克蘭經歷了‘極度失望’,他還公開指控烏軍存在混亂、搶劫和無能,”《環球時報》寫道。 “他控訴烏軍武器裝備不足,訓練不足,傷亡慘重,軍中還出現投機倒把和逃兵現象。”

上述說法篡改和扭曲這名狙擊手——為保護家人安全,他一貫以化名“瓦利”(Wali)自稱——的原話及加拿大當地法語報紙《新聞報》(La Presse)對之進行的報導,藉此抹黑烏克蘭軍隊,具有誤導性。

原報導中提及了“諾曼旅”(Norman Brigade)——瓦利最初加入的一支私人組建的國際志願兵部隊——並對其內部因裝備不足、意見不合引發的爭吵做了報導。

然而,RT移花接木,不僅將“諾曼旅”內部事件誇大為“搶劫”、“投機倒把和逃兵現象”,還將之扣在烏克蘭軍隊頭上。

瓦利也沒有給烏軍扣“無能”的帽子,而是RT利用瓦利向《新聞報》描述戰爭險情時所舉的一個例子——當中涉及兩名烏克蘭徵募兵遭俄軍射殺——以及瓦利提及的戰時臨時徵募兵們缺乏訓練的情況,將此誇張說成是瓦利控訴烏軍無能。

諷刺的是,俄羅斯曾於3月份散播“世界上最好的狙擊手”瓦利在抵達烏克蘭不久後被俄羅斯特種部隊射殺的虛假信息,隨後被世界眾多媒體和瓦利本人揭穿。

現年40歲的瓦利曾服役於以精英狙擊手著稱的加拿大皇家步兵第 22團,於2009年至2011年間在阿富汗擔任狙擊手,並於 2015 年以志願兵身份在伊拉克與庫爾德部隊共同打擊ISIS 恐怖主義勢力。

“搶劫”、“投機倒把”和“逃兵現象”

隨著號稱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俄羅斯在2月24日全面入侵烏克蘭,開啟狂轟濫炸,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號召國際志願兵與烏克蘭並肩作戰。瓦利隨即和幾名同為前軍人的加拿大人響應號召,3月初便抵達烏克蘭準備作戰。

“這樣的抵抗只能歸功於烏克蘭戰士們的英勇,”抵達烏克蘭後不久的瓦利在其臉書頁面上寫道。 “我想為這個如此渴望自由的民族的勝利做出貢獻,至少是一點點。”

“我必須提供幫助,因為有人只因他們想成為歐洲人而不是俄羅斯人而被轟炸,”瓦利三月初向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表示。

據烏克蘭官方數據,從澤連斯基於2月27日成立“烏克蘭領土防衛國際戰隊”(The International Legion for the Territorial Defense of Ukraine)到3月6日,這一國際軍團就招募到來自52個國家的兩萬多名志願者。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The Times)報導,隨著俄羅斯的進攻愈加殘酷,那之後又有數千名國際志願者加入。

加入該國際軍團的程序是先向當地的烏克蘭使館申請,經使館審核批准後,便可抵達波蘭邊境,由那裡的志願者帶入烏克蘭境內。

據媒體報導,大批湧入的申請讓各國烏克蘭使館忙不過來,波蘭邊境的烏克蘭士兵們面對蜂擁而至的講著不同語言的國際志願者們也同樣忙不過來。

據CBC報導稱,為能盡快抵達烏克蘭作戰,避開烏克蘭官方的申請流程,瓦利和另幾名加拿大前軍人最初沒有選擇加入“烏克蘭領土防衛國際戰隊”,而是通過人脈加入由另一名加拿大前軍人成立和指揮的“諾曼旅”(Norman Brigade)進入烏克蘭。

“時間是個問題,”瓦利告訴CBC。 “我們需要盡快趕到前線。所以我們沒有時間用這種‘乾淨的方式’進行登記。”

這支私人組建的諾曼旅中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前軍人,其中大部分是加拿大的前軍人。諾曼旅最初形成時致力於在烏克蘭東部做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分發相關的志願者工作,已在烏克蘭駐紮數月。

《新聞報》的報導中稱,在瓦利等人加入這支由化名為“赫魯夫”(Hrulf)的加拿大前軍人組建和指揮的私人誌願兵團後不久,內部開始出現矛盾,最終導致不少成員——包括瓦利在內——選擇分道揚鑣,另尋組織。有些加入了烏克蘭領土防衛國際戰隊。

三名出於安全原因要求匿名的前成員告訴《新聞報》,赫魯夫曾向他們作出武器和防護裝備方面的承諾,但從未兌現。有些志願兵在僅距俄羅斯前線40公里的地方執行任務,但身上卻沒有任何防護裝備。

“當時要是俄羅斯取得突破,那麼每個人都陷入危險。這是諾曼旅的不負責任態度,”其中一名前成員說。

赫魯夫本人向《新聞報》證實,自俄烏戰爭開始以來,已約有60名志願兵離開諾曼旅。他還聲稱,有些志願兵甚至“密謀”從他手中奪走了美國運送過來的價值50萬美元的武器,以試圖另組兵團。

從諾曼旅因內部分歧引發部分成員離開並另尋組織繼續戰鬥,到諾曼旅指揮官聲稱前成員“密謀”搶奪武器以另建組織,《新聞報》所報導的這些事件在RT和原樣跟風的中國官媒筆下搖身一變,成了瓦利控訴烏克蘭軍隊“混亂”、“搶劫”,存在“投機倒把和逃兵現象”。

烏軍無能?

