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極端氣候肆虐 長江乾旱恐衝擊中國重大基建


中國重慶地區農田裡的農作物因乾旱而枯萎。 (2022年8月19日)
中國重慶地區農田裡的農作物因乾旱而枯萎。 (2022年8月19日)

中國有多達14個省份及自治區正處於史上最嚴重的高溫乾旱,包括全國最重要的水電大省四川,都因缺水、鬧電荒而被迫限電。對此,觀察人士擔心,中國今年的旱象較往年極端,若旱災加劇恐危及“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及“東數西算”等多項北京近年基於地理特徵而規劃的重大基建工程。

極端氣候肆虐 長江乾旱恐衝擊中國重大基建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1:30 0:00

7、8月份本應是中國各地的主要汛期,但今年整個長江流域卻遭逢“汛期反枯”的怪象。中國國家氣候中心表示,自6月13日以來,該區域高溫事件的綜合強度已創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察紀錄以來的新高。

汛期反枯 長江旱象未見緩解曙光

雖然時序即將逼近九月,但此次長江水域的高溫旱象卻未見緩解。中國水利部長李國英8月23日在考察重慶、湖北等各省市後,指示各地“要做好抗大旱、抗長旱的準備,從最不利情況出發,提前做後續水資源的籌集和儲備”。

中國中央氣象台8月24日晚也持續發布干旱氣象的橙色預警,據當日監測記錄,從江蘇、安徽南部一路到陝西、甘肅跟西藏14個省區都出現了中、重度乾旱以及局部特旱,且因8月底僅有黃淮、江浙地區下有局部降雨,因此該區的旱象恐將持續。

位於台北的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照片提供:彭啟明)
位於台北的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照片提供:彭啟明)

中國官方的警告並非空穴來風。位於台北的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分析,今年中國各地受到熱浪來襲,主因是太平洋高壓逐漸增強,並一路向西壓境四川,才造成多地出現攝氏40度以上的高溫且歷時超過一個月。

另一方面,他說,今年西南季風位置偏南,導致颱風成形的位置被限縮在南中國海一帶,讓東亞地區遲遲等不到其所帶來之調節溫度及雨量的效果。

彭啟明說:“颱風才能夠讓整個區域的水氣比較旺盛,但是目前來看,(中國)似乎在 9月中上旬之前都沒有(颱風),最快可能要到9月中旬之後,整個旱象才可能有稍微緩解的機會。”

長江大旱 “西電東送”無以為繼

近期的空拍畫面顯示,長江流域最大且具調節功能的兩個淡水湖,亦即江西省的鄱陽湖以及湖南省的洞庭湖,皆因大面積乾涸而呈現“大地之樹”的奇特景象,也就是,乾涸的河床因龜裂而呈現出大樹模樣或枯枝般涓涓細流的自然景觀,至於原本的湖面,不是嚴重龜裂就是長成了大片草原。

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8月22日公佈數據顯示,鄱陽湖面積從4月的近4,000平方公里縮減到目前不足600平方公里,比往年早了100多天,進入枯水期。

比起長江中下游水荒,旱象衝擊更大的是中國公認的“第一水電大省”四川,現正面臨嚴重的缺水和鬧電荒,甚至因限電導致蘋果手機組裝大廠富士康及豐田、大眾汽車等多家知名企業的產線被迫停工。

極端氣溫為中國長江流域農業造成嚴重破壞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0:28 0:00

四川省基於境內水利資源充沛,近年來大量興建水力發電設施,使其總發電量穩居全國第5、6名,其中水電就佔了超過80%,而且每年還有平均超過1000億千瓦時的剩馀電量可透過特高壓輸電工程“西電東送”,輸往華東的江浙滬等地,佔其總發電量的3成左右。

另據四川省政府的統計,10年來“西電東送”的規模相當於11座三峽電站的發電量,而且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喊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減碳戰略後,四川省更被視為能向外界輸出清潔能源的供給命脈。

只不過,僅僅一個夏天的旱象就讓這條據估斥資高達5,200億人民幣的“命脈”受到嚴重威脅。四川省8月15日召開電力保供調度會,提出“增大水電留川規模”大幅削減四川外送計劃電力,此外,國家電網也跨省調度電力支援四川,陝西、甘肅兩地都騰出輸電通道,全力送電四川,但因其相關電網規模太小,即便滿功率運送也如杯水車薪,不足以滿足四川的需求。

極端氣候衝擊 “全國統籌”基建戰略佈局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 (劉孟俊提供)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 (劉孟俊提供)

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分析,相對於季節性的缺水缺電,中國所面臨的更大風險在於,有諸多項的重大基礎建設,都和“西電東送”一樣,是基於西部地區地廣人稀又資源充沛的優勢,可以調度支持東部發達省分的設想,然而一旦天然資源因極端氣候而驟然減少,原先的戰略佈局就可能出錯。

