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北斗衛星系統完成全球“鷹眼”佈局軍用功效尚待觀察


中國2018年2月12日發射兩顆北斗系統衛星
中國2018年2月12日發射兩顆北斗系統衛星
北斗衛星系統完成全球“鷹眼”佈局軍用功效尚待觀察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1:50 0:00

中國稱,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後一顆“收官衛星”歷時八天飛行,已於週二下午(6月30日)成功定點於距離地球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並展開天線、開通有效載荷,在軌正常運作、且地面接收訊號也正常。

中國試圖建構出一套可以和美國軍方所開發的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較勁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外,並一躍成為繼美、歐、俄等國崛起的新興太空強權。

作為中國版的GPS,北斗系統總計發射55顆衛星,雖然耗時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才達成全球覆蓋率,但其商用訊號未來將與美國的GPS爭奪全球導航市場(市值估達上千億美元)的市佔率,而軍用訊號則可能讓解放軍一舉擺脫對美國GPS的依賴、從而具有高度精准定位的打擊力。

在軍事運用上,解放軍希望有了北斗這套類似“空中鷹眼”的助攻,未來不論是對地面作戰部隊的強化、海軍軍艦潛艇的導航、飛彈與戰機的定位、還是聯合作戰的指揮體系,都能發揮所謂“戰力倍增器(force multiplier)”的功效。

鷹眼環伺台海現危機?

對於處在北斗鷹眼網絡覆蓋下的台灣,防務安全首當其衝受到嚴重威脅。中國念茲在茲要開發北斗,據信因為在1995-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期間,或許因為美國局部關閉了GPS訊號、或許因為解放軍所接收的GPS商用訊號本來誤差就大,致使其二炮部隊在台灣海域射出的部分導彈失準、未能擊中目標區,使北京產生了發展國產化衛星導航系統、不受他國技術掣肘的決心。

因此,解放軍“25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所磨出來的北斗,未來會不會躍躍欲試劍指台海—這個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熱點之一、甚至進一步擴大威脅到印太地區的區域安全,成為台灣和其亞洲鄰國的一大隱憂。

根據位於台北的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在2018年初所發布的報告指出,北斗所提供的精準打擊力,能讓解放軍的各型導彈直接攻擊台灣的政治中樞或重要軍事設施,大幅提升“斬首戰”及“點穴戰”的實力。

該報告表示,目前解放軍“長劍”10 型中遠程對地巡弋飛彈、號稱“航母殺手”的東風21D 反艦彈道飛彈、甚至鷹擊系列之反艦飛彈及“衛士”系列的遠程火箭炮都已使用北斗系統。此外,解放軍據信也讓特戰部隊所使用的小型步槍接收北斗的定位、並輔以測距儀來提高射擊精確度。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的報告還預測,未來中共若進一步運用北斗來建構出成熟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能力,將能針對美軍發動不對稱作戰,以飛彈精准定位攻擊美軍在關島基地和以航母為主的大型海上目標,藉此延遲美軍介入台海戰事、甚至東中國海、南中國海軍事衝突的意願和能力,若“北斗軍”真的發揮戰力,美軍在西太平洋的活動將受到極大的牽制,這對於要靠美軍協防的台灣來說,不啻是一大警訊。

矛與盾的對決

不過,台灣的軍事專家普遍認為,就技術、精準度和應用面而言,1978年就發射第一顆衛星的美國GPS系統還是具有絕對領先的地位,尤其在核武發展、資訊戰和太空戰上的部署,解放軍就算有了北斗,現階段在各方面還是略遜美國一籌,尤其衛星訊號是可以乾擾的,未來美軍或其他對手設法干擾北斗,應可以想見。

至於中國的北斗未來會不會“後發先至”、針對美國GPS的缺陷進一步改造,以超越GPS呢?專家說,還有待後續觀察。

台灣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國的GPS和中國的北斗“現在等於是矛與盾的對決…兩邊都同時在進行較量。”

也是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報告撰稿人之一的林穎佑表示,有了北斗,解放軍未來的行動將更精準,但北斗才剛全面上線,共軍應會在未來半年到一年內,先幫新型武器系統裝上接收北斗訊號的晶片或系統配件,然後才能針對訊號進行測試和校正連線,因此,2-3年後,才能真正看出所謂“北斗軍”的整合成效。

林穎佑說,未來觀察北斗軍是否整合成功的幾個重點,包括在商用上,未來裝載北斗系統的無人車或物流運送的導航是否能精准定位?如果北斗的商用訊號都很精準,那軍用訊號就更高一等級了。

其次,還要著眼未來解放軍演習的變化,例如,可以觀察火箭軍在使用北斗訊號試射反艦飛彈或巡弋飛彈等武器,能否精確定位、射中目標區?也就是說這些飛彈“除了長眼睛之外,拳頭(是否)可以打得更準?”,他說。

另外,從航空母艦啟航的戰機,通常因為怕迷航、而不敢飛太遠、也可能要頻繁進行夜航訓練,才能辨別方位,但現在有了北斗的定位,飛行員的訓練時間可以縮短、成本也會降低,林穎佑說。

