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香港各界關注名作家金庸逝世


香港多份主要報章頭版頭條大篇幅報道著名武俠小說家查良鏞逝世。(美國之音湯惠芸)
香港多份主要報章頭版頭條大篇幅報道著名武俠小說家查良鏞逝世。(美國之音湯惠芸)
香港各界關注名作家金庸逝世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2:00 0:00

筆名金庸的著名香港武俠小說家及《明報》創辦人查良鏞星期二病逝,終年94歲。查良鏞1980年代獲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接見,並出任基本法起草委員,對中港兩地的傳媒、政壇、文學以致影視文化都有很高的影響力。有時事評論員表示,查良鏞生前能夠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是因為移居香港後有自由的創作環境,擔心香港主權移交後,言論自由及創作空間不斷收窄,難以再孕育世界級的文學大師。

祖籍浙江海寧的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出生,1946年在杭州任記者後,一生投身文字工作。

赴港工作創辦明報多篇社論引關注

查良鏞1947年於《大公報》任職翻譯,1948年被派到香港分部,之後調任《新晚報》工作;1955年他首次以筆名”金庸”撰寫其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引起轟動。

後來查良鏞不滿《大公報》報系不能發表反對中國”大躍進”的文章,因此離職並於1959年5月20日創辦《明報》,日間寫武俠小說,晚間撰寫時事評論。

較為港人熟悉是查良鏞於1960年代發表〈寧要褲子,不要核子〉的社評,反對時任中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揚言”當了褲子也要造原子彈”的言論,社評一出,惹來左派報章抨擊,後來《明報》再發表社評〈核彈是一種罪惡〉,聲明以往的社評”沒有改動的必要”,與左派報章連日「筆戰」。

1962年中國”大躍進”啟動了難民潮,成千上萬農民由中國大陸逃到香港,被香港警員堵截於上水梧桐山,由於事件敏感,《大公報》、《文匯報》等左派報章不敢報道,查良鏞的《明報》突圍而出,由當年5月12日起,幾乎每日都以頭版全版報道,5月15日查良鏞撰寫題為”火速!救命!”的社論,呼籲香港各界人士救濟中國大陸同胞。

程翔指明報觀點有助外界了解中國

1967年5月17日,《明報》就六七暴動發表〈同情工人,反對騷動〉的社評,強烈反對以暴力解決糾紛;左派人士攻擊《明報》支持港英政府的立場,當時傳出查良鏞被列入左派的”黑名單”,或成為暗殺對象,有暴徒更將炸彈寄到《明報》及查良鏞家,包裹寫明”查良鏞親啟”,查良鏞要到新加坡暫避。

香港時事評論員程翔。(美國之音湯惠芸)
香港時事評論員程翔。(美國之音湯惠芸)

時事評論員程翔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查良鏞1959年創辦《明報》之後,對1960年代的香港社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當中國處於文化大革命的混亂狀況中,當時《明報》很多社論都能夠旗幟鮮明地提出反對文化大革命,亦對外界了解當時中國的國情提供很多有價值的參考。

程翔說:後來鄧小平遭到毛澤東的清算的時候,查良鏞的社論一直都是旗幟鮮明地支持鄧小平,所以在當時中國很混亂的局面底下,《明報》比較獨立的一種觀點,是對外界觀察中國大陸形勢的發展,提供一種很有價值的參考作用。

對六七暴動判斷準確

程翔表示,當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禍害延伸到香港的時候,形成香港的六七暴動,他認為當時查良鏞有幾件事情很值得欽佩。包括查良鏞在六七暴動一開始,就能夠準確判斷是港共自己策動,並無北京受意,對當時港英政府下決心處理六七暴動起了關鍵的作用。

程翔說:當左派在(六七)暴動之中,發展到使用恐怖主義手段的時候,他(查良鏞)就旗幟鮮明地反對,他有一篇社論很出名叫做”恐怖世界、人人自危”,呼籲大家要出來抵制這種恐怖主義的行為,因此他就成為左派一個打擊的對象。

文化大革命後,查良鏞1981年7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獲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接見,從論政角色走入政壇,成為23名基本法香港草委之一,擔任”政治體制專題小組”港方召集人。

雙查方案不獲民主派支持

1988年,查良鏞與查濟民提出關於1997年主權移交後,香港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安排的”雙查方案”,又在《明報》發表〈沒有一國的行政首長是直選產生〉的社評,為”雙查方案”辯護。

