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香港國際人權日集會 特首林鄭續拒回應五大訴求


香港國際人權日集會估計有數百人參與,集會人士手持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標語。(美國之音湯惠芸)
香港國際人權日集會估計有數百人參與,集會人士手持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標語。(美國之音湯惠芸)
香港國際人權日集會 特首林鄭續拒回應五大訴求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7:32 0:00

繼香港民間人權陣線星期日發起,估計有80萬人參與的12-8國際人權日遊行,有網民星期二(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正日,在金鐘連儂牆再舉辦集會,為香港人加油,繼續爭取落實反送中運動五大訴求,這次集會亦是民陣星期日80萬人大遊行後,首次獲警方發出不反對通知書的合法集會,參與人數值得觀察。特首林鄭月娥星期二會見傳媒表示,香港的人權自由受《基本法》保障,不過,對於星期日繼續有80萬人上街爭取五大訴求,她表示港府不會再作讓步。我們接通美國之音香港特約記者湯惠芸的電話,連線報道香港國際人權日集會的最新情況,以及對林鄭月娥拒絕回應五大訴求的反應。

主持人:湯惠芸,你好﹗請問你現在的位置在哪裡﹖香港國際人權日集會的最新情況如何﹖估計參與人數有多少﹖

記者:我現在的位置在金鐘政府總部連儂牆,香港國際人權日集會的現場,目前集會仍然未結束,大約有100人左右,當中有著黑衫黑褲蒙面的示威者,站在馬路中心的安全島指揮由夏愨道轉入添美道的車輛,不過,未有堵路示威的情況出現,集會氣氛和平有秩序,不過,人數及集會的氣氛都比半年前反送中運動剛開始的時候消退,最明顯是參與的學生減少。

發起集會的網民在社交媒體帖文表示,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公佈《世界人權宣言》,確立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利。走過71年,世界人權仍然是未竟之路。在香港及世界各地,很多人民仍要為爭取基本的自由及權利奮鬥,甚至有所付出及犧牲。網民表示,集會是為香港人加油,也為全球為人權奮鬥的人打氣。

這次集會亦是80萬人大遊行之後,首個獲警方發出不反對通知書的集會,參加的人數在高峰期晚上7至8時左右,估計約500人左右,警方未有大規模佈防,只有數名穿防暴制服的警員在集會現場附近的天橋駐守。

有集會人士高舉”五大訴求、缺一不可”,以及”由初夏到寒冬、我們從未放棄”等標語,又高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口號。人數以及氣氛都比半年前減退了不少。不過有集會人士表示,由6月初攝氏34度的高溫,到近日14度的低溫,香港人仍然不放棄繼續堅持爭取五大訴求,這樣持久的社會運動是從來未有過,相信這個信念不會消失。

亦有金融人分享,最近有因為政治理念被辭職的事件,如果香港沒有人權、自由,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會被新加坡取代,亦會逐漸變成中國一個普通的城市。

主持人:反送中運動由民陣6月9日百萬人大遊行開始,至今已經半年,今日集會人數及氣氛,與運動剛開始比較有甚麼分別﹖參加者的感受如何﹖

記者:據記者現場觀察,晚上7至8時左右,集會的人數有500人左右,比起半年前平日集會都有上萬人參與減少了很多。

參與集會的18歲職業訓練局學生胡同學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他是11月中理工大學抗爭者及學生被警方圍困開始,參與反送中運動的遊行及集會,主要是不滿警方的暴力不斷升級,而抗爭者及學生過去半年已經有超過6千人被捕,但是至今沒有任何一個警務人員因為濫用武力受到懲處,他認為不能夠接受。

對於今晚的集會人數比半年前明顯減少,胡同學認為是正常,因為經歷半年抗爭,有人感到疲倦也是正常,但是他仍然會堅持,主要是不滿警方濫暴,他強調不會被警方的子彈嚇退,反而會更憤怒。