因此,中國海空軍飛行員若出現這樣的訓練成效,就代表北斗整合成效奏捷,反之則否。

北斗精準度遜於美軍GPS

軍事專家說,就技術面和精準度而言,導航衛星的定位能力取決於所使用的原子鐘(Atomic clock),因為美國的GPS和中國的北斗使用了不同的原子鐘,在精準度的表現上也有所差異。

原子鐘是一種以原子共振頻率標準來計算及保持時間準確性的時鐘。它是世界上已知最準確的時間測量和頻率標準,也是國際時間和頻率轉換的基準,用來控制電視廣播和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的訊號。

淡江大學整合戰略科技中心執行長蘇紫雲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據公開資料評估,美軍GPS軍用訊號之誤差約在10公分左右、但解放軍的北斗軍用訊號則約有50公分的誤差,這種誤差對中、短程導彈的影響雖不大,但對長程導彈就可能“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越遠的導彈受到的影響就越大”,他說。

也因此,距離中國不過數百公里的台灣受到北斗軍的軍事威脅顯然較大。

蘇紫雲表示,解放軍對台灣的軍事威脅,除了導彈、無人機、自航水雷等這些仰賴精密定位的中、短程武器,並不會因為區區50公分的誤差而失掉太多準頭。再加上,北斗在印太區佈設了40顆以上的衛星,就是想要用衛星數量來彌補原子鐘技術的不足,以維持一定的精準度。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的報告也指出,中國北斗的原子鐘技術不如美國GPS,但透過增加特定區域的可視衛星數目,可以提升定位精度,因此,觀察全球某一時刻的衛星佈局圖就可發現,在東經75度至東經150度、北緯40度至南緯20度的範圍內,也就是在,北至中國北方邊界、西至印度、南至澳洲北部、東至大洋洲馬紹爾群島的這個涵蓋中國、日、韓、台灣等國的區塊內,北斗的可視衛星可達10-12顆,有較佳的定位精度。

台灣2019年5月30日漢光演習場面(路透社)

反制北斗專家稱台灣軟殺手段多

雖然台灣面對來自“北斗軍”的軍事威脅不小,但蘇紫雲說,台灣反制北斗衛星的“軟殺(soft kill)”手段也不少,分別有訊號干擾、讓衛星失效或偽裝三大用電子戰反製手段,例如,台灣可以用機動車輛、人為駕駛或無人載空機、甚至乾擾氣球遮蔽周邊數公里範圍的訊號頻率、讓來襲的飛彈在最後階段失去訊號,誤差變大,就可能失準,反而打到目標區外的海面或土堆。

另外,以便宜的假目標誘敵,使“北斗軍”標錯打擊標的,或者使用導能武器(direct energy weapon),包含利用雷射、電漿、電磁,打入太空,直接摧毀衛星天線等,也不失為有效的反制,蘇紫雲說。

相較於軟殺,針對衛星所採取的“硬殺(hard kill)”指的是,利用長程飛彈直接擊毀在地球軌道運行的北斗衛星或地面訊號接收中心,不過,兩者都需要具備攻擊性武力,而且前者還會產生太空殘骸難以收拾的後遺症,所以,都非只有防禦武力的台灣能力所及之事。雖說如此,據報載,台灣的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除了電子頻譜干擾及誘標等軟殺方案,也備有以“萬劍彈”直接摧毀北斗地面基地台的硬殺手段。

最重要的,蘇紫雲說,台灣第一層的空防實力,應能有效攔截來襲的北斗導彈或無人機,而無須啟動第二層的衛星反製手段。

而有義務協防颱灣的美軍,在太空戰的部署上也比中國更超前。白宮去年底已將原隸屬於空軍的太空軍獨立為一個單獨軍種,這就代表美國在太空戰中有更多手段可以對戰中國,包括,必要時,“第一擊…我(美國)先攻擊你的(北斗)衛星,等於你(解放軍)就瞎了”,林穎佑說。

林穎佑認為,相較於美國已有太空軍的組織,中國不僅沒有,就連要不要跟進、有沒有經濟實力跟進、還有官僚體係都有阻力,因為,中共內部現在光就天軍要歸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還是其他的新設部門管轄,這個組織面的政治勢力問題就已經吵個不停、擺不攏。

不過,從長遠來看,中共有意利用北斗打進一帶一路周邊的139個國家、並出口與北斗相容的武器系統,這會不會形成某種程度反美的軍事同盟,林穎佑說,還有待未來進一步的觀察。

然而,淡江大學的軍事學家蘇紫雲提醒,中國軍事講究“七分政治、三分軍事”,也就是說,一帶一路上的小國未來若透過北斗和北京結盟,也許在軍事上意義不大,但若運作其在國際政治發揮影響力,如在聯合國的談判桌或投票表決上,這些國家或許可間接讓北京發揮以小博大的槓桿作用,這是西方戰略專家經常忽略之處。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