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在美國追加投資1千億美元的決定在台灣朝野引發不同反應。部分民眾擔憂台積電變成“美積電”。觀察家分析,台積電此舉是其全球佈局戰略的一環,與美國的合作也可能促成台美雙邊半導體貿易的發展,但在東盟近年來半導體出口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這項投資以及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會對該地區相關產業造成多大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台積電對美投資創下美國史上最大單項直接投資
“就在昨天,全球最大、最強大的芯片片製造商台積電——佔據了97%的市場份額--宣布投資1650億美元,在美國製造地球上最強大的芯片。而我們不會給他們一分錢。”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3月4日晚上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時說。他重申了這項創下美國史上規模最大單項外國直接投資案的重要性。
特朗普是3月3日與台灣的全球半導體芯片代工龍頭台灣積電路製造(台積電)董事長兼總裁魏哲家在白宮共同宣布了這項投資。台積電表示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興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以及研發中心。
魏哲家說,加上台積電先前已於亞利桑那州的650億美元半導體生產及研發設施在內,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總額已達1,650億美元。
特朗普稱,台積電此舉將可避免芯片輸往美國被徵收大幅關稅,同時也能讓其分散市場,“也是在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有巨大的存在”,並事關美國的經濟與國家安全。
台灣朝野反應兩極部分民眾憂慮“賣台”
對此,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3月4日表示,只要是有助於產業界全球佈局以及國家整體競爭力提升,政府都樂觀正面看待,而根留並繼續壯大台灣,也是國家、政府與產業界的共同立場。
台灣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也說,台積電對美投資的計劃“政府事前已有充分掌握”,會作好協助及把關工作,確保台積電將最先進過程留在台灣。
然而,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卻在社群媒體臉書(Facebook,改名為Meta)呼籲現任總統賴清德“立即守護台積電,停止社會內耗,分裂台灣”。馬英九說,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這是重大的國家安全危機”,對兩岸關係與未來台灣在地緣政治的位置,都有重大負面影響。
台灣國民黨籍立委柯志恩也在臉書上表示,國人憂心台積電會變成“美積電”以及台灣的護國神山會不會被特朗普移走,並質疑政府是否有因應對策。
此外,部分網友則在賴清德臉書上留下像“民進黨送台是大家親眼看到的”以及“賣台”、“台積電被賣掉”等留言,質疑台灣政府及台積電的判斷和決策。
不只避關稅觀察家:全球佈局策略一環
然而,數名觀察家對台積電擴大對美國的投資提出了不同於國民黨及部分民眾的看法。
台灣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分析說,台積電選在這個時候要去加碼投資美國,確實可能很大程度來自於美國加徵關稅的壓力,但不見得對於台積電是項利空。蔡明芳進一步說明,從魏哲家在白宮致詞時,感謝包括蘋果(Apple)和英偉達(Nvidia)在內的重要客戶,可以得知這些客戶均力挺台積電赴美設廠,在避免關稅和獲得美國科技巨擘支持的雙重利多因素下,台積電的美國投資策略顯得更具戰略性。
蔡明芳對美國之音說:“這反而是讓台積電面對整個美國政府的一個不確定性可以消除,因為必須承認,就是說它現在主要先進製程的晶片(芯片)市場,還是往美國去。我覺得重點不在於 (台積電)被不被迫(對美投資),重點還是在於說對台積電的長遠利潤來講,它是不是還是正向的,我覺得這個是觀察的重點。”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認為,雖然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相對在台灣勞動及營運成本都較高,但並非沒有其他優勢,像是美國有較多的土地面積能支援台積電建廠,以及全球最大半導體消費市場仍在美國等等。劉孟俊也說,台積電前往美國擴大設廠,象徵台灣企業進一步透過國際化人才跟資源佈局全球市場,長遠來說,也是將美國作為重要的戰略據點,鞏固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地位。
