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獨派團體促蔡英文鼓勵並補助台商撤出中國


獨派團體台灣國辦公室與其支持者2020年4月17日向總統府遞交陳情書,呼籲蔡英文總統跟進日本、美國和德國,補助台商撤出中國。(美國之音黃麗玲攝)
獨派團體台灣國辦公室與其支持者2020年4月17日向總統府遞交陳情書,呼籲蔡英文總統跟進日本、美國和德國,補助台商撤出中國。(美國之音黃麗玲攝)
獨派團體促蔡英文鼓勵並補助台商撤出中國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9:21 0:00

獨派團體台灣國辦公室4月17日呼籲蔡英文總統,仿效日本、美國和德國的思維或實質政策,鼓勵並補助台商撤出中國,以降低台灣長期對中國過高的經貿依賴度,並正視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對台動武以化解黨內倒習壓力的可能性,避免上百萬名的台商成為未來兩岸交惡、甚至交戰時的人質。

響應“撤出中國論”的國際聲浪,十多位獨派支持者在總統府前以行動劇的方式高呼“美日歐撤出中國!蔡總統何時跟進?”的口號,並向總統府遞交陳情書,呼籲蔡英文總統儘速推出吸引台商回流的政策、並追隨歐美腳步,向中共提出武漢肺炎疫情的後續索賠,且在國際秩序重新洗牌之際,“選對邊”加入歐美日等國所形成的民主同盟,以對抗極權專制的中國。

台灣國辦公室主任陳峻涵特別向美國之音表明,中國一直未放棄併吞台灣的野心,若習近平藉機發動軍事衝突或戰事,上百萬名滯留中國的台商將“形同某種形式的人質” ,蔡政府應記取武漢撤僑的教訓,正視這場“不見炮火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尤其,近日美中兩國頻頻在台灣海峽和南海相互武力較勁,民主同盟國圍堵中共的新冷戰態勢已現苗頭。

集體訴訟向中共索賠

他譴責中國隱匿疫情、又疑似勾結WHO發布不實疫情誤導各國、且在疫情蔓延前,還在全世界搜刮醫療物資,已然是蓄意謀殺的戰爭行為,針對疫情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台灣應加入其他歐美國家齊向中共索賠。

他也強調,抗疫後的習近平面對內部強大的倒習壓力,不無可能靠發動對台軍事衝突來化解倒習壓力,因此,台灣必須提高警覺。

值此國際新秩序重建之刻,陳峻涵更呼籲,在經濟上,台灣應趁勢改變產業的結構,真正朝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來大力發展,尤其長期依賴中國低廉土地、勞工等成本,以賺取微利的廠商,他呼籲,政府應積極媒合土地、廠房和本地勞力或引進東南亞外勞、以創造與中國接近的經營條件,來吸引他們回流並協助其長期的轉型。

繼中美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后,外企在中國經營的關稅成本和政治風險節節走升,再加上現在供應鏈中斷,使得外企、包括上百家的德國企業、甚至部分台商都因不堪成本攀升、而開始衡量撤出中國市場的可能性。

外企疫後加速撤出中國?

日本政府帶頭開第一槍,4月9日除通過與疫情相關的大規模景氣刺激方案,更撥款約22億美元、以補貼的方式,來協助日本企業將相關商品的生產據點撤出中國、轉移回流到日本國內或其他東南亞國家,力促供應鏈的大幅改革。

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近日也倡議,美國政府百分之百補助“搬家費”,以吸引想撤出中國或回流美國的美國企業。

根據前一波就已回流的台商表示,若台灣政府跟進、以更積極的舉措鼓勵台商分散生產基地,應該會有更多台資電子業廠商願意回流。

不過,由於台商大多屬中間加值的生產商,除了成本和風險外,還必須考慮客戶、上下游產業供應鏈群聚等因素,因此,部分學者略顯悲觀,認為難度不小,即便台商有意願回流或轉移生產基地,出走中國的速度也必然是漸進、而非一蹴可幾。

