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特朗普簽署《亞洲再保障倡議法案》 專家對其效力意見不一


美國總統特朗普2018年12月25日在白宮辦公(美聯社)
美國總統特朗普2018年12月25日在白宮辦公(美聯社)
特朗普簽署《亞洲再保障倡議法案》 專家對其效力意見不一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0:46 0:00

美國總統特朗普12月31日簽署2018年《亞洲再保障倡議法案》。

該法案是加強美國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領導地位的政策框架,提供整個美國政府在亞洲的長期戰略,促進美國國家安全利益,通過貿易機會提振美國企業和工作機會,注入美國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價值觀。

該法案授權在未來五年每年撥款15億美元,用於軍事,外交和經濟參與和援助等活動。迄今為止這些活動一直被視為缺乏足夠資源。

法案特別鼓勵美國高官訪問台灣和美國對台軍售。條文中稱,美國總統應該定期向台灣出售旨在應對中國既有和未來可能的威脅的防禦性武器,包括支持台灣發展並整合適度的不對稱能力,把包括可移動、可存活及具有成本效益的能力融入軍隊。對於高官互訪,條文中說,美國總統應該依據《台灣旅行法》,鼓勵美國高層官員到台灣訪問。

前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鄭宇碩說,從宏觀角度來說,這個法案是美國應對中國在印太地區霸權的政策調整。

他說:“美國很明顯感受到中國是一個威脅,所以在各個方面對中國施加壓力。對台灣政策也是對中國施加壓力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看到美國對台政策有一個調整。比如在美台高官交流、軍售方面、外交上的支持,美國都會高調支持台灣,對中國形成一定壓力。而在台灣問題上,北京能做讓步的空間實在不多。因此我們可以預測,中美之間就台灣政策會有更多摩擦。”

但也有專家對該法案是否能在印太地區起到製衡中國的作用持懷疑態度。

在談到美中關係時,該法案條文說,美國應當歡迎中國決定改變方向,與美國建立負責任的以結果為導向的關係,並參與全球問題,鼓勵中國在印太地區和全球發揮建設性作用,並繼續指出中國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體系的行動。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如大維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如大維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如大維認為,該法案一方面說中國試圖在亞太地區挑戰美國試圖建立的秩序,包括法治和人權等,並指出美國應如何在這些方面對抗中國帶來的挑戰,而另一方面,該法案談到要與中國合作,並改變中國的行為。

他說:“通常,這種對於一個國家挑戰世界秩序,或是地區秩序的描述,表示美國想要限制這個國家,而不是試圖與其互動,而是試圖改變其態度和行為,試圖限制其造成的破壞。”

他說,這個法案對美中關係用了互動的政策和限制的政策,這可能使該法案對中國的政策有不連貫性。

但他同意,該法案對台灣、韓國等國的安全能起到再次保證的作用。

XS
SM
MD
LG