做了兩個月志願兵後決定返鄉的瓦利向《新聞報》描述了這場戰爭的危險和殘酷。

“我很幸運現在還活著,死亡曾非常靠近,”瓦利對《新聞報》說他“好幾次”差點死亡。

他描述了自己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最後一次執行任務時的危險經歷。一天清晨,他與自己的搭檔“影子”(Shadow)——另一名出於安全考慮使用化名的加拿大籍志願兵——與兩名烏克蘭徵募兵共同在一個戰壕中跟踪俄羅斯坦克的動向。當兩名烏克蘭徵募兵想出戰壕抽煙時,瓦利警告他們這麼做會有暴露方位的風險。他倆沒有聽從瓦利勸告,結果在出戰壕後沒多久就被俄軍坦克發現,並被砲彈擊中,當場身亡,場面血腥無比。

《新聞報》稱,那一次與死神的擦肩而過促使因在前線而錯過兒子一歲生日的瓦利最終決定回到家人身邊。

“我的心想要重回前線。怒火還在燃燒。我喜歡實地作戰的感覺。但我靠和運氣賭博,我沒受傷,”瓦利告訴《新聞報》。 “我對自己說:我還能擲幾次骰子?我不想失去我在這裡所擁有的。”

俄羅斯入侵後,進入戰時狀態的烏克蘭發起“全國總動員”,任何想拿起武器保家衛國的烏克蘭成年人都可以成為徵募兵,所以各徵募兵的作戰經驗參差不齊。通過在頓巴斯與徵募兵們並肩作戰,並目睹經驗不足的他們在俄羅斯的猛轟之下傷亡不斷,接受過精英軍事訓練和幾度參與實地戰鬥的瓦利感受到烏克蘭士兵們接受更多軍事訓練的必要性。

瓦利說,這是場“器械戰爭”。他向《新聞報》表示,“極其勇敢的烏克蘭士兵”在俄羅斯的密集砲擊中遭受嚴重傷亡,同時因缺乏軍事知識錯過削弱敵人的機會。 “如果烏克蘭人擁有我們在阿富汗與砲兵通信的一套程序,我們可能可以(讓俄羅斯)傷亡慘重。”

瓦利對於戰爭殘酷現狀的這些描述和思考被RT誇大為瓦利指控烏軍無能。

事實上,《新聞報》這篇報導發表後,瓦利在其個人網站上表示,自己過度聚焦於戰場上的失利。

“我犯了一個錯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我傾向於過多地談論我們因敵人而遭受人員損失的可怕經歷。對於我們也給敵人帶來傷亡的這一事實,我談得不夠。因此,有些文章(鏈接了《新聞報》這篇報導)給人一種(我方)臨近失敗的苦澀印象,”他寫道。

“我說的不夠多的是敵人已被打敗了好幾次。首先在基輔:敵人不僅被阻遏,還被擊退。這敵人在遭受重大傷亡後,最終決定撤退,”他繼續寫道。 “接著,在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敵人再次被遏制,並遭受傷亡。在某些地區,烏克蘭軍隊甚至正在收復失地,收復大量失地。”

確實,自俄羅斯入侵至今,與“無能”相反,烏克蘭軍隊的優異表現舉世矚目,超乎很多軍事專家最初的預期。

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戰略研究教授菲利普斯·佩森·奧布萊恩(Phillips Payson O’Brien)在為《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撰寫的一篇文章中總結了烏克蘭所用的“讓一個較小國家在目前看來能比一個更大、更強的國家堅持更久” 的戰略——

“烏克蘭的戰爭方式是一種連貫、明智和精心設計的用以對抗俄羅斯人戰略,一種經過精心調整的戰略,以利用俄羅斯的一些具體弱點。它讓烏克蘭人保持了機動性,通過破壞後勤迫使俄軍長期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讓俄羅斯人因消耗而蒙受巨大損失,並在基輔戰役中取得了一場勝利,徹底重塑了俄羅斯入侵的政治結局。俄羅斯最初試圖奪取烏克蘭全境的最大化施壓努力已大幅縮減為旨在奪取烏克蘭東部和南部領土的有限努力。”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