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共統戰加劇 觀察人士:其實它根本不懂台灣人的心


人們從台北街頭的台灣旗幟旁走過。 (2020年8月10日)
人們從台北街頭的台灣旗幟旁走過。 (2020年8月10日)
中共統戰加劇 觀察人士:其實它根本不懂台灣人的心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3:03 0:00

中國近來從官方到民間對台統戰力道加劇。除了國台辦日前證實推進“台海通道”基礎設施外,抖音不久前瘋傳一首“2035去台灣”的歌曲,引發熱議。中國媒體最近又有文章提到,如果兩岸統一,台灣省下的軍費和“金援外交”的支出,可讓台灣人每人每年多2萬多元新台幣,並稱台灣人會相當期待這樣的利好統一。然而,觀察人士分析,這恰恰反映了中共在思想上唯物主義的觀點,暴露它其實完全不懂台灣人的心。台灣人民要的是一種自由人權和精神上的幸福感,而中共這種作法不僅使台灣人“無感”,甚至還會相當“反感”。

官方的中國人民政協報日前發表一篇《為什麼說台灣的前途在於統一? 》的文章,指蔡英文上任後的6年間,債台高築,台灣人均背負新台幣8.7萬元債務,加上日益高漲的軍費和“金援外交”,讓台灣民眾成了天下最冤的“冤大頭”。

報導說,未來兩岸如果統一,台灣民眾最有感、也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每年可以省下高額軍費和“金援外交”合計高達6000億元新台幣的開支,可讓台灣民眾每人每年收入提高2萬多元新台幣。報導並稱“對普通百姓而言,這樣利好的統一當然期待。”

該篇文章被中國環球網、央視在微博上轉載,獲得數十萬名網友點贊。有中國網友向台灣人喊話:“哪來這麼好的政策和政府,趕快回來我們的懷抱。”也有人認為增收給出具體數字是自找麻煩:“將來做不到怎麼辦?要花大陸錢填窟窿嗎?台灣長期對抗,寸功未立,有這個增收幅度,那麼七十年來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大陸居民呢?”

台灣人要的是自由人權

台灣網友的反應則幾乎是一面倒的負評。台灣最大的網絡討論區批踢踢實業坊(PTT)就有網友調侃:“中共先讓自家6億人月薪增加1000元人民幣脫貧好嗎?”、“看看你之前怎麼承諾香港的,還想騙誰,先拿個50年我才信,50年後再說統一”、“沒有集會結社自由,沒有罵習近平的自由,然後中共黨庫通國庫,你一年給兩萬? 跟前面那些無價的東西根本不能比!”

資料照:台灣台北銅鑼灣書店創辦人林榮基手持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寫的“自由”字畫
資料照:台灣台北銅鑼灣書店創辦人林榮基手持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寫的“自由”字畫

今年剛從台灣一所大學畢業,現正從事金融保險行業的呂先生對美國之音說:“中國有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嗎?我不要封閉型、只放中國自己東西的網路,我要自由!”

這位年輕人的看法可能是眾多台灣人的縮影。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國誠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他相信大多數台灣人都不會為了每年多2萬塊錢,而去接受另一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並放棄現有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

宋國誠說:“我覺得完全沒有辦法打動台灣人的心,台灣不僅是無感,甚至是相當的反感。這種說法也說明中共對台灣的政策,到今天為止,還始終是進不了台灣人的人心,反映出中共在思想上的一種唯物主義的觀點,他們並不了解台灣人要的其實是一種自由人權,以及一種精神上的幸福感。”

中共對台政策錯誤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國誠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國誠

宋國誠表示,中共對台政策多年來一直存在錯誤認知和做法,比如早從1979年發布“告台灣同胞書”以來,就一直採取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以一種中央對地方、勝利者對失敗者的懷柔或是招降的態度,這是錯誤之一。

其次,中共總以共產黨自己的主觀利益和自我想像來處理兩岸關係,而不是以台灣人的民心,以情感和願望來作為其決策上的著力點。

再來就是中共對於台獨問題始終過於過度打擊,因為有的時候有些國家做出挺台的動作,台灣也只能被動地表示歡迎,但一律都被中共視為台獨。比方美國挺台,中共就說台灣“以美謀獨”,如果日本挺台,是不是也要說台灣“以日謀獨”,又如近來歐盟挺台,法國也挺台,那台灣是不是又“以法謀獨”、“以歐盟謀獨”呢?

宋國誠認為,台獨問題向來被中共過度誇大與打擊,但並非所有2300萬的台灣人全都支持台獨。中共把台灣人等同於台獨分子的簡單劃分,雖然有其對台政策上的謀略考量,但就事實上來講是錯誤的,而且也不客觀。

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
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

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如果兩岸統一,台灣民眾可獲得的將遠大於每年2萬多元新台幣,2萬元是低估台灣了,因為兩岸的經濟合作和科技合作、人員往來,將會帶動更多的經濟效益,而且中國政府的預算和民間企業的資金,也會加大對台灣投入,將會大幅改善台灣人民的生活水平。

倪永傑說,中共並非只是想用錢買下台灣,而是關心兩岸發展,雖然台灣跟中國的生活方式有差異,但在東南沿海、浙江、廣東、上海,有些地方的觀念、生活習慣和潮流,跟台灣是同步的。如果台灣有對中國社會民生髮展有益之處,中國也不會拒絕。

