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COP28落幕 中國表態支持減排卻為何拒簽三大氣候協議?


中國副總理丁薛祥在杜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致詞。(2023年12月1日)
中國副總理丁薛祥在杜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致詞。(2023年12月1日)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12月13日落幕,一度難產的化石燃料協定最終通過,創下全球朝擺脫此污染源的歷史里程碑。不過,盤點各排污大國的氣候承諾,中國雖表態支持減排,但卻拒簽三大協議,其中包括甲烷近零、全球再生能源三倍增和核能倍增宣言。分析家說,中國靠燃煤發電,減排成本高,再加上疫後經濟疲軟和能源供給壓力大等因素應是拒絕給予實質承諾的背後原因。但北京能源專家反駁稱,中國有自己的減排節奏,說到就會做到。

COP28落幕 中國表態支持減排卻為何拒簽三大氣候協議?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0:05 0:00

由於立場各異,兩百多個會員國針對淘汰化石燃料的談判一度陷入僵局,讓中國氣候變遷事務特使解振華曾於會中感嘆:COP28是近年來「最困難」的峰會。

中國「不合作運動」 經濟疲軟下的外交博弈

減排成本高因而阻力高,發展中的小國為難可以理解。然而,作為全球最大污染源的中國雖口稱支持減排,但在行動上卻多有不合作處,包括拒簽三大協議:全球甲烷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全球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宣誓(Global Renewables and Energy Efficiency Pledge)和擴充能源宣言。

首先針對甲烷承諾,155國簽署同意致力於2030年前將這第二大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比2020年水準再減30%,等於幾年內就要做到甲烷近零排放量,若達標,或可防止全球暖化上升0.1-0.3°C,可能比全球禁駛汽車、卡車還有效,因為甲烷造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0倍。

全球已轉向“減甲烷”,中國為何不願對甲烷開銠?

根據中國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的統計,中國2019年的甲烷排放佔全球16%,其中佔41%的最大來源是能源供給所溢出,亦即發電用煤礦開採所製造的甲烷排放量。

另根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引述中國清華大學能源環境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滕飛的分析,歐盟和美國的甲烷主排放源是石油和天然氣,但中國的主要來源是煤炭開採。相較石油和天然氣,煤礦甲烷減量的難度更大、成本更高,這應是中國拒對甲烷開銠的難言。

不過,位於北京的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董事莫爭春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已出台甲烷國家行動方案,但數據收集、政策設計和配套方案製定可再優化,而且要提高甲烷的經濟效益。

莫爭春說:「煤礦開採過程中的甲烷處理,最常見的方式就直接排到空中去,它是成本是最小的。透過政策設計、融資手段、以及市場機制,能夠讓這個煤礦開採中的甲烷,不是排空,而是把它收集並利用,使它產生經濟效益。」

中國具有再生能源優勢,為何轉換難?

其次是歐盟發起的“全球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宣誓”,118個國家簽署同意,將致力把全球再生能源的建設量於2030年前增加三倍、能源效率增進兩倍,以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比例。

但中國雖是鋰電池、電動車製造大國,也表態“反對減煤,支持再生能源”,卻仍拒簽此宣言。

對此,位於台北的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盧業中表示,中國正全力拼經濟,必須保障能源供應。中國2021-2022年間電力短缺,時有無預警停電,造成企業抱怨連連。中國於是大建燃煤發電廠,導致去年七成的發電量都靠以煤礦為主的化石燃料,反提高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他說,中國雖推動能源重新配置,尋求能源多樣化,但轉型過程需耗時奠定核能等替代性乾淨能源,才能安心加入化石燃料減量的行列。

位於台北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也表示,中國產煤,非常抗拒淘汰燃煤,石油和天然氣則靠進口,因此,唯有倚賴化石燃料才能確保能源的自主性和安全保障。

北京專家莫爭春則強調,中國若將現行的再生能源裝置總量由900GW提升至2030年的3000GW,則再生能源可成長三倍,但問題是能源效率要同步倍增,這對中國構成挑戰性。他說,中國近十年的能源強度(能耗比)累積下降約26%,能耗越小,性能越高,但要做到腰斬能耗難度相當高。

