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西進中國30年 台商經歷“鍍金”到”撤退”三時期


圖片顯示中國國旗和台灣旗幟與軍機
圖片顯示中國國旗和台灣旗幟與軍機
西進中國30年 台商經歷“鍍金”到”撤退”三時期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1:28 0:00

台商自1990年代西進中國以來,已經在中國經商長達30年,他們現在是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共同富裕”了? 還是面對黯然撤出中國的終局呢?長期鑽研兩岸的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台灣學者林宗弘提出他的分析,而兩位在中國經商近二十年的台商也對中國市場的起伏有著第一手、但卻各異的觀察。

位於台北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於10月13日在一場研討會上,將台商在中國的經商歷程分為三個時期,一是1992年到2007年間的“鍍金時期”,其次是2008年亞洲金融海嘯到2014年台灣太陽花學運間的“巨浪時期”,最後則是自2015年以來,台資出現明顯外移中國或衰退的“退潮時期”。

西進成了台灣低薪元兇?

林宗弘說,首波西進中國“鍍金”的台商受惠於中國便宜的勞工和充足的原物料,獲利大增、也壯大了中國的經濟,但卻將苦果留給台灣,間接造成台灣青年的低薪跟貧窮人口的增加。

以1976年之後出生的“崩世代”為例,他們約在1999年進入勞動市場,但當時正值1999年至2001間台灣資本外移中國的“大西進時期”,台灣就業市場因此萎縮,再加上通膨,讓好幾個世代青年的薪資和購買力都遠低於他們的前輩。而且他說,台灣越對中國開放,就越貧窮,而西進台商也不思升級,停留在產業價值鏈的底端。

林宗弘說:“(台灣)工資停滯十幾二十年,到了最近三年才開始成長,然後呢?也沒有辦法吸引外資進來,開放貿易越是對中國大陸開放,本地的貧窮人口越多。廠商呢,寧可追求低工資也不去創新、不去升級,反而是留在台灣的人,我們看到台積電、它接受台灣相對比較高的工資,沒有跑到中國大陸去,它現在升級的狀況看起來還比較好。”

與此同時,中國熱也顛覆了“有了外資就會更民主”的政治思維,因為當中國於2004年左右吸收到全世界最多的外資後,體制卻未相對應地更開放。於是,政經學者圈興起了“中國例外論”的論述。林宗弘說:“就有一個新的理論說,中國就是個例外,中國是最大的外資吸收國,可是其實外資是不會管你民不民主化,外資就是偏好、(中國)穩定的威權主義,好過不穩定的民主。”這裡所謂不穩定的民主,指的就是台灣。

金融海嘯後的“巨浪期”

接著是第二時期,2008年亞洲爆發金融風暴,這段時期的台商不僅面臨商業環境和市場的挑戰和轉型,還有兩岸政治上的劇變。當時,台灣總統馬英九一上任後,就積極推動兩岸開放大三通與簽訂ECFA。林宗弘說,兩岸交流此時看似升溫,但中共卻暗中加大以商逼政的力道,利用政商關係來干預兩岸政策的走向與台灣選情,形成威權國家反向利用台商的貿易依賴、投資依賴,來綁架外資和台灣。

林宗弘說:“台商被中國大陸用來利用,支持九二共識,在2012年的總統選舉,台商聯署,各省分的台協都出來簽。說我們支持九二共識,要安定,要開放兩岸關係,變成是反向利用台商來進行政治操作。”

不過,好景不常,中國的經濟或許持續快速增長,但包含工資在內的經商條件卻越來越不理想,而北京當局對台工作一度興起“青年一代、基層一線”,所謂一代一線的新焦點後,因此排擠到給台商的租稅優惠。再加上,2015年後,林宗弘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益集權、北京當局操作的民族主義也導致對外關係日益惡化,尤其美中貿易戰開打,兩岸關係也隨著民進黨上台而大逆轉,此一階段的台商逐漸選擇撤出中國,回流台灣或往東南亞移轉。

台資撤退期

林宗弘說:“習近平上台以來,一代一線同等待遇,特別是太陽花(學運)之後,就是要照顧青年,那進到中國大陸的台商就同等待遇,它不會再給你這些優惠,稅收本地跟外地是一樣,已經沒有對外資有租稅的減免,所以關稅跟中國的稅收加重,環境條件提高,土地取得困難,優惠產業跟這個程度縮減,內需市場競爭慘烈。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有很多,過去有進入內需的部分(台商),其實也都在撤退。”