他說:“但是不要簡單地說物化了,把台灣花一點錢給它買下來,那不是。我們覺得它最高的還是兩種融合發展,制度的融合發展、生活方式的融合發展,以及兩岸民眾之間的價值觀的接近,叫心靈契合。”

除了中共官媒釋出每年兩萬多元的“利多”外,近來抖音、微博、YouTube等平台也瘋傳一首“2035去台灣”的歌曲,歌詞直白唱出“坐上那動車去台灣,就在那2035年”,更點名要去看台灣知名景點阿里山、日月潭等,統戰意味相當濃厚。

就在幾週前,中共商務部發出一項通知,建議群眾購買儲備生活必需品,立即引發民間聯想是不是兩岸要打仗了,中國官方甚至還出面解釋。

台海問題有新的態勢

分析人士說,現在中國政府任何蛛絲馬蹟的行為都會被坊間解讀為要採取武裝行動,顯示用“武力統一”來解決台灣問題,在中國民間已經形成了一種預期心理。民間從原來認為兩岸是同胞、絕不輕啟戰爭,到現在認為“打”不僅會在可預見的未來發生,並且還可能會很快地發生。中國人民這種預期心理的轉變,使得武統聲浪變得急切,也說明台海問題有了新的態勢。

台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宋國誠表示,武統在中國民間不僅獲得相當程度的支持,特別是在民族主義的鼓譟之下,形成了一種“和平無望、統一在即”的氛圍,因此民間接受了用武力取代和平為統一的手段。

他說:“中共官方強力的宣傳,然後民眾也很相信政府,所以它確實是形成了一種態勢、一種氣氛,而且對兩岸關係形成一種很巨大的陰影。”

就上海台研所副所長倪永傑的觀察,中國民間討論武統的聲量的確非常高,而且得到了網民、自媒體的高度支持,尤其是一些大學畢業生,和在東南沿海省份的企業里工作、具有大學學歷的25歲到40歲之間的群體,他們支持武統的比例非常高。倪永傑表示,現在的情況是,民間如果有人講和統,反而會被人吐槽,獲得的是噓聲,而非掌聲。

倪永傑說:“武統(在民間)是非常受歡迎,但是我們大陸中央政府的政策,是一方面要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另外一方面就是如果台灣出現台獨的重大事變,那我們不得不採取這個斷然措施。所以這個是兩種的辯證法,而不是說現在就是要放棄和平統一,我們就要採取軍事手段了,沒有,沒有這樣說。”

相較於中國人民的武統聲浪高,台灣方面則顯得冷靜許多。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11月的民調,認為兩岸終須一戰的比率有28.1%,雖然比10月份高(16%),但不認為會戰爭的有64.3%。

1996是台灣統獨民意的轉捩點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分析,雖然台灣長期受到中共的文攻武嚇,但根據過去經驗,除了1996年的飛彈危機外,台海其實並未發生過軍事衝突,因此台灣人認為不太可能發生戰爭。另一方面,台美關係、台日關係都很友好,台灣跟整個自由世界連結,但中國卻是與世界交惡,所以,台海有事也會引起周邊國家關注,才會使得多數台灣人覺得,即便戰爭也不太擔憂。

在中國人民對於統一甚至不惜動武的呼喚看似越來越強烈之際,台灣方面的民心卻是跟統一漸行漸遠。台灣民意基金會自1991年起,做了30年台灣人統獨傾向的調查顯示,在1991年時,還有45.3%的人支持兩岸統一,25.3%的人要維持現狀,12.5%的人偏好台灣獨立。

但自從台灣解嚴、步入民主化後,一直到現在,台灣人期望兩岸統一的已經越來越少。遊盈隆說,統一的最高點是在2018年9月的2成6,其餘差不多就是1成多。他說,這是一個趨勢,也是一個事實。

游盈隆表示:“我發現1996是個關鍵!1996台灣第一次總統大選,然後兩岸飛彈危機那個時候,台灣人期待未來要統一的人數已經降到14%。然後從1996年(統一數字)開始躺平了,一直到2021年的現在,我們在今年7月所做的調查發現,只有11.1%的人期盼兩岸未來統一。所以從1996到2021這一段差不多25年的時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一個這樣的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月習近平發布“告台灣同胞書”時,當時還有22.7%的人期盼未來兩岸統一,可是從2019年1月之後,經過每半年的調查,期盼統一的數字通通都“躺平”在15%以下。

遊盈隆說:“所以從2019年以後到現在為止的這一段時間,大概快將近3年的時間,可以說是台灣人對兩岸統一期待最低迷的時刻。”

台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宋國誠表示,當全世界都認為台海處於很危險的處境時,台灣人依舊表現得冷感,這將會使大陸方面產生誤判,以為台灣人心鬆懈或者民心不足、國防意識和自救自存的意識不足而輕率動武。然而,一但台海爆發戰爭,這絕對不會是中國和台灣的雙面戰爭而已,勢必許多國家會捲入其中,造成整個印太地區不可收拾的戰爭狀態,這將會是台灣人“冷靜”之下的巨大風險。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