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香港獨立電影本土政治題材引共鳴 大專院校巡迴放映


香港獨立電影節2016舉辦多場雨傘運動影片的影後座談會,讓觀眾與導演對談。(美國之音湯惠芸攝)
香港獨立電影節2016舉辦多場雨傘運動影片的影後座談會,讓觀眾與導演對談。(美國之音湯惠芸攝)
香港獨立電影本土政治題材引共鳴 大專院校巡迴放映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5:13 0:00

近年受中國龐大的票房收入以及政治審查影響,香港電影界的主流以中國合拍片為主,反映香港本土政治、生活文化的電影不多。不過,最近多部小本製作的獨立電影,以雨傘運動及10年後的香港政治、生活想像為主題,反映香港本土情懷,引起觀眾共鳴,票房大收旺場,落畫後仍然在多間大專院校巡迴放映。

香港獨立電影節2016播放4部以雨傘運動為題材的短片及紀錄片。(美國之音湯惠芸攝)
香港獨立電影節2016播放4部以雨傘運動為題材的短片及紀錄片。(美國之音湯惠芸攝)

爭取香港真普選的雨傘運動,佔領行動結束超過一年,最近結束的香港獨立電影節2016,播出4部以雨傘運動為主題的電影,包括由香港導演陳梓桓拍攝的雨傘運動紀錄片《亂世備忘》,以及中國導演應亮執導的劇情短片《九月二十八日˙晴》。

中國導演拍攝家庭題材傘運短片

中國導演應亮4年前因拍攝有關維權人士楊佳襲警案的電影,被迫流亡香港。《九月二十八日˙晴》是他流亡香港4年來,拍攝的第一部香港本土題材的電影。26分鐘的劇情講述女主角在2014年9月28日,警方施放催淚彈前,回娘家與獨居的父親吃午飯,當日父親正準備接受訪問員調查,安排申請入住老人宿舍。

短片以父女難得的一段對話為骨幹,交待一家人的背景及生活點滴,女兒準備離開娘家去支援示威學生時,鼓起勇氣將家中鎖匙交給父親,邀請父親與她及丈夫同住,此時電視新聞畫面直播警方施放催淚彈,父親接過女兒家的鎖匙後,跟著女兒下樓梯,目送她走出大廈門口往前走,父親對女兒說:「我會來保釋你。」

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獨立電影《十年》放映會,約400張門票全部售罄。(美國之音湯惠芸攝)
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獨立電影《十年》放映會,約400張門票全部售罄。(美國之音湯惠芸攝)

香港獨立電影節2016舉辦了《九月二十八日˙晴》及《亂世備忘》的影後座談會,有現場觀眾就《九月二十八日˙晴》的劇情發表看法,表示家庭對於年輕人是否站出來參與雨傘運動,是一個關鍵因素。

導演認為身份尷尬可以提醒自己

現場觀眾說:所以最後爸爸講那句,「我會來保釋你。」其實很多我們年輕人都是只是想家人講一句,「我們支持你。」

這位現場觀眾提問來自中國的導演應亮,他本人不是香港人,會不會覺得身份尷尬﹖他如何定位自己﹖他的身份如何看待雨傘運動﹖

中國導演應亮。(美國之音湯惠芸攝)
中國導演應亮。(美國之音湯惠芸攝)

應亮回應表示,他是一個回不了中國的中國人,他的自我定位是一個中國人,希望做一個不同的中國人。他認為身份的尷尬對他是好事,可以不停提醒自己他是甚麼人,他要做甚麼。

應亮說:做一個不停提醒自己,我所曾經受過的教育,我所成長的環境是有問題的,這樣的一個人。我希望有所行動,然後希望不停地反思,然後在我現在不得不留的一個地方,是一個更文明一點、更公民意識強的地方,我是有一個比較長的、慢慢的歸屬感的感覺,我看到很多值得羨慕,從某個角度來說,甚至值得讚美的東西。

反映香港人自信自覺的抗爭

應亮表示,他在香港看到滿街的老人院廣告牌,老人院很多長者在選舉期間,被某些政黨一車車地接載到投票站投票,他為長者被出賣及欺騙感到可憐,所以用長者作為短片的主人翁。應亮表示,片中他呈現的香港人,是在非常沉重的壓力下,很優雅、很自尊的一種抗爭,也就是有一種自信和自覺。應亮說,這是香港人深深吸引他的地方。