而且,他說,中國節能減排總體目標已經從控制“能源強度”轉為控制“碳強度”,也就是,從每單位GDP的能耗和能源總量的“雙控”,轉向每單位GDP的碳排放和碳排放總量,更有利於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因此,簽此協議等於走能源強度的回頭路,將對現行減排政策造成混淆。

中國已宣示,將於2030年實現碳達峰,即二氧化碳排放到頂,不再增量;並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即透過減污手段達到的減排量和碳排量互相抵消。

中國有自己節能減排的進程

莫爭春解釋,中國的「雙碳」目標與國際減碳目標一致,但有自己的進程。莫爭春說:「中國一向的態度是只要說要做了,我就肯定要做到。不會像有些國家,它就算簽署了,其實最後也沒達成。」台北氣候專家趙家緯說,中國

既是太陽光電板的製造大國,也掌握電動車鋰電池的關鍵原料和產能,因此,具備發展再生能源的潛力和國際競爭優勢。只不過,隨著歐美採取去風險策略,全球針對再生能源的供應鏈佈局也朝向對華降低依賴的發展方向。

中國拒籤的第三個協議是美、法發起的「擴核能宣言」。該宣言已獲22國背書,將於2050年前抬高全球核電產量至2020年的三倍。其實中國近年在能源供給壓力下已大幅擴增核能發電機組。雖數量躍進,但就能源結構而言,核電對中國電力供應的貢獻仍小,去年核電僅佔燃料裝置容量的2.2%,實際發電量也僅佔總數的4.7%。

莫爭春表示,中國去年的核能發電量全球第二,2050年產能倍增並非難事,但對核安和核污染的處置缺乏穩健可靠的辦法。

台北專家盧業中則直指,中國曾痛斥日本福島排放核廢水,對核電的政治立場本就保守。另外,中國也將核能技術或氣候合作做為與美國等他國的外交交涉籌碼。中國與英、美等核能技術成熟國家曾有合作關係,但礙於意識型態和地緣政治角力,西方國家跟中國的互信程度大降後,也影響雙邊在核能技術上的合作。

專家:中國不擋路就是重要進展

各國於2015年簽署氣候相關的《巴黎協定》後,終於在今年交出第一份行動成績單,也就是全球盤點報告,而這也正是今年COP28高峰會最關鍵的歷史定位。

該「全球盤點」報告最具爭議處為是否列入逐步降低或汰除化石燃料的文本。這一點一度讓歐盟等上百個國家、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相互對立,難以達成共識。

莫爭春也是中國COP28代表團成員之一。他認為,中國在綠色轉型中,仍須確保國家能源的安全,因此高度依賴進口石油和天然氣,所以,現階段汰換化石燃料的時程不能太激進。但他直言,中國終將退出化石能源,但轉換方式和時程將依自身的能源轉型階段而定。

台北氣候專家趙家緯也親自到COP28的周邊會議,他說,中國最初站隊產油國,反對明文淘汰化石燃料,但後來立場鬆動,接受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然而這樣的轉彎並非主動,而是美歐促談或雙邊協商的結果。

趙家緯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只要不要當『擋路人』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進展。比較沒有看到中國主動發起多國簽署的協議,但它在協議推動中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氣候與安全對弈美中合作難成局

趙家緯說,大國角力下,中國多拒簽由美國或西方已開發國家發起的協議,但身為全世界兩大碳排放國和經濟體,美中的氣候合作是全球減排的關鍵。

歐盟最新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的排放量居全球之首,佔比達29%,高於美國的11%和印度的7%。若兩國消極應對氣候議題,難讓全球碳排實質減量。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盧業中說,中國常以發展中國家代言人自居,重經濟高於氣候環保,雖自詡大國,但並不願扛起西方強壓上身的氣候責任。

盧業告訴美國之音:「中方希望塑造一種形象,它是強大的國家,所以在相關議題上它自己決定。所以,國際的關切或壓力,中方願意具體承諾的可能性,反而是稍微低了一些。”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