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1980年代推動發展基於太空的導彈防禦系統的科研人員和美國太空總署官員目前又在敦促重振這項“星球大戰”計劃,以反制來自北韓和其它流氓國家的核威脅。
本月,夏威夷曾發出北韓導彈來襲的假警報,這顯示,自從北韓政府最近試射了能夠打到美國的洲際彈道導彈之後,北韓核威脅已經成為事關美國國家安全的一大問題。
有爭議的“美國戰略防禦倡議”(SDI)是在里根總統時期開始的,持批評態度的美國國會議員和媒體經常將其戲稱為“星球大戰”計劃。他們認為這項計劃的成本太過高昂。
很多人還懷疑這種防禦系統的有效性,因為美國當時的對手蘇聯擁有龐大的先進核武庫。
這一項目從來也沒有超越初步草擬階段,冷戰結束時基本上被放棄了。
蘭德公司的系統分析師羅伯特·謝德(Robert Scheder)設計了最早的基於太空的防禦系統模型。他說:“蘇聯一垮台,每個人都失去了對SDI的興趣,但是過去30年來技術的長足發展和北韓核威脅的抬頭重振了這個項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他進行過早期模擬實驗,武器系統由按軌道運行的火箭組成,火箭上配備著傳感技術,目的是攔截仍處在“加速飛行階段”、也就是剛剛完成“發射階段”,還沒來得及施放誘餌導彈和反干擾措施的來襲火箭。
但這些系統有重大技術缺陷。
謝德說,俄羅斯發動的第一波核打擊會動用數千枚核彈頭,由一系列攔截衛星,也就是所謂“精明卵石”(Brilliant Pebbles)或“智能石塊”( Smart Rocks)組成的系統沒有辦法將其徹底破功。
但是,謝德在他位於西班牙的家中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這些系統可以對北韓目前構成的威脅提供“萬無一失”的保護功能。北韓一次最多只能發射三到四枚導彈。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托馬斯·羅伯茨(Thomas Roberts)對“星球大戰”計劃持批評態度。他說,即使只是一小批導彈,也能穿透太空防禦盾。
羅伯茨說:“敵人可以先發射一個誘餌彈,撕開攔截盾的一個裂口,然後,在五角大樓還來不及填補的時候,朝這個裂口發射一波導彈。”
要全面覆蓋地球,需要至少1600顆截殺導彈的衛星,這將耗費巨額國防開支,而把錢花在部署更多的常規攔截導彈以及發射更多的衛星來追踪、偵察和識別來襲導彈可能會取得同樣的功效。
把上千顆“智能石塊”部署到軌道的估算成本是一千億美元,這會吸走美國1980年代的全部國防預算。“但是,如今衛星小型化和先進技術微型化的進展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謝德說。
美國太空總署的專家說,目前由特斯拉和其它承包商生產的現有商業太空技術也可以減少開發成本並縮短部署時間。
前SDI主任、退役空軍中將詹姆斯·亞伯蘭罕森(James Abrahamson )認為目前的“智能石塊”成本為200億美元。
羅伯茨說,成本至少會是700億美元。
SDI計劃被克林頓總統束之高閣,小布殊總統繼任後曾有心重振,但是9/11恐怖襲擊後,由於反恐以及阿富汗和伊拉克地面戰爭成為重點,這項計劃又被擱置一邊。
根據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給白宮的一封信函,由於對北韓日益擔心,美國國會已要求撥出新的款項,用於太空武器研究。
川普總統上個月簽署的《2018年國防授權法案》規定,導彈防禦局“將開始研究基於太空的攔截器並重新建立示範相關技術的太空試驗床。”
亞伯拉罕森將軍說過,簡稱“薩德”(THADD)的路基反彈道導彈系統“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並不足以防範流氓國家的襲擊。“薩德”系統目前使用愛國者地對空導彈。
模擬測試顯示,“薩德”和海軍“宙斯盾”(AEGIS)系統在洲際彈道導彈重返大氣層的“終端階段”將其攔截的概率是50%。
謝德說:“它們是戰術武器,目的是在位置固定的戰鬥情景中提供點的保護。”但是在金正恩的北韓這種不穩定政權威脅下,要想保護整個國家或地區,只有靠衛星操作的區域防禦。
對基於太空的武器持批評立場的人士說,衛星在偵測敵方發射導彈時可能會犯錯。
“智能石塊”撞擊器在追擊來襲導彈並重返大氣層時,還有可能在擊中對方之前就解體。
SDI的支持者說,地基系統、高軌道母衛星和低軌道“智能石塊”之間的三角關係需要更拉近一些。
謝德還說,“智能石塊”是一個實心撞擊器,目的是不帶爆炸物而撞毀火箭,所以附帶損失有限。
“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在太空中有大約20分鐘的運行軌跡,在這個階段它容易被一顆'智能石塊'擊中,”謝德說,“一旦它重返大氣層,路基導彈只有幾秒鐘的時間擊中它。”
這位蘭德公司的專家說,一些為SDI構思的武器系統,比如激光或電磁炮不能提供足夠的保護。
導彈可以塗上把激光束反射走的漆,而電磁炮需要重型升力,這加大了將其部署在太空的難度。
還有一個理論上的威脅是,網絡戰能力高度發達的流氓國家或組織可以用黑客手段侵入“智能石塊”網絡,指令其襲擊美國或盟友。
不過謝德說,反制美國太空防禦盾的艱難有可能讓那些流氓國家認識到,花巨資發展核武器是徒勞無功的。
他認為,蘇聯在軍備競賽中認輸,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