成立於1993年的全漢企業,是全球前十大的的電源供應器製造商,生產基地遍及中國的深圳、無錫和東莞,因應中美貿易戰後關稅成本之攀升,全漢規劃生產基地之分散,於2019年底決定回流台灣、投資近4億台幣興建桃園第三廠房,新增主攻車用電源供應器和除能係統等自動化產線,為台灣多創造100個就業機會。

台商分散生產基地

據全漢發言人姚文鈞向美國之音表示,全漢近期業務受疫情的影響不大,相反地,因疫情期間,伺服器、終端中心甚至醫療單位、包含其所使用的呼吸器,都有較高的電力需求,反而讓公司受惠於急單,而彌補了部分的訂單損失,不過,雖然生產線員工已百分之百復工,但因部分工人需隔離且供應鏈受阻,如馬來西亞產的晶片供應中斷,使得全漢尚未完全復產,而全球疫情引發的景氣衰退,仍可能影響到公司下半年的業績。

姚文鈞評估,隨著中國勞力成本的上升,台商必然向外尋找成本較合理的生產基地,像是台灣和越南,都在考量之列,他認為,這次肺炎疫情必然會加速這些廠商的規劃,“到較不緊張的地方,像是東南亞國家,重新建立生產基地,這都不難,”他說,尤其那些不靠中國內需市場、有轉型升級規劃、或打算投入上下游產業的公司,一旦找到替代基地,“先遷先跑,比較容易”。

他說,若政府出台政策鼓勵,台資電子業可以回流的並不少,尤其是越來越朝小量組裝模式發展的手機製造商。

反之,姚文鈞說,若著眼中國內需的公司就不可能另尋生產基地,而已赴中國發展的傳統產業也形同中資,也不太可能回流,但有些傳產,像是紡織業早已出走中國,而重工業如鋼鐵和煉油業基於污染成本未來也應該不會再留在中國。

雖然此次疫情的確迫使企業要重新評估中國的投資風險,不過,台灣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朱浩民分析,大多數的台商沒有自有品牌,扮演的都是中間生產加值的環節角色,因此,要撤出中國,除了成本和風險的考量外,連客戶、上下游產業鏈之供應能否配合、甚至市場的接受度,都要一併評估,所以,牽涉面較廣,難度也較高,而且中國作為全世界製造工廠的角色也非一朝一夕可以被取代,因此,他說:“即便撤出,也是逐步地把風險分散而已,不可能完全撤出中國。”

朱教授說,台灣政府當然可以出台政策鼓勵台商回流,但沒有主導權的台商,即便有意願,還是只能跟著全球產業鏈的變動來調整,無法以一己之力扭轉此趨勢。

與中國脫鉤大工程

即便像是美企的大型跨國公司,可能短期內準備撤出中國的也屬少數,在北京的美國商會主席葛國瑞(Greg Gilligan)就曾於3月底指出,美企都比較務實,也有一定的慣性,隨著美中關係交惡,兩大經濟體脫鉤的論調甚囂塵上,但他認為,這論述略顯激進,除非中國的營商成本大幅飆升,否則美企要撤出中國,目前看不到任何急迫性。

中國玻璃大廠福耀集團的董事長曹德旺4月15日在接受新京報訪問時指出,短期內,各國很難建構出獨立的產業鍊和工業體,也無法與中國脫鉤,不過,他也提出警訊,疫情后,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會成為一個趨勢,中國一定要警惕。

全球產業鏈要去中國化、甚至與中國脫鉤,得先從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做起,但據2018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對全球40個開放經濟體的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的統計顯示,中國的參與指數超過60%,超過美國近15%,這樣的依存度,使得與中國脫鉤的工程更顯困難,當然,世界和中國在經濟上過從甚密也是這次從中國爆發的肺炎疫情為何會這麼快速肆虐全球、且造成全球醫療資源過度集中於中國生產的惡果。

因此,香港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李偉就曾敦促各國從疫情中學到教訓,開始規劃一個新的雙軌制的生產方式以及一個新的全球化走勢。

他說,各國未來應該把關鍵資源和商品採雙軌制的生產模式,讓基本產能仍佈局在成本最低的地方,如中國,但要佈局靈活的替代產線,以便海嘯、地震、或大型傳染疫情發生時的不時之需。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