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裁減美國之音中文部引發強烈反響


裁減美國之音中文部引發強烈反響
裁減美國之音中文部引發強烈反響

美國政府計劃停止美國之音對華短波廣播節目和電視節目,並且大幅裁員,引發強烈反響。

*中文部對華傳送70年*

美國政府本星期2月14日向美國國會遞交2012年度預算,其中,統管對外廣播業務的美國廣播理事會(BBG)決定停止其旗下著名國際傳播機構--美國之音中文部對華廣播和電視節目。

美國首都華盛頓第二大報《華盛頓時報》2月15日刊文說,在北京加大自我宣傳之時,美國之音對華廣播卻面臨停播。該報引述評論人士的話說,這一舉動將嚴重損害向大量中國人傳送未經過濾新聞和信息的重要管道。

加州共和黨眾議員、眾院外交委員會成員羅拉巴克(Dana Rohrabacher)說:“我很難相信,開銷如此之大的美國政府認為節省下來的800万美元會解決預算問題;這是美國向中國政府低頭的另外一個警訊;中國人民是我們最偉大的朋友,信息自由流通則是我們最強大的武器。”

*有討好中國政府之嫌*

羅拉巴克表示,這一宣布發生在胡錦濤訪美之後不久,有討好中國獨裁政府的嫌疑。

2002 年到2010年間擔任美國廣播理事會理事的柯浪(Blanquita Cullum)2月18日撰文《華盛頓時報》說,如果當前的中東民主浪潮教會我們任何東西的話,那就是一個與外界保持聯絡、消息靈通的公眾群體是民主的強大動力,它超過一個國家能夠調動的任何軍力。那麼,“為什麼美國準備掐斷一根專制鐵蹄下成百上千万民眾數十年來賴以生存的生命線呢?”廣播理事會顯然忽視了一個事實 -- 那些擁有互聯網和沒有互聯網的群體之間的鴻溝,一個政府要關閉互聯網比干擾廣播要容易得多。

*時段轉撥 經費分流*

美國廣播理事會決定,取消從1941年開始對中國廣播的美國之音對華廣播和電視,把縮小編制後所剩的小部分人力全部投入新媒體 -- 互聯網;將原美國之音12小時中文廣播時段轉撥給1996年開始向中國進行普通話播音的自由亞洲之聲;裁員所省經費則分流到美國之音其他語言部門。

《華爾街日報》2月17日刊文說,市場調查顯示,儘管美國之音中文廣播收聽率呈現下降趨勢,不過,互聯網卻並沒有技高一籌。美國之音中文網頁瀏覽人數大約為 20萬,明顯少於美國之音中文廣播聽眾的30萬;自由亞洲電台的中文廣播聽眾數量遠遠不及美國之音,而且自由亞洲電台的品牌效應也大大遜色於美國之音。

有網友說,自由亞洲電台取代美國之音意味著工具化的宣傳取代中立的媒體。

*多數民眾靠收音機觸碰外界*

“美國廣播理事會”發言人拉迪西亞.金(Letitia King)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廣播理事會竭盡全力找到能夠保證美國新聞內容得以規避中國審查的傳播途徑。她並且說,短波電台也遭到中國政府的嚴重干擾。

美國之音聽眾和網友反映,中國至少有七、八億人口無法接觸互聯網。中國許多農村地區根本沒有互聯網,中國目前農村人口占40%;60%的地區沒有城市化。一台廉價的短波收音機是許多農村地區獲得真實資訊、接觸外部世界的唯一工具。

在接通互聯網的地區,美國之音網頁被中國政府完全封堵,網友需要使用翻牆技術才能部分登入美國之音的網頁。

*中國大量輸出 美國萌生退意*

旅居澳大利亞的中國觀察人士張鶴慈對美國之音表示,目前中國大量輸出軟實力的國際大形勢下,美國卻反其道而行之萌生退意的確匪夷所思,因為中國的問題將是世界的問題。

張鶴慈說:“在目前世界形勢下,美國應該更加關注和助推中國的民主化,應該加強提供真實消息;海外媒體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雖然旗幟鮮明進行反對和揭露的方式也不乏其作用,但是操之過急容易適得其反。媒體宣傳是為了爭取數量最龐大的中間派。”

張鶴慈說,美國之音、英國廣播公司和德國之聲採用公正、客觀和真實的原則報導新聞,這一點至關重要。

*美國之音被稱傳統洗腦戰術*

北京的評論人士宋曉軍對美國之音表示, 中國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工業化時代,個人利益決定意識形態。

宋曉軍說:“對於中國來說,用意識形態給中國知識分子洗腦的傳統戰術已經基本失去意義。在經濟比較困難的情況下,美國繼續花費這樣的冤枉錢不值得。至于中國人,每個人的利益都跟國家的興衰息息相關,所謂利益決定大腦。人們已經坐在中國利益的大盤之上。”

*前途未卜*

美國之音中文部裁減方案被列入國家預算局起草的“2012財政年度總統預算建議”中,已被提交國會;後者在舉行聽證會之後,國會預算委員會4月1日將向參眾兩院提交預算草案決議案,修改後的議案將反饋給奧巴馬總統。

此後,奧巴馬總統4月到6月間向國會提交預算決議案修改意見,國會6月30日之前完成立法工作,9月15日前通過第二個預算決議案,並將其提交總統。該第二預算方案如果得到總統同意,則經總統簽署後便開始生效。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