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力拼碳中和 環保人士呼籲中國檢討海外煤電廠計劃


火力發電廠的煙囪排放出弄弄黑煙。
火力發電廠的煙囪排放出弄弄黑煙。
力拼碳中和 環保人士呼籲中國檢討海外煤電廠計劃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2:13 0:00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22日在全球氣候峰會上重申,中國將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以及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兩大目標。這雖是中國自2015年加入“巴黎氣候協定” 和2020年9月聯合國大會以來的老調重彈,但為了彰顯減排的決心,習近平也在會上首次向煤炭這個被視為中國減排上最大的絆腳石宣戰,提出要讓燃煤發電於2025年前達峰的目標。

中國做出了減排的紙上承諾,但各界對其如何達標的執行路線圖卻不無質疑。對此,觀察人士說,中國的專制體制在減排推動上會比民主國家來得有效率。但能不能真正達標或履行減排的承諾,可以觀察其全國碳交易市場未來的運作成效。他們說,一旦中國的碳價高過綠電成本,中國未來不僅會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其能源產業轉向包括太陽能、風能等低碳再生能源的發展,也會出現支撐力道。

不過,部分環保人士也批評,中國在國內製定嚴格的減排目標,卻透過“一帶一路”的政策,提供其他國家開發燃煤電廠的資金,等於間接導致污染外包,破壞全球的氣候效益。對此,他們呼籲,中國應積極帶頭鼓勵其他國家加入“淨零”俱樂部,擴大全球的減排成效。

中國污染外包?

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區的全球氣候政策顧問李碩以書面方式向美國之音表示:“北京應該開始限制其對海外煤炭(電廠)項目之資助......中國應在(2021年11月聯合國召開的)第26屆格拉斯氣候峰會(COP26)前提出規劃,這將有利於中國。”

中國為其他一帶一路國家興建中的煤電廠提供了四分之一的資金。據統計,這些容量總和達102GW(吉瓦)的煤電廠若興建完成,將佔全球煤電總容量的5%。另據“全球燃煤電廠追踪(Global Coal Plant Tracker)” 組織的統計,中國境內營運中的煤電總容量約達1,023GW,佔全球煤電容量的一半。因此,為了達到減排的目標,外界普遍認為,中國應在2030年關閉至少五成的煤電廠,甚至在2040年前,關閉全部的煤電廠,才能達到2060年碳中和的淨零目標。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和環境管理研究所授李堅明(照片提供: 李堅明)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和環境管理研究所授李堅明(照片提供: 李堅明)

不過,全球碳污染排放量是以國別來計算,因此,台北大學自然資源和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說,這些一帶一路國家未來煤電廠所排放的碳污染量,無法掛在中國帳上。但他也同意,既然全球現在力求碳中和的淨零目標,中國應該帶頭檢討此類海外投資項目。

針對中國的減碳努力,李堅明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早於2012年左右就啟動了碳交易市場的試點計劃,這是中國在減排上最重要的工具。據報載,經過北京、重慶、上海、天津、深圳、湖北、廣東和福建等省市多年的試點評比後,中國現規劃以上海為碳交易中心、並以湖北省為碳帳戶的資料庫中心,將於今(2021)年啟動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

碳交易市啟動

李教授說,中國的碳價各地不一,但未來若由現行偏低的價格升至每噸50-60美元,就能發揮低碳經濟的引導作用,再生綠能也才有機會在中國商業化。

李堅明說:“目前國際上的一個看法是說,如果真正要讓這些減碳效率比較高的(綠能)技術要上來,大概(碳價)起碼都要50塊以上、到60塊(美元)以上,才有可能讓很具有潛力的這些減碳的(再生能源的)科技能夠上來。我想,未來應該會往這個方向來趨近。”

據“中國能源報”去年底引述“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報告”的報導顯示,中國各界預期,2025年前,中國應可以建立一個成熟完善的碳市場。其中,電力行業會首先納入交易的重點領域,隨著碳市場總量控制涵蓋範圍的擴大,有可能再納入水泥、鋼鐵、化工、電解鋁等重點排放行業。該報告也預測,“在碳市場建立之初,全國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預期約為49元人民幣(7.4美元)/噸,到2030年碳價有望達到93元人民幣(14美元)/噸,並於本世紀中葉超過167元人民幣(25美元)/噸。”