劉孟俊告訴美國之音: “台積電到美國設廠,完全只是付出,沒有回收嗎?過去台灣(企業)第一波的國際化,只是到中國去投資,台灣並沒有學會如何做國際運營。後來是在Biden(拜登,美國前總統)的時候,台商是從中國大陸出去,乃至於台灣的主動佈局到中國的歐洲佈局,這進一步是國際佈局到日本大陸出去,乃至於台灣的主動佈置的功課,也有它經濟上的戰略。“
台美芯片合作升級半導體供應鏈牽動雙邊貿易
此外,淡江大學的蔡明芳教授表示,即便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考慮當地的勞動環境與氣候條件與台灣不同,美國廠房仍需仰賴台灣生產基地的支援。這種產能互補將帶動相關供應鏈合作,進而促進台美間的半導體貿易成長,而台積電的供應鏈夥伴未來的發展,也可能改變雙邊貿易模式。
蔡明芳說:”我想在可預見的這兩三年之間,它(指台積電對美投資)不會馬上帶來非常大的影響,但是台積電相關的供應鏈如果沒有辦法去美國加碼投資的話,沒有辦法在美國找到適合的人才的話,台灣跟美國之間的貿易會從現在我們在貿易上面看到的,比如說這些AI (人工智能)服務器的出口,接下來可能又會變成許多中間零組件的一個出口,這個是對台美未來貿易它有可能產生的影響。 “
至於部分人士擔心的技術外移,劉孟俊認為,台積電赴美設廠後,未來數年內,部分技術可能逐步轉移至美國,而2納米甚至1.6納米等先進工藝仍會優先在台灣量產,最先進工藝也仍將以台灣為核心。
不過,他也表示,即便美國的先進製程研發進度超前,這並非壞事。台積電的核心技術仍由台灣掌握,美國的研發中心與台灣的定位不同,未來美國的研發成果仍能回饋台灣廠房,透過供應鏈整合與技術共享,進一步強化台灣的半導體競爭力,而非造成技術流失。
劉孟俊說:”(台積電)也可以是利用更先進的一些AI(技術),讓它的製程再往上走。台積電在(美國)那邊結合了他們的學校、研究機構、研發人員,在那邊所開發出一個更新的生產的模式,可以回饋到台灣這邊的母廠。對於我們這邊的人口老化(問題等等),可以用更自動化的生產樣態,會有一些幫助。“
特朗普“美國優先”歐美半導體大廠會撤離東南亞嗎?
台積電宣布擴大在美投資引發全球矚目。東南亞各界也高度關注這一市場變化。新加坡英語媒體《海峽時報》(The Strait Times)以及馬來西亞華文媒體《東方日報》等均廣泛報導了此消息,有關報導在臉書上也吸引了數百位網友留言討論。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與全球化研究中心(CAG)統計,東協地區的半導體出口近年來顯著增長,從2018年的1,899億美元增至2023年的2,688億美元,增幅達41.6%,其中2023年東盟地區佔全球23.6%。新加坡涵蓋研發及組裝等領域,半導體生態圈多元,馬來西亞則是全球半導體封裝測試主要基地,市場佔有率近13%,檳城(Penang)更有“東方矽谷”之稱。
不過,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經濟學教授黃錦榮(Wong Chin Yoong)分析,馬來西亞主要處於半導體產業鏈的下游,當地半導體生產企業多為來自歐美的跨國公司,而本土企業則主要集中於封裝測試等領域。因此,台積電擴大對美國的投資,預計不會直接影響馬來西亞本土半導體企業的產能轉移。
然而,黃錦榮指出,對東南亞而言,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歐美跨國公司是否會在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下,重新評估其包含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的佈局,進而影響該地區的外資流入。
黃錦榮告訴美國之音:”不僅是台積電,微軟(Microsoft)也在不久前宣布說,會大肆地注資美國國內的投資,所以原來可能會在東南亞、包括馬來西亞注資的這些決定,會不會因為這樣子反倒有重新的考量,影響前來東南亞、包括馬來西亞的這些外資的流入,可能是東南亞這些國家的更大的憂慮。”
美芯片管製或延續東南亞半導體發展添變數
東南亞可能不僅面臨跨國半導體企業調整佈局的問題。美國前拜登政府1月中針對半導體所生產的先進人工智能芯片實施全面性出口管制的宣布可能會限制東南亞等國可取得的總芯片的算力。
黃錦榮說,雖然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政府將在多大程度上延續這項決策,但對馬來西亞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來說,如何在美國的新政策下保持其科技業的競爭力,同時在美中競爭中保持平衡,將成為棘手挑戰。
黃錦榮說:“現在暫且還只能夠觀望,但是如果按照這條線路的話,那它其實確實會影響不只是芯片(晶片)的發展,會不會影響比如說馬來西亞有想要打造成為區域最重要、最大的數據中心,確實是會有擔憂。第2個擔憂也包括說像東南亞,它本來在國際情勢的立場是保持中立,不管是對中方、對美方,但是如果這一條(指美晶片出口管制)實現了以後,就因此必須符合美國國安需求而選邊站,對於東南亞有難處所在。”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