胡同學說:可能警察覺得用武力就可以阻止示威,但是不會的,都是繼續,即是不會因為子彈我們就會退縮,反而會更嬲(憤怒)。

主持人:特首林鄭月娥星期二早上會見傳媒,主動提及今日是國際人權日,她認為香港的人權狀況如何﹖

記者:林鄭月娥星期二在行政會議前例行會見傳媒。她表示,今日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她強調香港的人權自由受《基本法》保障,以及香港人權法案條例以致聯合國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適用於香港的有關規定所管制,香港政府會維護這些核心價值。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重申不會回應反送中運動五大訴求。(美國之音湯惠芸)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重申不會回應反送中運動五大訴求。(美國之音湯惠芸)


林鄭月娥表示,星期日有遊行以國際人權日為主題,香港政府已經先後發表兩份新聞公報,希望講清楚香港在人權及法治、司法獨立等各方面得到的保障,不希望再有政治人物到海外”唱衰香港”。

林鄭月娥說:因為我們不想、雖然我們都見到,但是真的不想有一些政治人物,不斷到海外去提供一些不實的指控,或者通俗點說就是”唱衰香港”,要求這些外國的政府或者國會採取一些行動,來針對香港的現況,甚至一些制裁性的工作。回歸以來我們在法治以及司法獨立的評級,其實都是取得非常之好的成就,而這是得來不易的,所以我在這裡呼籲廣大的市民,以及無論是政治立場是甚麼的朋友,都要珍惜這個法治。

主持人:林鄭月娥仍然拒絕回應星期日80萬人上街遊行爭取的五大訴求,主要原因是甚麼﹖

記者:林鄭表示,她明白星期日上街遊行的巿民,期望香港政府聆聽和回應遊行人士提出的訴求,她說過去幾個月,無論遊行示威的人數有多少,港府都有用心去聆聽、去了解,希望能夠做到一個令巿民都感受到,港府有誠意的回應。

不過,林鄭月娥強調,相關的回應不能偏離法治原則、香港政府要把持的重要底線,以及可能涉及憲制的安排。她重申,最重要的回應已經是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不能夠再回應五大訴求。

林鄭月娥說:至於其他的訴求,我已經多次解釋了,就是我剛才講的幾個原則,第一就是如果它偏離了法治的原則,譬如如果是要求特區政府要特赦,換句話說要釋放所有在這次事件裡面被捕的人士,剛才我都提了一個數字了,今次被捕的人士超過6千人,而涉嫌犯的刑事罪行亦有不少是很嚴重的,縱火、擁有極度危險的爆炸品、襲警,以致危害人的生命安全,我們怎可以完全妄顧法治,是為了要作一個回應而是滿足這個訴求呢﹖所以對於違反法治精神,踐踏一些重要原則的底線,我們都是無辦法可以作出回應。

主持人:集會人士對於林鄭月娥拒絕繼續回應五大訴求有何看法﹖會不會逼使抗爭者行動升級﹖

記者:參與集會22歲化名陳同學的大專學生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林鄭月娥只是一直重申過往不回應5大訴求的論點,但是對於很多上街遊行的人士關注的警察暴力等問題,林鄭月娥亦是一直沒有回應,她認為是包庇警察,可能會令部份人行動升級。

不過,陳同學認為,反送中運動持續半年,很多市民對林鄭月娥以致問責官員不回應五大訴求已經習以為常,好像走入一個長期抗爭的死胡同局面。

陳同學說:我覺得會有少部份的人決定行動升級,但是我覺得就這個(形)勢看來,有很多市民已經覺得事情掉淡了,就這件事的趨勢我自己覺得就不會好多市民走出來,但是,不代表這個不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即是那些官員不聽市民的意見,只是一貫地照自己的本子辦事,但是又不需要問責,警察做錯事又不需要問責,我覺得整件事是不應該的,但是我覺得現在少了市民去關心這件事,因為好像已經習以為常了。

主持人:集會人士對於林鄭月娥指有政治人物在國際社會唱衰香港,有何回應﹖

記者:陳同學對美國之音表示,不認同香港政治人物在國際上唱衰香港,她說最近有國際調查顯示,香港仍然是最多人想去旅遊的地方之一,反映香港的國際地位並沒有因為反送中運動而受到影響。

陳同學表示,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反映美國對人權及民主的堅持,如果有外國制裁香港,只是由於政府官員的政策違反國際上人權與民主的原則,並不是因為有政治人物唱衰。陳同學又表示,國際關注香港的人權與民主狀況,可以製衡中國的影響。