劉孟俊告訴美國之音:“所謂的西電東送,說不定要改變了,南水北調改變了。另外,他們(中國政府)最近有推出一個叫做東數西算,說不定也在落空,因為地理上會有一個反轉,所以這樣子的話可能所有基礎設施的規劃會造成落空。”

所謂“東數西算”指的是利用西部地區海拔高、平均氣溫低且可再生能源豐沛等優勢,在當地設置數據中心,並透過雲計算來分擔東部人口稠密區的“算力”,也就是,數據處理能力的需求。

國家發改委及工信部等部門於2022年2月聯合發布通知,將在京津冀、成渝、貴州、甘肅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的樞紐節點,被視為是“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啟動的象徵,該工程據估未來每年將帶動社會投資4千億人民幣。

至於自2013年起陸續通水的“南水北調”工程,則是分三條路線,將長江水調度至北方,以緩解北方各省的缺水問題。據新華社報導,截至7月22日止,中線工程累計調水量超過500億立方米,相當於為北方地區調來黃河一年的水量,8500萬人口因此受惠。

人民日報曾讚譽此總投資額據估為5000億人民的“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中國水利部於8月25日正式宣布,工程中的“穿黃工程”(也就是,從地底穿越黃河河道)完成驗收,南水北調將全線進入正式運行的階段。

但面對長江乾旱,南水北調如何持續運行,中國多數官媒報導隻字未提,微博也僅見少數網民留言調侃說:“有個謠言,南水北調,南方沒水了,西電東送,西邊沒電了。”

也有網民質疑,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中國“南旱北澇”吻合極端氣候特徵

位於台北的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照片提供:許晃雄)
位於台北的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照片提供:許晃雄)

對此,位於台北的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認為,雖然近幾個月來,從中國到歐美等國各地出現的高溫乾旱,其具體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驗證,但“旱澇交替”、“汛期反枯”跟中國當前的“南旱北澇”等現象,都吻合學界對全球暖化下,極端氣候的定義。

他說,以中國為例,2020年跟2022年一樣都受到反聖嬰現象的影響,但表現出來的氣候變化卻是,長江流域一年洪災、一年大旱,而在劇烈的氣候變遷下,中國糧食安全的問題最令學者憂心。

許晃雄告訴美國之音:“如果高溫的話,很多作物可能在這個緯度再也不能生存,它會往北移動,整個糧倉的位置可能都會有所不同,也會產生很大的一個衝擊跟變動。某些程度上,所謂的全球暖化的衝擊已經是浮現出來了。”

台北氣象專家彭啟明也高度懷疑,中國當下的高溫旱象應是全球暖化所致。他憂心,儘管各國都在高喊節能減排,但當經濟受到氣候的衝擊而衰退,各國減少碳排放的努力也會跟著打折扣,最終使得升溫的速度仍加劇。

彭啟明說:“當氣候極端化,以中國這樣的國家,受到的衝擊會是非常非常地大。首先就是它的能源或是糧食,特別是水跟電的不穩定。另外,是農作物會遭受到很大的損害,它的糧食危機恐怕未來會更頻繁地出現。”

四川限電不悲觀 港經濟學家: GDP損害不及1%

不過,部分觀察人士的看法相對樂觀。位於香港的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藹嬈認為,儘管此次四川限電看來嚴重,但由於2021年曾有過多個省市“拉閘限電”的慘痛教訓,中國官方今年選擇“錯峰限電”,實際上分散了各產業停工的風險,因此,她預估,本輪限電對全國GDP的影響應可控制在1%以下。

香港的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藹嬈 (照片提供:彭藹嬈)
香港的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藹嬈 (照片提供:彭藹嬈)

彭藹饒指出,往年的西電東送仍有餘裕,但今年面臨枯水限電,關鍵在於現有技術之下,水利等天然資源發電無法儲存備用,增添了不確定性。

彭藹饒告訴美國之音:“這些天然能源的波動性其實是蠻大的,還有就是不可預見的。所以,還沒到科技突破的時候,(或)我們可以全都依賴新能源的時候,我們還是要部分依賴傳統能源,就是石油、碳這些,還是需要的。”

彭藹饒說,以四川目前面臨的窘境為例,自然資源發電不夠穩定,依賴遠方電網供電又容易在輸送過程中造成浪費,但若進口石化原料自行發電,又有相關電廠體量不足的問題。

歸根究柢,彭藹饒認為,自然資源發電後儲存運用的技術將是未來翻轉困境最重要的關鍵,待其成孰後,中國各地才能夠真正實現節能減碳的未來生活。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