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國與奧運:獎牌之後的喝彩


中國跨欄運動員劉翔在本屆倫敦奧運會預賽中意外倒地﹐未能爭奪金牌。
中國跨欄運動員劉翔在本屆倫敦奧運會預賽中意外倒地﹐未能爭奪金牌。
美國《基督科學箴言報》刊文稱,中國的黨報《人民日報》在倫敦奧運結束後高調宣佈,共產黨政府領導人向中國的奧運團隊表示祝賀;《人民日報》並且不提中國在比賽早期的獎牌表現上超過美國,後來才被美國追上,僅說在體格上中國人無法與西方人匹敵。

《基督科學箴言報》指出,北京的宣傳人士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忠實獎牌數量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在奧運中表現不俗的中國運動員的宣傳作用,以激勵愛國主義熱情;“中國希望使用奧運的成績、航天飛機的發射以及南極的探險來通過嚴密控制的媒體向國民宣佈,他們的國家在國際上表現不錯”;否則,民眾恐怕因為財富不均、通脹和其他軟肋而失去對國家的信心。

分析普遍認為,中國通過舉國體制來培養體育明星、傾其所有舉辦盛況空前的奧運會等都實為對外的“榮譽工程”、對內的“打氣工程”;這樣的“工程”有違奧運精神的本質,也異化了發展大眾體育事業的宗旨。

*追求榮譽為終極目標*

位於天津的體育評論人士、前天津泰達足球俱樂部常務副經理穆建新對美國之音表示,中國的國家體育體制以追求榮譽為終極目標。

他說:“中國現在更多注重的是榮譽。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獲得榮譽的途徑應該是基於喜好,那樣既可以獲得榮譽也能夠獲得金錢,但並非為了榮譽而榮譽。”

中國有媒體稱,從許海峰為中國奪得第一塊奧運金牌開始,中國的體育事業一直“奔着金牌”而去,體育走向了唯金牌是舉之路;儘管中國在奧運會、世錦賽等國際體育大賽上一再獲得驕人成績,若以金牌論英雄,中國當仁不讓,但若以此為據說中國是體育強國卻“頗為牽強”。

*大眾體育意識淡薄*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調查數據顯示,在大眾參與體育活動的情況方面,2000年,中國16歲以上城鄉居民有35%的人在一年參加過一次或一次以上體育活動;65%的人在一年中沒有參加過體育活動。

民眾對體育資源的佔用方面,單位、學校、社區所擁有的體育設施相對封閉,而社會上的許多場館為盈利性質,民眾體育資源的享有和佔用並不充分;此外,中國居民享受體育設施進行活動的權利意識仍然淡薄,與政府級的“追金熱”反差強烈;中國民眾的體育活動點的主要場所依然是公園、街頭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規體育場所。

中國著名的足球記者、熱門網路評論人士李承鵬在博客中說,中國存在一個“神秘的文工團”,就是“奧運代表團;它的演出週期為四年,耗費幾百億資金,只負責表演,不負責普及訓練;它“集中收費、集中排練、集中演出、集中宣傳、是個精英演出團隊,與普通人的體育生活無關”......

天津的體育評論人士穆建新對美國之音表示,在中國,體育教育甚至出現嚴重退化,在本應普及運動教育的中小學,過去具備的各項運動單項教育機制由於種種原因而不復存在,即學生們在所謂的體育課上僅被安排“抱着一隻球自由玩耍”。

在本屆倫敦舉行的第三十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中國獲得38枚金牌,87枚獎牌,兩者都名列第二。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