”雙查方案”又稱為”主流方案”及”政制協調方案”,建議香港主權移交後的立法會分3屆發展到半數直選;而第2及第3任行政長官由800人組成的選委選出,這個正是1997年後香港特區政制發展的安排。

而”雙查方案”中關於第3任行政長官任內,進行一次全體選民投票,以決定第4任行政長官是否普選產生,至於第5屆以後的立法會是否全面直選的提議,則未有寫入《基本法》當中。

當時民主派不支持”雙查方案”,提出方案的查良鏞當年備受惡評,更曾發生大專學生到報社外焚燒《明報》的事件。

李柱銘指雙查方案暗藏普選機制

曾與查良鏞擔任基本法香港草委的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星期三(10月31日)接受電台訪問表示,查良鏞為人斯文,亦很投入”政治體制專題小組”港方召集人的工作;當時民主派都認為在草委中有兩個半人,即是李柱銘、司徒華,而另一半就是查良鏞,因此在”雙查方案”提出後,李柱銘坦言感到傷心和不舒服。

不過,李柱銘表示,星期三早上翻看1989年2月發布的基本法第二稿,發現有全體選民投票決定是否普選立法會和特首的機制,當30%的合法選民贊成時,才算有效和付諸實施,有如公投。

李柱銘認為,”其實機制很好,慢就是很慢”,現在回看可能是查良鏞”熟悉共產黨的事”,明白底線在哪裡,有高度智慧,李柱銘更形容”這個伏筆很厲害”。李柱銘又認為,假如按照查良鏞提出的”雙查方案”,香港現在已經有民主。

1989年中國爆發八九民運,北京在當年5月20日頒布戒嚴,查良鏞毅然辭去基本法草委職務,他其後在電視訪問提及六四事件時更落淚,表明個人對北京政權由”遠而敬之”變為”遠而避之”。

香港創作空間讓金庸發揮才華

查良鏞最為後世稱頌的,是他創作的15部作品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書劍恩仇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是華人社會最多讀者的作家。

查良鏞生前曾經表示,“甚麼榮譽給我,也不及小說家好”,與他相知相交多年的著名作家倪匡稱譽他為”五千年來第一人”。

時事評論員程翔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查良鏞生前能夠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是因為移居香港後有自由的創作環境,擔心香港主權移交後,言論自由及創作空間不斷收窄,難以再孕育世界級的文學大師。

程翔說:查良鏞先生有今日的成就,亦是因為香港這個社會的環境,容許他發揮這種寫作的才能,因為你想想,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所有的古典武俠小說全部是燒燬的,叫做”風之收”。開武俠小說先河並非查良鏞先生,中國古代也有七俠五義這些,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時,這些全部當作反動刊物燒光,幸好查良鏞在香港,能夠在香港這個環境下寫武俠小說,成就了他今日光輝的成就,如果他在大陸,根本寫不到這些武俠小說。

程翔表示,近年香港傳媒及言論自由環境的變化,除了商業考量,更嚴重是政治干預,例如2014年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遇襲事件,對一些希望保持中立的傳媒,造成愈來愈大的政治壓力。他認為,由於時代變化,今日的《明報》已經不像以往能夠站穩香港人的立場。

中港各界關注查良鏞逝世

查良鏞晚年深居簡出,去年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開幕,他也沒現身。2013年他接受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博士生傅楠(Nick Frisch)訪問,是有公開紀錄以來最後一次訪問,當時時查良鏞行動不便,但仍思路清晰,能剖白小說含意,直認《鹿鼎記》中的神龍教是影射共產黨。

香港各界對查良鏞逝世深表關切及哀悼,各大主要報章星期三都以頭版頭條大篇幅報道。曾在《明報》及《明報月刊》任總編輯的作家董橋表示,查良鏞是當代中國文化界獨一無二的風雲人物,也許也是中國歷史上靠一枝筆成功影響幾代人的稀有傳媒人物。他創作的武俠小說風靡讀書界,傾倒數代人,讓他的廣大讀者或深或淺消受了中國文學的薰陶。

中國官方新華社星期二報道,查良鏞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報道形容查良鏞是知名報人、社會活動家、歷史學家,為香港回歸中國事務殫精竭慮。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新華社發稿後半小時發表聲明,對著名作家、資深報人查良鏞教授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香港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