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的最高外交官週五(3月3日)表示,四國以印太地區為重點結成的這個組織並非旨在對抗中國。他們發表了一份聲明,其中充滿了當今的關鍵詞和短語,反映出對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日益不安。
在新德里會晤時,美國國務卿、日本外交大臣、澳大利亞外交部長和印度外交部長在他們的聲明中幾乎沒有提到中國的名字,並堅持認為所謂的“四方機制”(Quad)旨在通過加強非軍事領域的合作,來促進各自國家的利益並增進其他國家的利益。
然而,他們在一次聯合公開活動中的言論和書面聲明明確表示,“四方機制”的存在是為了成為替代中國的選項,並且多次提到民主、法治、海上安全以及和平解決爭端的重要性,北京對所有這些來自“四方機制”成員的說法都持懷疑態度。
“我們堅決支持自由、法治、主權和領土完整、不訴諸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而和平解決爭端,以及航行和飛越自由等原則,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企圖,所有這些都對印太地區及其他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至關重要,”四國外長在聲明中說。
四國外長說,他們“對基於海洋規則的秩序的挑戰,包括在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感到關切。這顯然是衝著中國。中國在太平洋地區變得越來越咄咄逼人,並大力推動其對有爭議海域的權利聲索,使較小的近鄰感到驚恐。
“我們強烈反對任何試圖改變現狀或加劇該地區緊張局勢的單方面行動,”四國外長說。 “我們對有爭議的地物軍事化,危險地使用海警船隻和海上民兵以及破壞其他國家近海資源開採活動的努力,表示嚴重關切。”
四國外長隱晦地提到中國以及俄羅斯——兩國阻止聯合國安理會和其他機構就從烏克蘭到緬甸、北韓、貿易、技術和衛生等問題採取行動。他們說,四國“致力於合作解決單方面顛覆聯合國和國際體系的企圖。”
而且,就在中俄阻攔20國集團(G20)外長通過關於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的聯合公報的第二天,“四方機制”國家特別對北京和莫斯科反對的措辭表達了支持,其中包括這樣一句話:“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是不可接受的”。
四國還重申了中國和俄羅斯週四在印度首都舉行的20國集團外長會議上拒絕同意的另一句話:“我們強調需要根據包括《聯合國憲章》在內的國際法在烏克蘭實現全面、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四位外長在印度瑞辛納對話(Raisina Dialogue)的一次集體活動中發表講話時表示,“四方機制”國家並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或與中國對抗,而是促進民主、良治、透明度、數字安全以及全球衛生和救災等。
“只要中國遵守法律和國際規範,按照國際制度標準行事,這不是中國與‘四方機制’之間的衝突問題,”日本外交大臣林芳正(Hayashi Yoshimas)罕見地直接提到中國。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表示,“四方機制”的目的不是通過要求各國與“四方機制”成員或北京之間選邊站來削弱中國的崛起。 “我們的主張不是對該地區的國家說‘你必須作出選擇’,”他說。 “我們的主張是提供一個選項,一個正面的選項。”
澳大利亞外交部長黃英賢(Penny Wong)和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對此表示同意。
“我更願意考慮我們是為了什麼,而不是我們反對什麼,” 黃英賢說。
“我們確實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蘇杰生說。 “我們確實共同提供了不同的東西。各國對此很感興趣,其中許多國家正在思考的是,印太地區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區域,而他們如何對自己作出界定。”
(本文依據了美聯社發自新德里的報導。)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