陳同學說:我覺得國際關注是好的,因為香港一個這麼小的地方,特區政府又有中國這個後台,其實很多事情,例如它們可以派解放軍來,其實香港就真的淪陷了,我覺得國際關注是一件好事來的,現在中美還在打貿易戰,其實中國很多事情都是同其他國家有關係,其實我覺得國際關注是會幫到香港。

主持人:學者分析,林鄭月娥為何不能夠回應五大訴求,背後是否有北京的影響﹖

記者: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星期二在一個記者會上表示,林鄭月娥以致她的管治班子,在管治上已經失去主導權,背後要跟隨北京”止暴制亂”的原則。

李詠怡接受美國之音提問表示,要打開目前香港因為修例風波引起的死結,她認為北京調整對港政策是最重要,要解開這個死結其實是北京本身,但是今次香港發生反修例事件,也是在一個比較大的國際環境之下,亦牽涉到當下的中美貿易戰,以及國際氣氛如何對待中國的問題。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表示,要解開香港因為修訂逃犯條例 引起的死結,最重要是北京調整對港政策。(美國之音湯惠芸)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表示,要解開香港因為修訂逃犯條例 引起的死結,最重要是北京調整對港政策。(美國之音湯惠芸)


李詠怡說:在一定情度上反修例運動發生的事,也是似乎倒過來是加劇了中美關係的問題,因為其實大家都講,在11月如果不是因為發生理大、即是很多國際評論都是認為,如果當時理大那個圍堵事件,不是去到一個大家見到這麼危險的地步的話,特朗普可能不會在感恩節之前簽署那個人權民主法案,所以我覺得即是變成香港的問題其實都不光是香港的問題,其實這個是牽涉到中國盾己本身的外交政策,國際關係的問題。

主持人:聯合國公佈最新2019年人類發展報告顯示,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差距有幾大﹖報告分析,全球示威浪潮主要的原因是甚麼﹖

記者:據香港《蘋果日報》報道,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星期一(12月9日)公佈2019年人類發展報告,報告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顯示,挪威是全球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德國和香港並列第4位,中國則遠遠落後,排第85位,反映中港兩地無論是衛生、教育和收入水平都差距很大。

報告評估189個國家和地區的衛生、教育和收入水平,10大排名為挪威、瑞士、愛爾蘭、德國、香港、澳洲、冰島、瑞典、新加坡和荷蘭。美國和英國並列第15位。其中香港的平均壽命為最高達84.7歲,成年人平均接受12年教育,每人每年平均總收入為60,221美元(折合約47萬港元)。

至於排第85位的中國,平均壽命為76.7歲,成年人平均接受7.9年教育,每人平均年收入平均16,127美元(折合約12.6萬港元),中港兩地的差異,相信可揭示中港融合的問題。

集會人士手持”由初夏到寒冬”標語,象徵香港人反送中運動堅持半年,都不會放棄爭取實現五大訴求。(美國之音湯惠芸)
集會人士手持”由初夏到寒冬”標語,象徵香港人反送中運動堅持半年,都不會放棄爭取實現五大訴求。(美國之音湯惠芸)


今年示威浪潮席捲全球,報告導言表示,雖然當今社會很多人已脫離極端貧窮,但脫貧後每個國家的大部份民眾對前景失去希望、目標及尊嚴,不少人逃離極端貧窮後,卻沒有機會及資源控制自己的生活,因為社會上仍然以一個人的性別、種族或父母蔭的財富,決定他的社會地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Achim Steiner)表示:”全球的示威浪潮是一個明確的訊號,反映即使我們取得了進步,我們的全球化社會仍有些事情運作得不好。”

報告表示,社會不平等的證據無處不在,當人們付出努力、才能或承受完風險時,卻只得微薄回報,這種不公平的人類發展不但傷害社會、削弱社會和諧,同時減低民眾對政府、機構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報告表示,在一個阻礙民眾發揮所長的社會中,如果有少數人發揮自己的力量,為自己的利益制訂決策,這政治決策難以反映整個社會的願望,在極端的情況下,民眾就會走上街頭。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