李堅明說,中國這些重點產業每年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約佔其總排放量的四至五成,也就是說,如果中國碳交易市場的運作奏效,未來應可以總量控管約40億噸的排放量。

據環保團體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的統計,全球於2019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總計364億噸,其中以中國的102億噸居首位,美國的53億噸和印度的26億噸分居第二、三位。中、美、印三大國的碳排放量分佔全球的28%、15%和7%。

中國學者:減排目符合現實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院院長林伯強(照片提供: 林伯強)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院院長林伯強(照片提供: 林伯強)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化石能源雖然都佔中、美兩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約85%左右,但相較於美國用比較多的天然氣,中國是相對高碳國家,民生用煤量大,再加上,經濟還在增長,燃煤發電也不能停。由於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天然氣多70%,因此,他說,中國比美國晚個十年、到2060年才實現碳中和,這是合理可行的。目前煤電的碳排放量還在配合經濟增長,按中國政府之安排,“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2025-2030年)逐步減少,也就是說,要在2025年到頂後才能往下降,他說,這也是合乎中國的現實發展。

林伯強說,碳價的成本和綠能技術的進步會是左右中國未來減排成效的兩大挑戰。他認為,中國的碳交易市場會是最給力的減排工具,未來也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市場。若成功做起來,將可以拉高碳排放的成本,並帶動未來綠能的競爭力和產業轉向。

林伯強說:“碳交易(市場)如果真做起來的話,你(用碳)成本就加大了。碳交易是一個最有效的市場化手段。比如說,我(中國)現在從澳大利亞進口8,000萬噸的煤,那麼,為什麼從澳大利亞進口煤呢?因為澳大利亞比山西運(到南方)便宜一點點,(但)那隻是財務成本,如果加上碳交易成本,我可能就不買了。碳交易本身還會給化石能源的價格增加成本,那你化石能源成本提高了話,可再生能源成本相對就(有)競爭力了。”

林伯強說,國家主席習近平喊出減排目標後,未來有條件的地區、重點行業和企業會積極配合,個別一一達標後,全國才能達標。他也認為,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氟化氣體等非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會是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其中一個環節。

至於在再生能源的建立上,林伯強認為,中國政府會帶頭投資基礎建設,例如,針對儲能或電動汽車的充電樁等加大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不過,他說,民間資本市場和消費者也要發力,共同投資綠能或購買綠能,才能支持整個再生能源的體系。

他還說,碳排放是會轉移的,因此,減排應被視為全球的共同利益,各國應該團結一致應對。他尤其呼籲中美兩大國放棄對抗的思維,共同合作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美中合作減譜?

綠色和平組織的李碩也呼籲,中美兩國合作、共同找出可行的路徑來實現減排目標。

位於台北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執行長許晃雄(照片提供: 許晃雄)
位於台北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執行長許晃雄(照片提供: 許晃雄)

不過,位於台北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執行長許晃雄認為,中美兩國在設下減排目標後,應該會先各自努力達標,而且手段要很激進,才可能符合達標的時程。

他說,中國有共產國家極權的優勢,政府既然立下了排減目標,各界應該就會朝該目標執行。他認為,北京所面臨的社會反彈力道可能較小,雖然中國要從以煤炭為主轉換為以乾淨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會面臨較大的挑戰。他說,相較之下,美國能源轉換的基礎較佳,但因為是民主國家,政府可能因民間的抗爭,而阻礙到其氣候達標的進展。

至於兩國未來會不會合作,而且又有多少合作空間呢?他說,因為牽涉到兩國在綠能科技和技術上的競爭,可能還有待觀察。

許晃雄說:“能夠合作多少? 這會不會牽涉到未來更多的技術問題?比如說,你有一些綠電的技術,或者說,美國發展出更好的(技術),它願不願意給中國,因為這個可能會變成是一個未來的商業利益,所以,我覺得未來的路,怎麼支持合作,可能還是要看啦。如果是中美關係變好,那是不是(兩國)合作就會變好。如果(兩國關係)也很緊張的話,這部分也只是大家先表現出誠意。”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