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會換屆選舉將於今年底舉行,有親北京傳媒引述消息指,剛閉幕的中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主管港澳事務的官員不滿部份立法會議員表現不濟,預料立法會“換血”勢在必行。另有調查發現接近一半香港市民不滿立法會議員的表現,有學者分析,今屆“愛國者治港”新選制下產生的立法會議員表現不濟,反映選舉制度脫離民意,選舉制度不改”換血”於事無補。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2021年初大幅修改香港選舉制度後,首屆“愛國者治港”下的立法會議員,4年任期將於明年1月屆滿,立法會換屆選舉將於今年底舉行。
消息指北京兩會關注立法會議員表現不濟
親北京的《星島日報》政論專欄星期三(3月12日)引述消息指,剛閉幕的中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主管港澳事務的官員不滿部份立法會議員表現不濟,普遍認為今屆立法會議員特別是新加入的議員,議事水平及個人質素一般,部分人只重覆領導人講話或中國大政方針,欠缺創見或可行性建議;個別新議員“則沉醉於拍視頻搶眼球”,但是內容譁眾取寵,令人搖頭。有評論預料立法會“換血”勢在必行。
至於香港市民如何評價首屆“愛國者治港”之下的立法會議員表現,由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擔任召集人的智庫“民主思路”,星期三公佈一項調查顯示,超過48%即是接近一半的香港市民,不滿意今屆立法會議員的表現。
湯家驊表示,不少立法會議員的發言內容,都只是追捧北京的言論,在審議法例的過程亦顯得不熟悉。
他說:“一般市民跟我們(民主思路)反映有幾方面,一方面就是覺得很多議員他們似乎發言就只是為了追捧中央的言論,比較少有自己一些看法;第二就是在審議法例工作上面,表現得不是很熟悉,或者不是很積極參與,讓一般市民對於立法會通過的法例,是不是有一個很全面以及審慎的審查,是有一些比較負面的看法。”
據“民主思路”分析,接近一半香港市民不滿立法會議員的表現,與運作成本高昂、議事質量爭議,以及部份立法會議員的公務訪問風波有關,進一步加劇公眾的不滿情緒。
學者指近半市民不滿議員表現或與選制有關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前助理教授杜耀明接受美國之音訪問分析,在目前香港的政治、社會氛圍之下,仍然有超過48%的市民表達對愛國者治港立法會議員的不滿,反映實際的民情應該是有更大的不滿,而且這些不滿的情緒可能是對背後,設計這個選舉制度的不滿。
杜耀明說:“不單只是對立法會的不滿,而是對設計這個選舉制度的人的不滿,就是代表著對北京的不滿,因為這個制度所謂的‘愛國者治港’,完全是由一個北京所主導的委員會,裡面的人去決定、即是由官方審定的人去選。現在是對這些人。包括參選的人,或者是當選的人感到不滿,其實也是對這個制度的不滿。”
預料年底立法會選舉制度不會放寬
杜耀明表示,香港大部份民意對愛國者治港立法會議員的不滿,主要是由於新選舉制度之下排除了民主派參選人參選,導致立法會議員完全脫離民意。但是北京在衡量香港民意的不滿,與如何保障政權穩定及安全的情況下,北京會選擇後者。杜耀明表示,相信今年底的立法會換屆選舉,政治氣氛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他說:“主要是北京怎樣衡量這種民意的反對,以及北京所說政治的安全,即是怎樣保障那個立法的權力,在北京被選定的人手上,如果它都不介意民意的話,我覺得就只會繼續選一些可能是‘精靈’一點,或者一些在現有的人選上,比較上是看起來會‘討好’一點的人。究竟甚麼人出來選,甚至能不能選上,絕大部份的因素就是在於由北京所選定的,那個選舉制度不會怎樣寬鬆的了。我相信北京會以政權的安全,大過民意機構的重要性。”
學者:制度不改立法會換血於是無補
在上屆2021年底舉行的首次“愛國者治港”下立法會選舉,候選人提名門檻大幅提高,90名當選人之中,只有社福界的新思維主席狄志遠自稱“非建制派”,其餘當選人全部來自建制派,被認為是“清一色的議會”,而且地方選舉的投票率極低,只有30%左右,創1998年主權移交後立法會選舉歷史的新低紀錄。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無論建制派傳媒或者政治人物對本屆立法會議員有任何批評,在普遍香港市民眼中都只是建制派之間的互相攻擊。但是脫離民意的選制度不改變的話,立法會“換血”亦於事無補。
陳家洛說:“那些問題是選舉制度引伸出來的,香港市民都應該同意這個分析的,即是如果現在的愛國陣營或者建制派,只是針對於某部份立法會議員的表現、發言的表現,其實亦都很難避免;冷眼旁觀的香港市民、沒有太多參與機會的香港市民,會覺得‘選舉近了’,現在建制派就是找位子了,找位子去推走一些人,自己希望可以提出一些叫做‘本質上’好一點點的人。但是其實只要制度一天都不改變,基本上那個權力的邏輯、論述的邏輯,都會繼續去要求所有人、能夠進入這個政治圈子裡面的人,都要繼續跟領導去所謂‘鸚鵡學舌’。”
立法會缺乏多元聲音難獲市民認同
陳家洛又表示,無論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的政治氣氛變得多麼緊縮,很多公民社會組織紛紛解散,甚至民主黨早前宣佈啟動解散程序,但是香港的本質仍然是一個向外向而多元的社會,因此缺乏不同政治光譜候選人參與的立法會選舉,無論怎樣“換血”都不能代表多元的聲音,也不能得到普遍香港市民的認同。
陳家洛說:“現有所剩無幾的一些小型的政團,不論是民主黨現在要進入解散的階段,或者社民連、或者是一些民間組織想做一些簡單的表達訴求的行動,就著財政預算案或者最近的三八婦女節,都因為種種的理由被逼說‘行程調動’,其實即是‘行程取消’,讓社會都知道氣氛依然繼續很肅殺,很辛苦想去表達一些簡單的聲音,都可能被受‘千夫所指’的一個收場。所以你無論怎樣去想換立法會議員,只不過是在一個制度裡面,一個很小範圍裡面,自己去換一些人,所以立法會代表性自然不會有甚麼改善的,(因爲)你換了人都是一樣而已。”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