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香港醫生荒被政治化 當局疑為大陸醫生免試執業開綠燈


香港伊利沙伯醫院在轉送一名武漢肺炎疑似病人。(2020年1月22日)
香港伊利沙伯醫院在轉送一名武漢肺炎疑似病人。(2020年1月22日)
香港醫生荒被政治化 當局疑為大陸醫生免試執業開綠燈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0:44 0:00

香港政府提出進一步放寬非本地醫生在港執業要求,解決香港醫生人手嚴重短缺的問題,包括持專科資格的非香港永久居民也可以申請“特別註冊”到香港. 外界認為,這為引入中國大陸醫護“大開中門”。有人形容,香港的醫生荒已變得政治化。香港人是否歡迎中國大陸醫生“走捷徑”來到香港?這些醫生日後又能否真正融入新環境呢?

目前香港有一萬五千多名醫生,政府推算到2040年會欠缺接近二千名醫生, 公立醫院醫生不足問題尤其嚴重。單靠增加本地醫生培訓名額不足以解決問題。

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醫生註冊條例草案” 週二(8月31日)在香港立法會由法案委員會審議,政府再修訂草案內容。原本只有香港永久居民可申請的“特別註冊”安排將放寬,若持有“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所認可的專科資格而獲本地公營醫療機構聘用,就連非本地居民也可以申請特別註冊。

港府擬為非永久居民醫生開綠燈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修訂綜合了立法會及病人組織主流意見,目的是吸引更多非本地醫生,尤其專科醫生到香港。

陳肇始說:“現在是特別註冊制度的框架被認為過於嚴格,對於解決醫生人手嚴重短缺效用成疑,這修訂絕對不是中門大開,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是基於公眾利益,希望(吸納)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尤其專科醫生。”

在殖民管治時期的香港,根據當時的“醫生註冊條例”,除了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的醫學學位持有人之外,英國、愛爾蘭或認可英聯邦地區的醫學學位持有人也可以免試在香港執業。

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向美國之音回憶說:“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反正很多說英語的國家都會來香港執業。據非正式統計,(主權歸還之前)香港有20%的醫生來自外地。我看可能不止。中國大陸來香港的醫生也有很多。當時他們要考執照試。香港現在有1萬4千多名醫生,約有十分之一是來自國內。他們通過了執照試在香港執業。”

臨近1997年,香港積極去殖民地化,立法會也修訂了“醫生註冊條例”,所有非本地畢業生都必須先通過香港醫委會的執業試,但隨著政府醫院人才流失情況越來越嚴重,部分醫學界人士表態,呼籲恢復引入外地醫生。

蔡堅對政府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持保留態度。他說,在不少崗位上,專科醫生都必須和病人溝通,語言能力十分關鍵。

蔡堅說:“當內科、骨科醫生,你需要向病人查詢痛楚的位置,怎麼個痛法,必須經過詳細溝通,需要聘請很出色的翻譯員才能處理這些案例。以前香港很少聘請不會廣東話的醫生。長期出任臨床工作的醫生通常會由海外回來,會說廣東話和英語的香港居民出任。”

今年5月香港政府建議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增加“特別註冊”新途徑,並設特別註冊委員會制定認可的非本地醫學院名單,認可院校畢業的香港永久居民醫生可申請到香港,在公營機構做滿五年,不需要靠執業資格試就可以正式註冊。

隨後社會上出現廣泛爭議。政府當時發聲明,強調修改法例並非為引入中國大陸醫生鋪路,又說, 申請者必須為香港永久居民,旨在吸引在香港以外的香港永久居民回流香港,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

親北京議員和病人組織卻關注計劃只限永久居民,將無法解決醫生短缺。

業界擔心專業水平難維持

香港民主黨醫療政策發言人袁海文。(袁海文授權使用)
香港民主黨醫療政策發言人袁海文。(袁海文授權使用)

香港民主黨醫療政策發言人袁海文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批評新方案有違原意,破壞社會基本共識,使病人擔心醫生專業水平和操守能否維持。

袁海文說:“現在公眾擔心的是醫療素質和專業水平是否達到一定的標準。政府不斷的豁免和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沒有經過統一考試才是問題所在。部分輿論擔心的是,當局明明說好是香港永久居民才能申請,可是一下子連非永久居民也可以。關口會否越開越大,變成沒有任何要求的把關呢?”

