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阿拉斯加交鋒後 美國對華政策將持續強硬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阿拉斯加與中方代表會晤(2021年3月18日)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阿拉斯加與中方代表會晤(2021年3月18日)
阿拉斯加交鋒後 美國對華政策將持續強硬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8:48 0:00

美中兩國高層的阿拉斯加會談星期五(3月19日)落幕,雙方在開場時的罕見交鋒令外界關注,這是否顯示美中未來關係的基調,拜登政府是否將調整對華政策。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對華政策將會持續強硬,“不見胡蘿蔔只見大棒”。

過去一周,美國在亞洲展開了一輪旋風外交,與區域內老牌盟友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接觸,還試圖與區域內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鞏固關係。

其中,美中兩國為期兩天的高層會談在開場時就出現罕見的公開交鋒,原本四分鐘的禮節性開場變成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對峙。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指責中國威脅國際秩序,並警告說“堵美國輸從來不是一個好賭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指責美國利用武力和金融霸權干預中國內政,“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他說。

“我們從雙方的官方發言中看到了很多展現自身優勢的言辭,以及各自表達對對方不滿的立場”,華盛頓智庫威爾遜中心亞洲項目地緣經濟學副主任、東北亞問題高級研究員後藤志保子(Shihoko Goto ) 對美國之音說。

然而過去一週的亞洲外交也讓美國走進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會議室時多了些許信心,“當美國說自己在談判中佔優勢地位時,這不僅僅指一個強大的美國,而是一個受到區域盟友支持的美國,”後藤志保子補充道。

過去一週與亞洲盟國的接觸為美國帶來了什麼?美中高層的激烈交鋒會不會給讓拜登的亞洲政策出現轉變?美國之音對話五位亞洲外交政策專家,為您解讀拜登政府新一輪的亞洲政策。

四國峰會, 2+2和出訪印度

上週五(3月12日),拜登總統邀請老牌盟友澳大利亞、日本,連同新的戰略夥伴印度進行四國峰會,就新冠疫苗和稀土合作達成一致。本週,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訪問日韓,以期鞏固美國與兩個亞洲盟友“堅不可摧”的關係。在阿拉斯加的美中高層會談後之後,奧斯汀還將出訪印度。

專家認為,拜登亞洲政策的核心在於重建美國的盟友體系,並推動民主國家的國際秩序與慣例 。在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與傳統亞洲盟友因為軍事開支和貿易分歧拉開了距離。

“拜登政府正在清除這些摩擦,以構建對抗中國的更廣泛的合作聯盟”,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波士頓學院政治學教授陸伯彬(Robert Ross)對美國之音說。

傳統基金會亞洲問題專家成斌(Dean Cheng)對美國之音說,這些會談向區域國家,特別是實力崛起的中國發送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

“這個信號就是,美國正在重振自己的盟友體系,” 成斌說,“她已經與主要盟國和新夥伴進行磋商。當我們走進阿拉斯加的會議室,中國知道我們的盟友會跟我們的立場一致。”

對盟友:美國是否還有吸引力?

拜登政府時期,與美國傳統盟友恢復緊密關係成為了外交政策重心。然而這個重心將不免受到地緣政治形態變更的挑戰。

過去四年,美國退出了亞洲的區域貿易組織,中國試圖迅速填補空白,加入了囊括亞太15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並在2020年末首次表達了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希望進一步擴大與區域內國家的貿易體量。與此同時,美國過去幾年與老牌盟友在日本和韓國在軍費問題上出現不快。

戰略和國際關係研究所的政治經濟學專家馬修·古德曼(Matthew Goodman)認為,美國在該地區經濟參與度下降是事實,然而中國過去四年咄咄逼人的態勢給美國創造了一個契機。

“我們要看到的是,中國的行為,不管是對內的新疆和香港政策,還是對外針對韓國和澳大利亞的報復,都讓區域國家產生了一些對中國的'過敏反應',”他說, “我想這就是美國的機會,雖然我們也不完美,但是我們提供開放、透明、可靠的產品和服務、法治等等一系列概念。所以我認為美國的區域吸引力還是在的。”

傳統基金會的成斌認為,中國確實是區域內很多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然而這個貿易夥伴並不可靠。

“日本不會忘記11年前中國突然中斷其稀土出口...我們看到中韓因薩德系統出現分歧時,中國將旅遊業作為武器。當然,澳大利亞在過去一年半遭受的報復首當其衝, ”成斌告訴美國之音,“所以,中國是一個主要的貿易夥伴,然而這個貿易夥伴帶來了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不會帶來的問題。”

陸伯彬教授則對美國的吸引力持較為負面的態度,他認為,雖然美國在努力建立充分對話並重樹外交姿態,區域國家會考慮美國是否真的有實力實現其在亞洲地區的承諾。

“區域內國家會考慮美國的國內問題,包括我們的經濟問題、軍事問題和國內社會的不穩定。他們會考慮美國是否有實力來實現承諾,來扭轉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崛起。這種考量將降低這些國家與美國合作的意願,”他告訴美國之音。

胡蘿蔔?大棒?美國對華政策初現

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著重於壓制中共政權在全球擴張。在外交政策上,基本是使用大棒居多,禁止有軍方背景的中國留學生入境、去除美國政權交易所的中國公司、將中國應用程序下架等等。

拜登政府強調多邊主義,並在上任兩個月後就與中國進行高層會面,是否意味著美國將重拾胡蘿蔔加大棒的對華政策?

“我沒有從這屆政府看到胡蘿蔔的跡象”,陸伯彬說,“新一屆政府與台灣關係更加緊密。在美中高層會晤之前,美國宣布製裁括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內的24名中國內地及香港高官。”

“在哪裡可能看到胡蘿蔔呢?可能是放鬆簽證和留學生來美,可是我們現在還沒看到這種跡象。我們看到的是華盛頓告訴北京,我們不准備給美中關係減壓。從很多層面上看,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將是特朗普政府的延續,”他解釋道。

古德曼同樣認為出於國內政治考量和中國目前的姿態,美國不會放鬆對中國的強硬態度。他表示,拜登團隊並不認為美國能夠改變中國的決定,所以沒有動力來提供胡蘿蔔。 “拜登的重點是與盟友合作,來加強美國首選的國際標準和體系”,他對美國之音說。

拜登2月4日在國務院發表的外交政策演說中指出,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者”,但是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美國願意與中國合作。

在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學院教授、前美國情報與研究助理國務卿馮稼時(Thomas Fingar)看來,這句話闡述了拜登中國政策的要點。 “我不認為拜登政府應當給中國胡蘿蔔,或是像中國說的那樣,在處理問題前,先改善兩國關係並建立互信。我不認為美國應該這樣做。我們的做法應當是處理共同問題,並在處理問題時建立互信,”他告訴美國之音。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