應亮說:我曾經是一個絕望、零希望的人,在中國的環境裡。現在很偶然我回不去那個環境了,這幾年的香港生活把我改變了很多,我反而看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當這些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掉的時候,當然要捍衛。

應亮表示,他了解香港那些有價值的東西,一旦被毀壞的話,是怎樣的情況,他認為自己某些方面,可能比香港本土更本土,他希望在電影裡面更多與觀眾溝通的是,最誠懇的情感和關係,至於政治看法和理念,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就好了。

香港導演紀錄傘運學生心路歷程

由香港導演陳梓桓拍攝、片長超過兩個半小時的紀錄片《亂世備忘》,以2014年9月26日晚,學生衝入政府總部「公民廣場」後,警察推進準備驅散政府總部一帶的示威者,陳梓桓當時身處其中,結識了幾位當時參與抗爭的學生,以他們為拍攝對像,紀錄之後接近80日,這幾位學生投身雨傘運動的經歷及感受。

香港導演陳梓桓。(美國之音湯惠芸攝)
香港導演陳梓桓。(美國之音湯惠芸攝)

陳梓桓在影後座談會表示,他本身不善於與政見不同的人士溝通政治,包括他的父親,其實是反對佔領,而他在浸會大學修讀碩士時,後多來自中國大陸的同學,他都會避開,不跟他們談論政治。不過,陳梓桓表示,拍攝影片可能會成為政治溝通的橋樑。

陳梓桓說:有一位內地來的人,他跟我說,他在大陸成長,他說一直都反對佔領的,但是他看完我這部片的時候,他覺得重新了解整件事情,甚至認同這班年輕人所做的事情,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這麼大的作用。

提醒雨傘運動參與者勿忘初衷

陳梓桓表示,在紀錄片中被拍攝的幾位學生,在雨傘運動之後都經歷了一段低沉的時期,尤其是去年年初佔領剛結束的時候,而最近《亂世備忘》在香港獨立電影節正式播放之後,加上近來政治議題比較多,而幾位被拍攝的學生看過影片之後,都有正面的反應。陳梓桓認為,他們不會隨便放棄當初爭取真普選的決心。陳梓桓表示,影片以其中一位學生的說話作為結尾,也是他下決心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原因。

陳梓桓說:這個也是我真的很想告訴大家,我拍完之後,我希望大家,有時重看的時候,真的想起當時的自己。我不知道20年之後會如何,即是大家知道社會是這麼大的變化,大家這麼年青、十幾二十歲,到20年後我不知道社會會磨蝕了大家變成怎樣,但是我真的很希望這部紀錄片可以作為一個紀錄,給他們看。

雨傘運動獨立電影入座率高

香港獨立電影節主辦單位、影意志藝術總監崔允信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今屆電影節播放4部有關雨傘運動的獨立電影,入座率很高,4場放映全部滿座,他認為影後座談會的討論,反應也相當好,估計與最近香港的政治環境有關。

崔允信說:我想始終是時機,你知道香港人其實從來、本來都不是太關心政治的,現在反而政治好像變成一樣相當吸引的事情。

崔允信表示,今屆香港獨立電影節結束後,將會安排幾部雨傘運動獨立電影以不同形式再放映。其中《未竟之路》將會在2月底有兩場放映會。

港產本土電影十年被中國官媒批評

由5位香港導演各自拍攝20幾分鐘的獨立短片,以有關香港未來10年(2025年)政治、生活環境想像,組合而成的獨立電影《十年》,去年12月中在香港正式上畫,起初票房成績不算理想,後來隨著口碑叫好,愈來愈多院線加入放映。

公映一個月後,被中國官方傳媒《環球時報》發表社評批評,認為《十年》「完全荒誕」、「宣揚絕望」,「帶給香港社會的害處很可能大過好處」。該社評並表示,電影上映一個月只錄得接近40萬美元票房,顯示電影影響的只是香港小衆,「而且那些港人尚存應有的分辨力和對『思想病毒』的抵抗力,看看熱鬧就過去了。

