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海上力量和兵力投射小組委員會週二舉行聽證,聚焦美國造船業現狀。委員會主席及成員呼籲美國應加速重振造船業,應對中國等對手對美國的世界海洋控制權所構成的挑戰。出席作證的官員及專家說明,美國造船業面臨製造業萎縮、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中斷等問題,需要長時間努力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該小組委員會主席特倫特·凱利(Trent Kelly)在開場白致詞中表示,美國作為一個海洋國家,憑藉水面艦艇和潛艇艦隊在海洋領域發揮了歷史性的作用。不幸的是,中國等競爭對手已經急起直追,美國不能再緩步前進。
“他們(中國等對手)展現了海上力量的價值,並在商業艦隊規模和海軍實力方面取得了重大飛躍。如果我們期望威懾或擊敗任何同儕對手,我們就必須維護美國對世界海洋的控制權,”他說。
凱利指出,根據美國國會2023年發表的《海軍戰鬥部隊艦艇評估和需求》報告,美國未來需要裝備381艘艦艇,然而從美國海軍最新的《30年造艦計劃》看來,美國要到2050年才能達成目標,這份計劃對採購成本和艦船交付速度做出了“可能不再可行的假設”。
另一方面,凱利說,去年的45天造船審核結果表明,許多項目嚴重落後於計劃進度,例如“星座”級護衛艦的交付預計將推遲三年,這些預期的延遲令人警惕,特朗普總統要求再進行另外一次審核是正確的決定。
“這些問題正是我對總統計劃在白宮設立專門的造船辦公室感到如此振奮的原因。這是確保造船業繼續成為國家優先事項的關鍵一步,也是我們採取整體政府方法來加強我們的工業基礎的關鍵一步,”凱利說。
凱利警告,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美國可能無法在不犧牲其他預算優先事項的情況下重新投資艦隊。為了因應這些挑戰,美國需要的不僅是小規模的調整,而是需要大膽而全面的承諾,重建美國的造船工業基礎。
美國造船業面臨的挑戰
出席聽證會的美國海軍研究、開發和採購部助理部長布雷特·賽德爾(Brett Seidle)表示,美國擁有世界歷史上最優秀的海軍,美國的造船廠也在繼續生產全球質量最高、最安全先進的軍艦。然而,美國造船業正面臨挑戰。
“美國造船業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以所需的速度生產出足夠數量的艦船,實現持久的效果和戰鬥力的可持續增長;海軍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提供一致的方向,作為其成功的基礎;總的來說,成本和進度表現仍然面臨挑戰,交付時間大約推遲1到3年,成本上漲速度超過總體通脹率。這些問題在核動力和常規造船界都很普遍,”他說。
賽德爾指出,美國造船業面臨的其他挑戰還包括製造業萎縮、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中斷等問題。冷戰結束後,投資不足和產業整合一直以來削弱了一級造船廠及供應商的競爭和能力,導致資源短缺和造艦計劃落後。繁瑣的採購流程、新冠疫情和海軍需求的變化也是原因之一。
作證的國會預算辦公室海軍和武器高級分析師艾瑞克·萊布斯(Eric Labs)認為,勞動力短缺是美國造船廠和維修廠遇到的最大困境。他說,在這些地方招攬工作人員十分困難,要留住人才更是難上加難,特別是焊工、船舶裝配工和管道裝配工等關鍵工種,報告顯示人才流失率達30%,其他種類的工人流失率也達20%以上。
萊布斯認為要改變這種情況,應從改善勞動力狀況做起。 “從大幅提高工資到改善福利,從幫助大衆更負擔得起住房,到為從事這項關鍵工作提供稅收優惠,從改善造船廠的生活質量,到增加機器人和自動化的使用,在我看來,如果不能充分應對勞動力的挑戰,所有其他努力都將是微不足道的,”他說。
沒有靈丹妙藥,需要長時間努力才能走出困境
萊布斯也建議使海軍的造船組合多樣化,讓其他船廠也能參與生產業務。隨著現有造船廠的滿載運轉,造船廠的多樣化值得討論,這意味著考慮改變海軍的購買計劃。他說,美國是經過很久才陷入這種局面,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擺脫這種情況。 “沒有靈丹妙藥,沒有神奇的解決辦法。我們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艱苦努力和大量的資金,才能乘風破浪,”他說。
政府問責辦公室承包和國家安全採購部主任謝爾比·奧克利(Shelby Oakley)在聽證會上說,“海軍面臨的問題不是新發現的”,他說,“過去20年來,海軍的造船方法總是導致成本超支、進度延誤以及艦船無法提供預期能力等結果”。他指出,海軍造船表現不佳的原因之一是海軍的預算和採購流程沒有使用商業公司的成功方法,例如護衛艦計劃未能在開始建造之前確保穩定的設計,因此,首艦現在至少被推遲了三年。而為了進一步獲得資金,海軍經常提出樂觀的商業案例並且經常獲得批准,儘管它們並不總是反映出在時間、金錢、技術或能力可用的情況下的實現性。
"技術發展迅速,我們的對手不會等著我們趕上來,"她說,"如果海軍繼續一切照舊,我們就會發現這些裂縫將使海軍建立一支規模更大、能力更強的艦隊的願望與現實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如果不做出改變,這種現實可能會表現為艦隊規模縮小、能力下降,最終無法發揮海軍目前所擁有的優勢兵力。"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