袁海文擔心,非本地醫生來到香港後是否甘於長期在政府醫院服務。

袁海文說:“我留意到,這些'特別註冊'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可能五到十年內就可以流出私營市場。這是否真能緩和公營醫療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呢?我很有保留。實際上很多人可能把這當成踏腳石。”

在周二的記者會上,媒體追問政府是否以吸納中國大陸醫生為主要目標。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始終拒絕回應。

接受美國之音專訪的香港時評人陶傑認為,香港社會包括本地醫生普遍反對引入中國大陸醫護人員與意識形態有關。

陶傑說:“ 香港還是抗拒中國大陸的西醫的。就連那些嘴巴上很愛國的香港富豪也是抗拒的。因為中國大陸實行不一樣的制​度。中國大陸的醫生面臨非常大的市場壓力。比方講,有各種傳言說他們收紅包,開刀以前要跟你討論價錢。”

他說,外界對中國大陸醫生的質疑未必關乎專業能力。

陶傑說:“所謂的醫德就是'一國兩制'的問題。香港從小培養的醫學教育,醫德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香港人、香港富豪、香港的醫生,甚至香港特區政府的高官本身,他們不是認為中國大陸來的這些醫生醫術不高明,而是價值觀可能跟香港不一樣,是這麼一種懷疑。”

北京視香港醫生荒為政治議題

陶傑認為,香港的醫生荒在北京眼裡已成為政治問題。

陶傑說:“因為現在香港又掀起了移民潮。隨著香港人口老化,醫生荒肯定是迫切的問題,加上中國政府也不容許香港長期存在地方權貴主義坐大。他們認為這是政治問題。這個姓陳的局長顧左右而言他,意思就是要為中國大陸醫生在香港執業開方便之門。”

香港立法會失去傳統反對陣營後,“醫生註冊條例草案”獲得通過似乎已成定局,但陶傑認為,有些事情並非香港政府說了算。

陶傑說:“像腫瘤科與心臟科這些專科會逐個領域成為香港政府的試點,逐步開放。但是這一切也不是香港政府說了就能定的。因為人命關天。香港政府即使是立了法,但是醫生進來香港是否需要考核?還是資格不用考核就可以承認?有關履歷會否有水分?這些恐怕要由醫療專才和協會來把關。政治考慮會遇到專業對抗。香港醫療人員他們也不是傻瓜。”

在陶傑眼裡,香港逐步引入中國大陸醫生是大勢所趨,但這些醫生能否順利融入新環境則是另一回事。

陶傑說:“這些醫生會否大量積壓在政府醫院?香港還是個自由市場。私立醫院這一塊是否還是有一貫的保護主義,不讓他們(非本地培訓醫生)進來?如果真的這樣,將來可能會分成兩個階級:一般老百姓到政府醫院看病可能就會遇到這些境外醫生,但是有錢的還是看香港本地的、他們相熟的醫生。我認為將來會出現分流。”

日後中國大陸醫生有可能成為香港醫學界的新力量,那麼法律等專業界別又會否把大門打開呢?

陶傑說:“律師比較困難,因為香港的法律畢竟不是大陸這些律師能夠了解的,而且律師也像醫生一樣,有他們的專業資格試。這個資格試在這裡是有一百幾十年的基礎的,並不容易動搖,但是中小學教師引入大陸教師,這就相對比較容易了。以後要加強講什麼國民教育、歷史恐怕也是難免了。尤其現在不少教師已開始移民了,剩下的空缺很多。”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