不過,中國官方傳媒的批評,可能成為《十年》的免費宣傳,電影的入座率及票房不斷增加,至2月初開始,除了電影院,更有16間大專院校安排校園巡迴放映會,而2月底至3月底,將有多間基督教會以及教師組織,安排放映會。

大專院校及教會辦十年巡迴放映

《十年》在香港院線上畫接近兩個月,農曆新年期間正式落畫,估計票房收入接近70萬美元。影片也獲得今屆香港電影金像奬提名最佳電影,而本來在中國轉播香港電影金像奬的中國中央電視台,以及一個大型網站,最近宣佈將會停播。香港傳媒估計,可能與中國有意封殺關於《十年》的所有訊息有關。

最近安排在校園放映《十年》的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外務副幹事長張崑陽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這是近年難得的香港本地電影製作,內容主要探討香港的未來,打破很多政治忌諱,例如自焚的抗爭手法,以及港獨議題都一一涉獵。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外務副幹事長張崑陽。(美國之音湯惠芸攝)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外務副幹事長張崑陽。(美國之音湯惠芸攝)

張崑陽說:其實這部電影的意義是前所未見的,打破了很多平時坊間都不敢討論的議題,一一在大銀幕呈現出來,我們本身不單浸大,其實這麼多大專院校去搞巡迴放映,都是希望更多的同學,可以去接觸這部電影背後帶出來的訊息,反思香港的未來。

中國愈封殺港人愈想看

張崑陽認為,近年受中國龐大的票房收入以及政治審查影響,香港電影界的主流以中國合拍片為主,反映香港本土政治、生活文化的電影不多,導致港產片沒落,而《十年》以小本製作,大收旺場,反映香港人對本土電影從來都有需求,反而是香港主流電影界忽視了港人的需求。張崑陽並表示,中國官方傳媒對《十年》的批評及封殺,反而激發香港學生對這部電影的關注及支持。

張崑陽說: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即是有多大的打壓就有多大的反抗,尤其現在我覺得很明顯有個心態,尤其香港人愈是中央(北京)要求你不要做,或者不准你做的事情,我們就偏要做,所以這部電影被中央(北京)說是「思想癌細胞」,即是加封它這個名字之後,反而變相令更多人想去看,這是真的。

觀眾:傘運激發香港本土電影

有參與香港獨立電影節2016的觀眾Brian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欣賞雨傘運動紀錄片《亂世備忘》,認為影片反映很多傳媒報道以外的雨傘運動參與者的面貌。Brian也有看過《十年》,他認為是雨傘運動之後,激發更多香港電影工作者,敢去接觸政治及本土議題。

Brian說:夠膽明知那是政治不正確的都敢拍,譬如《十年》有人拍,有人拍都不是最令人驚訝,最令人驚訝的是有人敢播,百老匯電影中心,一向播映非主流電影,它敢播都不是最出奇,它播映後竟然有其他院線跟著播,那些院線加上百老匯,基本上都在中國有生意的,其他(院線)可能是見到百老匯爆滿才播,但基本人它們都要冒險,可能有損失都敢播。

有參與香港獨立電影節2016的觀眾Gary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反映香港本土情懷的電影,可以引起觀眾的共鳴,他認為除了獨立電影之外,最近也有部份主流港產電影反映本土情懷,也反映香港觀眾的消費文化有改變。

引發香港人對未來的思考

Gary說:來到《十年》當然它是很大膽的一部電影,它給人很多思考的空間,看完之後,你會發覺我醒了,我知道、我很痛苦,就像我坐了叮噹時光機去到未來,我見到山洪暴發、世界末日,我這刻未、我知道我要做一些事情,我做甚麼呢,我可以做甚麼呢﹖

Gary表示,《十年》可以讓觀眾思考未來的香港,他認為香港人可以為未來做更多事情,他樂見香港有更多這類本土題材的電影。

《十年》由5段短片組成,分別為《浮瓜》、《冬蟬》、《方言》、《自焚者》和《本地蛋》,全片總長104分鐘,多個故事預視香港10年後的情況,例如《方言》講述未來的香港以普通話為主,廣東話變成非官方主流的「方言」,《浮瓜》和《自焚者》的情節觸及港獨、自焚、國安法等敏感政治議題,不少觀眾都認為戲中描述的情況相當真實,部份情節與今年年初一的旺角衝突不謀而合。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