展望未來,林宗弘說,美中交惡的前提下,習近平還高舉監管大刀,一一整頓電商、娛樂業、教育服務業和金融業等產業,導致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土地財政惡化,近日的限電更影響到民企的營運,不少台商也受到衝擊。他警告,中國經濟前景不佳,而習近平為了轉移施政壓力,近期變相提高台灣的國安風險,引發台海局勢更加緊張,這是台商要謹慎因應之處。

在中國經商三十年的興衰起伏,其實台商的感受最為直接,雖然他們對中國市場的觀感不盡相同。

一位因議題敏感而不願透露姓名的陳女士是在中國從事傳產家具業的台商。現年65歲的她告訴美國之音,她與丈夫於2002年到廣東東莞創業,至今仍在當地設廠。

中國基本工資飆漲

對於當年台商西進的盛況,陳女士說,她記憶猶新。她說,她與身邊的親朋好友抱持著“淘金夢”,先後來到中國,當時台灣缺乏的高貴木材,例如紅木、紅豆杉等,但看到中國不僅原料充足又便宜,為了擴大獲利空間,她毅然決然前進中國。

不過,幾年後,中國勞工工資漲幅驚人,讓台商都大感吃不消。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外包網數據顯示,中國各省工資從 2009 年到 2011 年間的漲幅高達三成,在工資和原料成本雙漲的前提下,陳女士說,她位於東莞家具街的門店因此被迫關門,改為專做接單生產。

陳女士說,回想當年,她確實在中國賺進大筆獲利,也對中國的人治體制毫無戒心。但這幾年,她感受到了“虎口拔牙“之痛,因為她的公司幾度因環評問題遭到稽查,她告訴美國之音:“被說家具噴的漆有害水質,動不動就被威脅勒令停工,一次次的打通關節,讓我們疲於應付。”

西進三十年,許多台商都明白,中國政治對商人的牽制,因此,人還在東莞的陳女士說,這麼多年來,她早已學會不在政治上表態、夾縫求生的生存之道。她說,她會參加台商“忠誠愛祖國”的活動,以服從中共的政令宣導,但多年在中國經商的經驗告訴她,中國朝令夕改,毫無誠信,表面上對外資的歡迎,實質上是利字當頭,她也目睹不少台商從風光變落魄,因為中國合夥人把台灣人技術學走,再一腳踢開台灣人的事時有所聞。

兩岸關係緊張影響台商

陳女士還說,習近平越來越專制,對台商影響更大。她說,以前台商聚會還會開中國玩笑,但現在大家完全不敢亂說話。陳女士說:“(香港)反送中事件之後,中共變成可以光明正大的侵門踏戶到你家抓人,把單純的反對、拉高到‘國安層級’,那可一點都不好玩了。”

另一名年僅30多歲、位在廈門的青年台商王先生則對中國的整體環境較為樂觀。但一樣因為議題敏感而不願透漏姓名的他說,他是接手家族企業,於2002年立足廈門,經營酵素原料工廠,現在公司客戶遍布全球。

王先生回憶父親告訴他初到中國所看到的景象。他說:“那時候很像70年代的台灣,對於我父輩來說的話是屬於有努力,就會有機會,那是一個機會很好的年代。”

王先生說,他不同意“台商(在中國)被限縮”的看法,相反地,他說,中國的經濟崛起,對台商有益。王先生說:“因為中國大陸這邊消費水平提高,整體的成本也提高的情況之下,對於台商來說就會很限縮。但是如果你的立基點在於說,這邊的市場人比較多,你的銷售範圍是比較廣泛的話,包含說這個市場大的話,那可能整個中國經濟崛起,它的消費力也提升了。對於你的經營確實是有幫助的。”

王先生還分享家族企業的成功之道。他認為,台商到中國要入境隨俗,了解當地政策,也要持續精進技術,這樣才不會被市場淘汰。王先生說:“90年西進的時候,其實台商有很多的不同選擇,(我)會選擇中國大陸,也是因為有同樣的語言、相似的文化。其實中國大陸一直都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所以我會希望兩岸在比較和平的基礎之下去做溝通,會對於我們一般的平民,或者是商人、從事一些文化教育的人,比較有一個安定感。”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