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青創基地 - 北京對台政策的新“神器”


2016年7月27日,上海金山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主辦的兩岸青年創業大賽在台北創新實驗室舉行比賽(美國之音林楓拍攝)
2016年7月27日,上海金山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主辦的兩岸青年創業大賽在台北創新實驗室舉行比賽(美國之音林楓拍攝)
青創基地 - 北京對台政策的新“神器”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9:00 0:00

台北 - 中國大陸國台辦近日一次性公佈了33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青創基地)、示範點的名單,遠超過去一年多在中國13個城市先後成立的22個青創基地和示範點的總和。中國國台辦表示,成立這些創業基地是為了為台灣青年來中國大陸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提供更多的機會。

但有台灣傳媒報導認為,國台辦的這一大手筆是把“統戰”的目標直接瞄準了佔台灣人口近三份之一的740萬台灣青年人,也就是未來台灣民意的決定者。

將台灣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2015年1月,中國總理李克強宣佈設立總規模400億元人民幣(約合2000億元新台幣)的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用於扶助創業創新(雙創)和產業升級。在當年3月中國人大政協“兩會”閉幕後的中外傳媒記者會上,李克強表示歡迎台灣的年輕人到大陸創業。這為日後國台辦推出吸引台灣青年創業的措施定下基調。

2016年6月18日,首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在深圳福田CBD正式掛牌成立。到10月份,又有7個省市成立了12家青創基地,12月再添8家。這些青創基地或海峽兩岸青年就創業示範點都是由國台辦協調各地方台辦出資、授權,地方單位承辦,提供硬件設施,招收台灣青年入園數量作為主要業績考核指標(KPI)。

位於上海金山工業園的上海(金山)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是上海的第一家兩岸青創基地,成立於2015年10月。該青創基地7月26日在台北創新實驗室舉辦了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台北站的複賽。主辦方負責人、上海(金山)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的董極在比賽期間接受了美國之音的採訪。他表示,承辦兩岸青創基地的目的之一是將中國經濟轉型的部份紅利讓利給予台灣的青年人。

他說:“這個(中國)市場是全世界的,不僅僅是中國大陸的,也是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都是兩岸的中國人可以一起來做的。這個機會你如果不來參與,就拱手讓給其他國家的人來參與。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市場在那邊,就看你有沒有機會來爭取、去參與。所以我們考慮到給一些台灣的青年人有這樣一個自我發展的機會。”

給錢給房還管看孩子

各個青創基地為吸引台灣年輕人進駐紛紛開出極其優厚的條件,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在有台商大本營之稱的廣東東莞,這里的兩岸青創基地為開出的條件是兩年免費辦公室和免費住房,另提供最高20萬元人民幣(約合100萬新台幣)的創業起動資金,而且不必歸還。號稱台灣味最濃南京麒麟兩岸中小企業創新園甚至提供幼兒園。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協助辦理配偶與子女2-5年多次入境的中國大陸居留證。

畢業於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的林佩瑩半年多前在上海金山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創辦了自己的一家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從事網絡企業形象策劃、公關活動策劃和創意、設計服務等方面的業務。 她說:“他們有‘三零政策’ - 零租金、零成本、零負擔,可以說是很方便,就是說可以直接打包入住。我身邊也有一些創業的朋友,這樣的政策對我們來說很方便,就等於直接進去就可以有辦公室。”

市場和資金的誘惑是巨大的

這樣優厚的條件對台灣青年人的誘惑力無疑是巨大的。來自台灣中部彰化的林明宇目前還在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讀碩士。他表示,他們的五人小團隊正在尋求創業的機會,雖然台灣也在積極營造適合年輕人創業的氣氛,但與中國大陸相比,台灣在資金支持方面明顯遜色。他說:“我自己覺得台灣在籌措資金或找投資的方面比較困難一些,比較多的也就是比賽。他們可能也會去輔導你去創業,但是它的補助和輔導部份比較少一點。”

也有一些比較成熟的台灣科技企業看重中國巨大的市場,希望能夠借助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進入中國市場。沈祖望是台灣花蓮威升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他說:“我們可以(借此)和一些人士進行聯接,特別是那些mentor(導師)和業師。我們想借由他們的幫助至少在大陸市場方面可以比較順利的進入這個市場。”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科技管理于智慧財產研究所所長鄭至甫表示,他個人很樂見中國大陸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這一模式所為台灣帶來的積極作用。他說:“現在大陸在創新創業上的氛圍是非常強烈的,特別是在平台方面,包括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這三家公司,大家都想去了解創新的商業模式是怎麼在大陸發展起來的。而這些創新的商業模式實際上造就了非常多的微企業的發展。同學們也會想去看一看那邊的環境。他們去看了體驗之後會有一個了解,但不見得未來一定會在那邊發展。”

台媒:太陽花後年輕人成立統戰對象

但不是所有台灣人都對對岸以如此優厚的條件吸引台灣青年人才去中國大陸創業感到輕鬆。台灣《商業周刊》在7月18日-24日的一期雜誌中就這一議題進行了深入詳盡的報導。報導援引台灣中華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張榮豐的觀點說,太陽花學運後,中國調整了兩岸政策,“年輕人成為中國統戰的大重點”。

中國的“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在兩岸政策中要強化對所謂“三中一青”的影響,即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收入者和青年。《商業周刊》的報導說,“鎖定台灣年輕人,是因為他們正是一路經歷李登輝到陳水扁的時代,‘對中國,不是仇視,就是恐懼。’”

上海金山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的董極反駁這種觀點。他說:“台灣青年人在大陸發展、在美國發展、在其它地方發展,發展之後還是他本身啊,獲得的也是台灣人民啊。他如果到美國去發展,他難道就不是台灣青年人了嗎?他到大陸來發展,如果發展成功了,增加的也是台灣的GDP啊。”

從現實來看,北京這次的大手筆正在發揮作用。在上海創業的林佩瑩表示,到對岸後也會就兩岸問題與大陸人進行討論,但事後會靜下來仔細體會大陸人的想法和看法。“或許聽完你講的之後會覺得,哎,好像你講的有那麼一點道理。也許我在當面的時候跟你針鋒相對,但我回到家會思考,會不會以前我的想法,它不一定是絕對的。”她說。

籠絡不住人心得到人才也是贏

兩岸政策觀察人士、台灣國立中央警察大學教授董立文認為,雖然北京拉攏台灣年輕人的做法會收到一些成效,但不至於根本性改變台灣人民對兩岸關係的基本看法。他說:“因為這很簡單。其實過去30年來,中共對台商一樣的道理。對台商也是這種讓利,這種所謂的惠台的措施,也實行了30年了。當然會對台灣的民意有影響,但不會改變台灣人民對兩岸關係的基本態度。”

不過,即使是不能完全“籠絡”住台灣年輕人的心,如果能夠吸納到台灣的青年人才到對岸創業或就業,其本身這對北京來說,也算是一個不小的成功。上海金山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的董極說,台灣青年身上有很多優點是中國年輕人不具備的。他說:“台灣的青年人更加自由,更有活力,而且他們對創業的意願度會更高一些,很有想法,也很有衝勁。台灣的發展比大陸要早,人均GDP比大陸要高很多。這是有優勢的地方,在有些產業領域也是有優勢的。”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